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教育改革老话题新教看法
【作者】 李开河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道西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几年的教育工作者,经历过近二十多年来国家林林总总无数次的教育方针政策,本人从中进行梳理,找出政策出台的背景、内容,和执行效果,找出共性,并提出本人观点。
一九七八年恢复高考后,拉开尊重人才的序幕,也成了无数人改变命运,改变生活的契机,就是因为能改变生活,改变命运,导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为了走进象牙塔,唯一办法是把自己的分数提高并超过别人,于是挑灯夜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结果高考成绩年年攀高,但上了大学眼睛普遍近视了,体质也差了。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社会出现一个普遍问题,应试教育,高分低能。 与国外大学生相比 没有创新能力,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于是国家推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国家强制学校开设图、音、体、美、劳等课程,但是高考还是以分数论英雄,学校教学还是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在用分数考评和衡量教师业绩的精神压力下,有谁能再去考虑孩子的创造精神培养吗?苦的是老师,受害的是孩子,着急的是家长,忙乱的是学校,素质教育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应试教育更有越演越烈,各级学校为了能选出所谓的“尖子生”升学考试出偏题、怪题、奥数题就不足为怪了。学生为了获得成功,只能整天在题趋势海中苦战,到了九十年代末,连小学生也出现作业负担过重的社会问题,我们也听闻不少学生不能完“老师布置的作业而走极端的事例,于是国家出台所谓“减负政策”并详细规定各个年龄段课外作业时间,可见教育管理者用心良苦。但时至今日执行效如何、我不言而喻。一晃走进了二十一世纪,应试教育,减负的问题没有解决,又出现择校热,奥数热、校内校外补课问题,它带来得负面问题我在这里不必累赘,于似乎国家又出台新的政策:禁止在各类升学考试中出现奥数题目,禁止教师在校内校外进行有偿家教,学生就读学校按户籍所在地按片区就读。然而政策执行效果如何?很简单,奥数不考就不学吧,至于禁止补课执行力度就大打折扣,学校明里不补暗里补,校内不补校外补,各类培训班遍布每所学校周边就是一个佐证。按户籍片区划分就读学校没有给择校热降温,反而炒热了“学区房”这一新词。时至今日,又有不少学者寄希望于通过改革中考和高考来根除现在的教育畸形,但是喊了多年至今也 没有一个完整清析路径,更不用说效果。 我们再来看看这些高考雷人励志标语:“提高一分,干掉一千人。”“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里扛。”“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经。”所有这些足以证明当今教育的激烈和畸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不是又出台禁止使用这些标语呢?我们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似乎疲于奔命,似乎又被人牵着鼻子走,不知何时是个头?
症结何在?本人观点认为,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只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该跳出小圈圈,站在至高点,高瞻远瞩。应该治标先治本,从源头抓起 ,达到以一两拨千斤。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改革必须从国民收入改革做起。乍听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且听我解释:教育出现种种问题的近三十年,也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贫富差距拉大的三十年。先从行业来说,行业之间、行业内部职工收入差距扩大。1991年,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最高的行业与最低的行业之比只有1.24:1,而到了1997年最高行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比最低行业的职工工资高出两倍多。其中,收入最高的航空运输业年均工资收入为16855元,国有经济的航空运输业年均工资收入为15304元;其次是邮电通信业,全行业平均年工资收入为12056元,国有单位为13065元; 计算 机应用服务业平均年工资收入为17416元,国有单位为10528元。收入最低的是林业,平均年工资收入为3918元。从行业内部来看,近几年, 企业 的经营者、管理者和承包人与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这些人往往高出职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特别是近些年来报道的那些有一定公权力的公务员,国有企事业领导者的贪污腐败案件,他们的黑色收入与广大的基层劳动者收入比,那是几千上万倍。这些差距的拉大,直接导至入职竞争的激烈,而入职竞争的激烈也导致高考竞争的激烈,因为现行体制下选拔人才还是以考试为主,考上重点大学就意味找到好的工作,好的收入,在利益驱使下,学生家希望自己的小孩将来不低人一等,不惜血本,节衣缩食,上各种培训班,主动参加校内外补课,甚至选择好学校。社会上流传甚嚣的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足以证明学习竞争的激烈,他们过早地承担着父母厚望。把上学当成找好工作、出人头地、甚至升官发财的唯一途径。广东中小学补课调查:8成是“自己要求补课” 足以证明家长的用心良,这就是近二十年来教育畸形的根本原因。学生有这些需求,学校丝毫不得怠慢,毕竟学校就象一个企业一样,教学质量是生命线,“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这个道理谁都懂得。