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悉心指导 陶冶情操——小学古诗教学模式的探究

【作者】 苏桂花

【机构】 广西百色市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传统的古诗教学,多是读读、讲讲、说说、背背,诗的神韵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无从激起学生的兴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无论是观点上还是方法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我们的古诗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下教学古诗,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方式。
  【关键词】 古诗;教学;探究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都已证明,少儿时期的文化启蒙将决定人一生的精神价值取向,所谓素丝初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古典诗词曲(以下统称古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阆苑中最馥郁芬香的一块园圃,长久以来滋养了无数读书郎,对他们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诗的内容包罗万象,举凡人伦情义,家国荣辱,玄思哲理,山水田园……无所不有,这些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情感的沉淀,历经时间的淘洗都永不磨灭、熠熠生辉。
  古诗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大多是历经千年的不朽名篇,可传统的古诗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记,模式过于一致,方法单调,呆板,优美的意境,生动的形象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无论是观点上还是方法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我们的古诗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下教学古诗,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方式。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对大纲的反复学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新课标下,我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一点心得。
  一、理解诗人,解读诗的内容。
  要有滋有味,传情达意,感动自己亦感动他人地诵读一首古诗词,不可不先理解诗人,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解读诗词的内容。以唐宋诗词为例。唐分初、盛、中、晚四个阶段,宋分北宋、南宋。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环境、政治、气氛不同,文风自然不同。如果对这六个时间段的主要特点心中有数,那么对诗作主旨的理解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诵读时感情技巧的处理也就有所依据了。
  如初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少年的离别,诗人劝慰杜少府: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个在天边,一个在海角,而情感交流不和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一般小儿女那样。这首诗一洗离别悲酸之态,意境开阔。我们读起来也应语调爽朗,节奏明快。
  二、以情激趣,激发热情
  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兴趣,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以“趣”激情,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要把激发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贯穿于全过程,使课堂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课前要导趣,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利用投影展现画面,当学生被画面景色陶醉时,就用录音机放一段轻音乐,再加上一段课前设计的旁白,向学生娓娓讲述诗人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既把握了基调,又领悟了诗意;又如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我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再如在教学《鹅》、《画鸡》这类古诗时,新课伊始,教师可播放相关歌曲,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唱的是什么动物,这立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中,当学生学习疲乏时,教师可运用一些现代教学手段调节学生的情绪,重新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巧用音乐渲染气氛,精心设计有趣的板书等。我们教学时要灵活掌握,不拘一格。
  三、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对于处在审美能力形成阶段的少儿来说,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正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吟育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古诗是作者由生活到文字、由面到点的结晶物。而作为读者则要通过驰骋想象,展开联想,将这“点”再次还原成“面”,甚至可以扩大,从而得到深刻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在系统性的教学中通过有序、渐进的积累。就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逐步提高。如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了作者于大雪纷飞之时,因嗅到梅花的幽香而发现墙角梅花傲风斗雪、凌寒怒放的动人景象,作者心有所悟,写下此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吟诵,通过联想、想象就会自然地把“墙角”、“梅花”看作是身入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将凌寒怒放理解为一个人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由此受到坚强意识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概念的、外在的、强加的,而是形象的、内在的、自省的,因此可以毫无障碍地接受。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只需简单疏通字词,在反复吟咏之间即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脍灸人口,头两句写落日黄河,景象苍茫阔大,绝无常人日薄西山的衰飒之气。后两句写眼前实事,平易通俗,却呈现出勃发的进取精神。通过大声吟诵,学生于此即可领神会。
  四、创设情景,加深感受。
  (1)绘画法。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如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欲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2)表演法。有的古诗简洁地描写了人物之间的交往,教学这类古诗时,可启发学生想象其中的情节并扮演角色,演出课本剧。如教学《赠汪伦》时,我让学生扮演诗人和汪伦,让学生想象两人送别时的对话、动作、神态,然后进行表演,学生兴趣高涨,演起来惟妙惟肖。有的古诗可进行个体的手语表演,如在教学《鹅》时,我让学生伸出手臂做成鹅脖子,五指捏拢做成鹅头,然后弯曲手臂,手指斜指上方张合表示歌唱。学生通过自己的手语表演,很快理解了“曲项向天歌”,然后继续让学生表演“浮”“拨”,学生边演边背,很快就背熟了这首诗。
  五、自主合作,张扬人文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握好交流讨论的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伙伴学习,教师要及时抓住并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参与各组的交流效果。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我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读读诗句,观察插图、联系注释想想诗意;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组成三人小组按伙伴学习法进行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古诗中的理解,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小画家、翻译家、朗诵家中的一个角色,分别以特有的形式表达对诗的感悟。比如古诗配图,扩写成文,配音朗读,表演小品等任选一种表达。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占据、调控。这样,学生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氛围中学懂了古诗,而且在课堂中构建了“生生合作”、“生师合作”等多种形式交互进行的立体型的交流网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体现,课堂也充满活力。
  六、拓展思路,培养能力。
  由于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教师可让学生借助画笔,将诗中描绘的情境简单地勾勒出来,或将古诗改写成小故事等等。如把《寻隐者不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要求展开合理想象,写出当时的情境,要按一定的顺序,内容具体,语言通顺。改写时,教师要激发想象;是什么人问童子?在什么地方问?可能问了些什么?童子是怎样回答的?当时山上是什么情况?找到了吗,为什么?……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便得到拓展,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加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七、见缝插针,大量读诵
  低年级的学生大量诵读古诗司,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而且古诗词中关于理想、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等的见解,在潜移默化中必然会在他们心中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左右他们的内容世界,有效地启迪儿童想象,净化童心。
  教学中,我作了引导学生见缝插针学古诗的尝试,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从上学期的第五周开始,我利用早读的时间每天安排一个学生当小老师,将我选好的古诗预先抄在小黑板上,小老师就到讲台上去,带领大家学古诗,先念诗,再讲讲大意,最后让大家把这首诗抄在专用的本子上。在这一天中,只要是在本班教室上课,小预备铃声一响,全体学生就看着小黑板再把古诗齐读一遍。利用一些点滴时间,一首诗就差不多会背了。此外,我还让学生每天晨起将前一天学的古诗朗读、背诵一下,双休日将所学的古诗全部复习一遍。一首不起眼,日积月累就是一个可观的数目。学生多背一些优美诗文,语文的底气就足了。有了底气,才有灵气,这对他们的一生都将很有益处。
  近年来,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空间,举办古典诗词曲吟诵活动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学术界、教育界、文艺界等各方面的普遍重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沉淀,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这必将对今后的语文教改作出导向。
  结束语:古典诗词典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传统。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让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上献言献策,齐心协力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火炬一代一代传下去。
  参考文献:
  [1]许汉《古诗词教学的创新》 《小学语文教师》2005 第12期
  [2]冯春琼《古诗教学七法》  《小学语文教师》2005 第7~8期
  [3]http://www.ltsx.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04
  [4]http://61.166.57.248/xxyw/jxlw/gscjx/0033.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