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神奇寓言探析
【作者】 杨大恒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民族中学
【摘要】俄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寓言《狼落犬舍》在俄法战争中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毛泽东新年献词运用了《伊索寓言》中的《农夫与蛇》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在高中语文必修二“表达交流”中的写作专题《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让学生尝试写作寓言或在议论文中引用穿插寓言。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神奇寓言,无论是创作还是引用、运用,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析的。神奇寓言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关键词】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世界历史进程
【正文】
一八一三年拿破仑入侵俄国后陷于困境,不得不向俄军统帅库图佐夫求和。库图佐夫正在犹豫不定的时候,俄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就写了一篇寓言《狼落犬舍》托人转给了他。库图佐夫快速浏览了这篇寓言,欣喜若狂,立刻下定决心,把将士们集合起来,向他们朗诵了克雷洛夫的这篇寓言。在库图佐夫深情地读到“你是一身灰毛,我可是白发苍苍”这句话的时候,老元帅很自然地摘下帽子,指指自己的满头白发,将士们不由自主地爆发出赞许的欢呼。接着,库图佐夫戴好帽子,铿锵有力地朗诵到“我早就识透了狼的本性,所以不会上当。”所有将士都高声回应:“不会上当!”库图佐夫心潮澎湃,斗志昂扬地朗诵:“我的一贯做法是:绝不和狼言归于好,除非把它的皮剥掉。”将士们热血沸腾,同仇敌忾,摇旗呐喊,齐声回应:“绝不和狼言归于好,除非把它的皮剥掉。打倒拿破仑!把拿破仑赶出去!”克雷洛夫的神奇寓言成了威力强大的武器。据记载,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率领俄国将士绝不言和,终于一鼓作气地把进退维谷的法军统帅拿破仑及其军队赶出了俄国。拿破仑不可一世的统治,以失败而告终。由此推论,克雷洛夫的寓言《狼落犬舍》是一篇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神奇寓言。《狼落犬舍》全文如下:
狼在黑夜里想钻进羊圈,不料却落入犬舍。犬舍顿时一片骚动,猎狗全部出动。它们嗅到凶恶的灰狼就在附近,一面汪汪吠叫,一面向前猛冲;猎犬的主人喊道:“喂,伙计们,有贼!”大门立刻关上,并且上了门闩;犬舍顷刻间就像地狱一般。人们纷纷跑来,有的拿着棍棒,有的拿着猎枪。
“拿火来!拿火来!”有人叫嚷。
火把拿来了,照见墙角里有只灰狼。它龇着牙,瞪着眼,竖着毛,好像要把大家全吃掉。但是它看到,在它面前的不是羊群,它最终恐要为吃羊受到清算,于是狡猾的家伙便想进行谈判。它说:“朋友们,干吗吵吵闹闹?我是你们的老干亲和世交,我是来讲和的,绝不是为了争吵;让我们和睦相处,把过去的一切全部忘掉!我今后不仅不伤害这里的羊群,我还要保护羊不受欺凌,我要用狼的誓言郑重保证,我,我……”
“邻居,听着,”猎犬的主人打断它的话说,“你是一身灰毛,我可是白发苍苍,我早就识透了狼的本性,所以不会上当。我的一贯做法是:绝不和狼言归于好,除非把它的皮剥掉。”说着他放出猎犬,一下子就把狼扑倒。
克雷洛夫寓言具有深广的意蕴和动人的魅力,他抨击侵略者,赞美英勇的俄国战士,彰显了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代表作《狼落犬舍》,简短幽默,寓意深刻,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警钟长鸣,形象生动,语言刚劲有力。其中的“狼”就是指攻入俄国后陷于困境而不得不求和的拿破仑,“牧羊人”就是指满头白发的俄国统帅库图佐夫。这篇寓言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克雷洛夫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号召力。克雷洛夫寓言就是借助比喻来阐明道理,是婉转规劝库图佐夫的精妙形式,又是打击拿破仑的锐利武器,击中要害,无情鞭挞。《狼落犬舍》对库图佐夫来说就是一面镜子,而对拿破仑来说就是一把利剑,寓言借助比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寓言中的比喻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人加深体味,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给人鲜明印象。寓言离不开比喻,这就是克雷洛夫寓言的主要特点。比喻,被称为语言艺术的花朵,它不但能够化深奥为浅易,化抽象为具体,化生僻为通俗,而且可以使文章语言灵动,文采飞扬。著名作家秦牧说:“精彩的比喻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发生神奇的变化。”寓言脱胎于比喻,是借助形象来说明某种道理的,它是一种饱含着生活经验,闪烁着智慧光芒,具有强烈的道德观念,充满丰富的生活哲理的文学体裁。克雷洛夫(1769——1844)是俄国寓言大师,一生创作二百零三篇寓言。在克雷洛夫以前的寓言,遵循着《伊索寓言》的旧例,一般不涉及时政弊端。然而克雷洛夫却无所顾忌地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史实用隐喻、暗示、影射手法写入了寓言,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寓言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被人们誉为是与伊索、拉封丹齐名的世界三大寓言家之一。一八〇九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寓言集,此后《克雷洛夫寓言集》多次增订,版数之多,无以胜数。俄国著名评论家别林斯基高度评价克雷洛夫:“在俄罗斯,享有这等成功之誉的,除了克雷洛夫,没有第二个人。”克雷洛夫寓言,当之无愧。
