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魏 荣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美术欣赏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美术教学体系。美术欣赏是情感复杂的审美思维活动,其价值是任何艺术技巧的实践所无法比拟的。
  一、 兴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是上好这门课的关键,培养审美能力首先应重视对美术及其作品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一开始就应着重让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兴趣,激发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针对作品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作品的绘画技巧与艺术特色(如画面的构图、色彩、表现手法等)、艺术家的生平传记与趣闻、作品反映的历史背景或历史事件、作品的思想主题与内涵、作品的收藏拍卖价值或震撼人心的精神价值等角度选取一个切入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以此来激发学生美术欣赏的学习兴趣。例如七年级上册《美术是个大家族》介绍书法作品《兰亭序》时,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书法基础薄弱、对书法艺术知之甚少的情况,若直接介绍其章法、结构、用笔必然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不易理解,因此我选择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谈起:“这篇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它的写成是书法史上的一段千古传奇……”当我把东晋永和九年王曦之在阴历三月三“修禊”风俗之日,邀约几十位志趣相投的文人雅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人们于青山绿水间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期间在众人推举下,王曦之趁酒意正浓、随兴挥毫写就了诗集序文《兰亭序》的故事娓娓道来时,在几十双充满好奇的眼睛、屛住气息一刻不眨地听我讲完之际,接着我话锋一转顺势转入对作品的章法布局、结构、笔法的介绍,同时比对作品的全图和局部图片做扼要讲解,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 创造师生交互式平台,启发学生探究性学习
  俗话说:“青菜萝卜各有所好”,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往往仁智不一。由于受阅历、经验和能力所限,尽管他们的看法可能是幼稚和片面的,我们还是应该尊重和认可他们这些真切的感受,不应以己之见和即定的规范标准来批驳和判定学生,强求统一。现代美术教育定位为人文性的学科,欣赏教学更是非常重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这种机会,课堂是师生交互的平台,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去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讨论,在讨论中欣赏,通过师生间反复的欣赏与评论,既能够解决一些欣赏中的问题,又能够增进师生间的合作。例如七年级上册《美术是个大家族》中欣赏油画作品《父亲》时,首先可以从学生感官感受的层面开始:“你觉得画面中是一位什么样的农民?” 学生会马上七嘴八舌地回答:“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民!”、有的说:“他是位慈祥的父亲!”、还有的说:“他是个吃苦耐劳又善良的人!” 教师接着问:“何以见得?”生答:“烈日下他满脸流淌汗水、衣着简朴。”、“他的目光很和蔼、憨厚!”、“他满脸深深的皱纹、皮肤黝黑、双手粗糙。” 还有的学生观察很仔细:“看!他的手是受伤的!—食指上缠着纱布。” 教师又追问:“这种情形的背后隐含了什么信息?” 学生们都陷入沉思,在老师的启发下很快又讨论开来:“他长年辛苦劳作而任劳任怨、别无所求,有碗茶水喝就满足了。”、“说明他很贫穷、生活艰苦。” ……接下来师生再就作品的构图、色彩、表现技法及作品主题、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油画《父亲》的欣赏就这样在教师的启发下,在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互动讨论中完成,它给予了学生探寻知识、探究问题的空间,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这一过程是互动的、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审美合作、是平等的参与和交流的过程。
  三、 还原作品特定的人文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产生出来的。它不可能脱离人间烟火,脱离时代、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因而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纯地讲技法,而要将作品回归到原有的历史环境中,回归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品所要表达的人文含义、情感内涵。例如在欣赏油画《父亲》和素描《血衣》等作品时,教师除了与学生讨论学习作品的造型要素(色彩、线条、构图)、技法特色、艺术风格,还要用一定的时间为学生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还是以油画《父亲》的欣赏为例,在与学生讨论了作品的形象塑造、色彩、构图、表现技法、主题后,教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父亲》摘取了中国第二届青年美术展览金奖,这在当时可是代表了中国美术界的最高荣誉!作者罗中立当时还是个四川美院二年级的学生,年青的画家是怎样创作出这幅不朽名作?大家想不想知道《父亲》背后的故事?” 接着我把在课前搜集到的罗中立的童年、求学、文革期间下乡锻炼的成长经历到考取美院为参赛回乡搜集创作素材时,偶遇“守粪人”的一系列真实的故事用充满感情的话语向学生一一道来并配合多媒体大屏幕投放一些当时老照片、创作草图等珍贵的影像资料。当介绍结束时,学生们仍沉浸在那年那月、那山那人风雨飘摇的思绪中……
  四、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学生视野
  欣赏教学本身需要强烈直接的视觉感受,而多媒体具有强大的图形功能,丰富的色彩和逼真的音响效果,能以多种方式传播信息,对美术欣赏课有重要的辅助教学作用。例如《淸明上河图》是一幅长卷,由于教科书篇幅的限制,其图片资料在书中只印有局部片段供学生欣赏,画面小而不够完整、淸晰。利用多媒体便能弥补这种缺憾,更能大大增强欣赏效果。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利用计算机校正教材中图片在色彩上的偏差,调节画面的对比度、饱和度、淸晰度,还原作品以本来面目。可以把原作长卷从头段到中段再到后段分为三部分充分展示,再进行长卷的浏览,这样一来学生对画面的每个细节都了解淸楚,连画中众多人物的动作、表情都能观察到了。再配上适当的背景音乐,补充编辑一些与作品有关的背景材料,制成VCD格式文件,通过数码投影仪在课堂上就可以轻松地将作品淸晰地放大展示,让学生在欣赏课上能够真正地“欣赏”。可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一方面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促使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和对中国画笔墨韵味的美的感悟。
  总之,要上好美术欣赏课,教师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竭尽所能开发课程资源,使美术欣赏课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艺术创造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