为了迎合家长需求,学校以考上多少重点中学,考上多少重点大学为考核指标,学生成绩好不好,就成了衡量老师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老师只能疲于奔命,哪还有心思素质教育?特别是那些肩负学生“命运”的中小学毕业班的任课老师们压力山大,俗话说斧头打凿凿打木,教师的压力自然地转到学生的身上,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再加上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官员的政绩作祟,层层给学校施压,明里禁止排名、补课、成绩纳入教师绩效,甚至还一度取消百分制,以等级代替。暗里却分分必较,多一分少一分对学生老师命运截然不同,明里说一套,暗里做一套,对补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眼。 中小学补课现象屡遭诟病,补课乱收费成为多年来群众反映、投诉最突出的教育问题。广东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发布一项关于中小学补课的调查,该调查共95000份问卷。结果显示,周末补课超3成,寒暑假补课近5成。此外,还存在老师主动打电话要求学生补课,个别在职教师与校外辅导机构串通拉生源等现象。然而竟争是残酷的,毕竟那些所谓好的大学是有限的,绝大多数人从一开始就与之无缘,因为高回报的诱惑。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些职业学校却无人问津。导至一段时间来许多网名质疑社会上的优秀人才都去报考公务员是不是浪费?因为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优秀的创新人才。但现实人们普遍认为能否考上重点大学来衡量学生成功与否的标志。考上重点大学的风光一时,没有考上的低人一等,背负着家人和老师埋怨的精神压力,抬不起头来。
总之,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是现行教育存在种种弊端的罪魁祸首,行业之间,行业内部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身为孩子的父母感受最深,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孩子将来考虑,甚至产生焦虑,因为利益驱使,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挤独木桥。择校、课业负担重、补课、应试教育等等问题,表面看是学校的问题,实际是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学校与教育行政管理者只是推手,迎合家长需求成了替罪羊。如果社会各行业收入相对平衡,斩断利益的冲动,学生家长就不在乎读哪所学校,上哪所大学,干哪一行业,给他感觉条条道路通北京,行行出状元,人人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家长就不会产生焦燥心情,而急功近利。学校就会腾出更多时间进行个性、能力、创新培养,而不是应试教育培养,回归教育的本质。反之,社会收入差距越大,在现行选拔人才的制度下的教育就会越激烈,教育就会在畸形中徘徊,永无休止!
一九七八年恢复高考后,拉开尊重人才的序幕,也成了无数人改变命运,改变生活的契机,就是因为能改变生活,改变命运,导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为了走进象牙塔,唯一办法是把自己的分数提高并超过别人,于是挑灯夜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结果高考成绩年年攀高,但上了大学眼睛普遍近视了,体质也差了。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社会出现一个普遍问题,应试教育,高分低能。 与国外大学生相比 没有创新能力,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于是国家推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国家强制学校开设图、音、体、美、劳等课程,但是高考还是以分数论英雄,学校教学还是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在用分数考评和衡量教师业绩的精神压力下,有谁能再去考虑孩子的创造精神培养吗?苦的是老师,受害的是孩子,着急的是家长,忙乱的是学校,素质教育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应试教育更有越演越烈,各级学校为了能选出所谓的“尖子生”升学考试出偏题、怪题、奥数题就不足为怪了。学生为了获得成功,只能整天在题趋势海中苦战,到了九十年代末,连小学生也出现作业负担过重的社会问题,我们也听闻不少学生不能完“老师布置的作业而走极端的事例,于是国家出台所谓“减负政策”并详细规定各个年龄段课外作业时间,可见教育管理者用心良苦。但时至今日执行效如何、我不言而喻。一晃走进了二十一世纪,应试教育,减负的问题没有解决,又出现择校热,奥数热、校内校外补课问题,它带来得负面问题我在这里不必累赘,于似乎国家又出台新的政策:禁止在各类升学考试中出现奥数题目,禁止教师在校内校外进行有偿家教,学生就读学校按户籍所在地按片区就读。然而政策执行效果如何?很简单,奥数不考就不学吧,至于禁止补课执行力度就大打折扣,学校明里不补暗里补,校内不补校外补,各类培训班遍布每所学校周边就是一个佐证。按户籍片区划分就读学校没有给择校热降温,反而炒热了“学区房”这一新词。时至今日,又有不少学者寄希望于通过改革中考和高考来根除现在的教育畸形,但是喊了多年至今也 没有一个完整清析路径,更不用说效果。 我们再来看看这些高考雷人励志标语:“提高一分,干掉一千人。”“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里扛。”“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经。”所有这些足以证明当今教育的激烈和畸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不是又出台禁止使用这些标语呢?我们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似乎疲于奔命,似乎又被人牵着鼻子走,不知何时是个头?