高中写作教学收效缓慢一直是困扰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严重问题。写作能力,从根本上看,一是记叙能力,二是说理能力。高中语文必修二针对记叙能力,就设置了“表达交流”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记叙文的训练,写作专题之一就是“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什么是想象?它是指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文艺创作的起点,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和艺术;想象也是科学创造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今天的科学世界。什么是虚构?虚构是凭想象造出来,是一种超乎现实的追求,却依赖于真实。寓言对写作能力的提高非常显著,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寓言可以把虚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辩证统一起来,可以把发展思维能力与提高写作能力辩证结合起来。寓言的寓体是生动简明虚构的故事,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寓言的本体是抽象的道理,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寓言是什么?寓言就是作者另有寄托的故事。寓言具有双重结构:其表层是一个故事,称为“寓体”;其里是作者寄托的意义,称为“寓意”,也称为“本体”。寓意照字面来解释,就是“寓意于言”。一个人想要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说给别人听的时候,就虚构一个具体形象的小故事,让听的人从故事里体会道理。这故事就叫寓言。克雷洛夫想劝告库图佐夫不要与拿破仑和谈,就充分运用想象力,虚构了《狼落犬舍》,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有人认为高中阶段,主要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与训练写作寓言无关。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妥,因为写作议论文的关键在于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寓言的寓体恰好连接着形象思维,寓意连接着抽象思维,正好符合议论文的要求。我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方法是先从读后感入手,读寓言大师的作品,写篇读后感,让学生明白寓言的结构,采取寓言由此及彼的思维联想方式,关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学生会写并掌握了读后感的写作技能,我再进一步训练培养学生写规范的议论文,在议论文中要求穿插寓言,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这种训练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培养提高了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克雷洛夫创作神奇寓言《狼落犬舍》,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同样能灵活运用或引用穿插寓言也会推动世界历史进程。一代伟人毛泽东就娴熟灵活运用寓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九四五年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蒋介石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于一九四六年七月又发动了内战。由于我军代表的是广大劳苦大众的利益,所以节节胜利,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后,我军已经胜利地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大半个中国。蒋介石见此形势,假借“和谈”之名,打出了“和平谈判”的幌子,妄图苟延残喘,重振败兵,休养生息之后,准备东山再起,作最后一搏,对革命政权进行反扑。就在这中国革命最紧要的关头,毛泽东高瞻远瞩,在一九四九年元旦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战口号。四月二十一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全国人民纷纷响应“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两个野战军在西起江西的湖口,东至江苏的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天险,兵分三路以催枯拉朽之势,一举捣毁国民党蒋介石自以为是的千里坚固江防,并继续以毛泽东早年所咏哦的“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威武之气向前推进。于四月二十三日占领国民党首都南京,宣告了蒋介石独裁统治的覆灭。毛泽东是怎样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灵活运用寓言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呢?《将革命进行到底》是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文中写道:“现在摆在中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面前的问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呢?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现在的问题就是一个这样明白地这样尖锐地摆着的问题。两条路究竟选择那一条呢?……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中国人民的敌人忽然竭力装作无害而且可怜的样子了。……应该怎样来对付这些君子国的先生们呢?这里用得着古代希腊的一段寓言:‘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着。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回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希望中国人民还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死去,希望中国共产党,中国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怀有对于毒蛇的好心肠。但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却听见了并且记住了这个劳动者的遗嘱。况且盘踞在大部分中国土地上的大蛇和小蛇,黑蛇和白蛇,露出毒牙的蛇和化成美女的蛇,虽然它们已经感觉到冬天的威胁,但是还没有冻僵呢!中国人民绝不怜惜蛇一样的恶人,而且老老实实地认为:凡是耍着花腔,说什么要怜惜一下这类恶人呀,不然就不合国情、也不够伟大呀等等的人们,决不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像蛇一样的恶人为什么要怜惜呢?”这篇新年献词写得非常痛快,遒劲雄健,可谓酣畅淋漓,尤其是运用了《伊索寓言》中的《农夫与蛇》来证明“中国人民决不怜惜蛇一样的恶人”这一观点使议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其说服力和感染力,非常精妙,令人叹为观止,不禁拍案称奇。寓言可以培养观察想象能力,可以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其他文体难以比拟的优势。毛泽东是娴熟运用寓言的能手,在一个翻天覆地的时刻,运用了一篇翻天覆地的寓言,起到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效果,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反映了古代希腊人对生活和自然界的看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伊索寓言》也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一个名叫伊索的被释奴隶所作,但今天流传的版本是后人收集改写的,共四百多篇。这些寓言通过描写动物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成为下层平民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它的形式短小精悍、比喻精当、语言精练、寓意深刻,奠定了欧洲文学史上寓言创作的基础。伊索被誉为“希腊寓言之父”,“西方寓言的开山鼻祖”。《伊索寓言》是奠定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基石,给其他文学的影响深远巨大,小说、诗歌、戏剧无不如此,甚至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也引用了《伊索寓言》,引用堪称经典的是毛泽东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让《农夫与蛇》的寓言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推动世界历史进程。至于寓言作家,如法国的拉封丹和俄国的克雷洛夫,更无不是继承了《伊索寓言》的传统,作品里明显地有伊索寓言的影子。
为什么神奇寓言可以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呢?为什么在高中语文必修二“表达交流”中的写作专题《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让学生尝试写作寓言或在议论文中引用穿插寓言呢?我们还是不厌其烦地回到寓言的定义上去。寓言这个文学形式,不宜有繁琐的言论,冗长的叙述,复杂的情节,臃肿的结构,一般来说,寓言的形式,都是结构简单、短小精悍的,往往三言两语能将要说明的道理高度概括地表达出来。寓言的职能并不是描写生活,而是解剖生活,评判生活,启迪人们的智慧,认识真理。寓言作家的立场和态度非常坚定和鲜明,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都必须十分明确。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决不能成为寓言。法国寓言大师拉封丹认为:“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这句话告诉我们寓言必须有故事有教训。没有故事不成为寓言,有故事而没有教训也不能称为寓言。但这句话没有精确揭示寓言的定义。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支在他的《寓言的寓言》的序中说:“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这句话虽然生动,但也未精辟地揭示寓言的定义。我们认为最科学最精准地揭示寓言定义的是德国剧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寓言作家莱辛。莱辛的寓言定义是:“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遍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通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在这个定义里,“格言”是表达真理和彰显智慧及人类经验教训的言语,有时候,某些“谚语”,在中国则有些“成语”等都可以归为这一类。赋予“道德”,是把这个普遍真理和智慧的言语提高到更具有人的色彩的哲学的高度,使之在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同时,更富于普遍意义。莱辛要求每个寓言都能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达到哲学意味的最高境界。每一个真正的寓言作家所创作的寓言就是一部形象的容易被人接受的哲学著作。在古希腊,人们从《伊索寓言》中所学到的世俗的人生哲学,比从任何一本哲学著作中所学到的东西都要多得多。著名的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他的喜剧《鸟》中写到主人公庇斯忒泰洛斯曾挖苦其对手没有文化时说:“这是因为你无知而且孤陋寡闻,是因为你没有认真钻研过伊索。”
是的,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来,寓言也是一座孤独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神奇寓言,无论是创作还是引用、运用,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析的。神奇寓言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6年11月第2版,61—62.