症结何在?本人观点认为,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只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该跳出小圈圈,站在至高点,高瞻远瞩。应该治标先治本,从源头抓起 ,达到以一两拨千斤。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改革必须从国民收入改革做起。乍听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且听我解释:教育出现种种问题的近三十年,也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贫富差距拉大的三十年。先从行业来说,行业之间、行业内部职工收入差距扩大。1991年,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最高的行业与最低的行业之比只有1.24:1,而到了1997年最高行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比最低行业的职工工资高出两倍多。其中,收入最高的航空运输业年均工资收入为16855元,国有经济的航空运输业年均工资收入为15304元;其次是邮电通信业,全行业平均年工资收入为12056元,国有单位为13065元; 计算 机应用服务业平均年工资收入为17416元,国有单位为10528元。收入最低的是林业,平均年工资收入为3918元。从行业内部来看,近几年, 企业 的经营者、管理者和承包人与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这些人往往高出职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特别是近些年来报道的那些有一定公权力的公务员,国有企事业领导者的贪污腐败案件,他们的黑色收入与广大的基层劳动者收入比,那是几千上万倍。这些差距的拉大,直接导至入职竞争的激烈,而入职竞争的激烈也导致高考竞争的激烈,因为现行体制下选拔人才还是以考试为主,考上重点大学就意味找到好的工作,好的收入,在利益驱使下,学生家希望自己的小孩将来不低人一等,不惜血本,节衣缩食,上各种培训班,主动参加校内外补课,甚至选择好学校。社会上流传甚嚣的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足以证明学习竞争的激烈,他们过早地承担着父母厚望。把上学当成找好工作、出人头地、甚至升官发财的唯一途径。广东中小学补课调查:8成是“自己要求补课” 足以证明家长的用心良,这就是近二十年来教育畸形的根本原因。学生有这些需求,学校丝毫不得怠慢,毕竟学校就象一个企业一样,教学质量是生命线,“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这个道理谁都懂得。为了迎合家长需求,学校以考上多少重点中学,考上多少重点大学为考核指标,学生成绩好不好,就成了衡量老师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老师只能疲于奔命,哪还有心思素质教育?特别是那些肩负学生“命运”的中小学毕业班的任课老师们压力山大,俗话说斧头打凿凿打木,教师的压力自然地转到学生的身上,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再加上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官员的政绩作祟,层层给学校施压,明里禁止排名、补课、成绩纳入教师绩效,甚至还一度取消百分制,以等级代替。暗里却分分必较,多一分少一分对学生老师命运截然不同,明里说一套,暗里做一套,对补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眼。 中小学补课现象屡遭诟病,补课乱收费成为多年来群众反映、投诉最突出的教育问题。广东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发布一项关于中小学补课的调查,该调查共95000份问卷。结果显示,周末补课超3成,寒暑假补课近5成。此外,还存在老师主动打电话要求学生补课,个别在职教师与校外辅导机构串通拉生源等现象。然而竟争是残酷的,毕竟那些所谓好的大学是有限的,绝大多数人从一开始就与之无缘,因为高回报的诱惑。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些职业学校却无人问津。导至一段时间来许多网名质疑社会上的优秀人才都去报考公务员是不是浪费?因为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优秀的创新人才。但现实人们普遍认为能否考上重点大学来衡量学生成功与否的标志。考上重点大学的风光一时,没有考上的低人一等,背负着家人和老师埋怨的精神压力,抬不起头来。
总之,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是现行教育存在种种弊端的罪魁祸首,行业之间,行业内部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身为孩子的父母感受最深,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孩子将来考虑,甚至产生焦虑,因为利益驱使,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挤独木桥。择校、课业负担重、补课、应试教育等等问题,表面看是学校的问题,实际是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学校与教育行政管理者只是推手,迎合家长需求成了替罪羊。如果社会各行业收入相对平衡,斩断利益的冲动,学生家长就不在乎读哪所学校,上哪所大学,干哪一行业,给他感觉条条道路通北京,行行出状元,人人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家长就不会产生焦燥心情,而急功近利。学校就会腾出更多时间进行个性、能力、创新培养,而不是应试教育培养,回归教育的本质。反之,社会收入差距越大,在现行选拔人才的制度下的教育就会越激烈,教育就会在畸形中徘徊,永无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