[2]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北京,1964年4月第1版,1266—1268.
[3][俄]克雷洛夫.克雷洛夫寓言精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5月北京第1版,82—83.
[4]吴秋林.寓言文学概论[M].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辽宁,1991年2月第1版,35—36.
一八一三年拿破仑入侵俄国后陷于困境,不得不向俄军统帅库图佐夫求和。库图佐夫正在犹豫不定的时候,俄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就写了一篇寓言《狼落犬舍》托人转给了他。库图佐夫快速浏览了这篇寓言,欣喜若狂,立刻下定决心,把将士们集合起来,向他们朗诵了克雷洛夫的这篇寓言。在库图佐夫深情地读到“你是一身灰毛,我可是白发苍苍”这句话的时候,老元帅很自然地摘下帽子,指指自己的满头白发,将士们不由自主地爆发出赞许的欢呼。接着,库图佐夫戴好帽子,铿锵有力地朗诵到“我早就识透了狼的本性,所以不会上当。”所有将士都高声回应:“不会上当!”库图佐夫心潮澎湃,斗志昂扬地朗诵:“我的一贯做法是:绝不和狼言归于好,除非把它的皮剥掉。”将士们热血沸腾,同仇敌忾,摇旗呐喊,齐声回应:“绝不和狼言归于好,除非把它的皮剥掉。打倒拿破仑!把拿破仑赶出去!”克雷洛夫的神奇寓言成了威力强大的武器。据记载,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率领俄国将士绝不言和,终于一鼓作气地把进退维谷的法军统帅拿破仑及其军队赶出了俄国。拿破仑不可一世的统治,以失败而告终。由此推论,克雷洛夫的寓言《狼落犬舍》是一篇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神奇寓言。《狼落犬舍》全文如下:
狼在黑夜里想钻进羊圈,不料却落入犬舍。犬舍顿时一片骚动,猎狗全部出动。它们嗅到凶恶的灰狼就在附近,一面汪汪吠叫,一面向前猛冲;猎犬的主人喊道:“喂,伙计们,有贼!”大门立刻关上,并且上了门闩;犬舍顷刻间就像地狱一般。人们纷纷跑来,有的拿着棍棒,有的拿着猎枪。
“拿火来!拿火来!”有人叫嚷。
火把拿来了,照见墙角里有只灰狼。它龇着牙,瞪着眼,竖着毛,好像要把大家全吃掉。但是它看到,在它面前的不是羊群,它最终恐要为吃羊受到清算,于是狡猾的家伙便想进行谈判。它说:“朋友们,干吗吵吵闹闹?我是你们的老干亲和世交,我是来讲和的,绝不是为了争吵;让我们和睦相处,把过去的一切全部忘掉!我今后不仅不伤害这里的羊群,我还要保护羊不受欺凌,我要用狼的誓言郑重保证,我,我……”
“邻居,听着,”猎犬的主人打断它的话说,“你是一身灰毛,我可是白发苍苍,我早就识透了狼的本性,所以不会上当。我的一贯做法是:绝不和狼言归于好,除非把它的皮剥掉。”说着他放出猎犬,一下子就把狼扑倒。
克雷洛夫寓言具有深广的意蕴和动人的魅力,他抨击侵略者,赞美英勇的俄国战士,彰显了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代表作《狼落犬舍》,简短幽默,寓意深刻,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警钟长鸣,形象生动,语言刚劲有力。其中的“狼”就是指攻入俄国后陷于困境而不得不求和的拿破仑,“牧羊人”就是指满头白发的俄国统帅库图佐夫。这篇寓言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克雷洛夫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号召力。克雷洛夫寓言就是借助比喻来阐明道理,是婉转规劝库图佐夫的精妙形式,又是打击拿破仑的锐利武器,击中要害,无情鞭挞。《狼落犬舍》对库图佐夫来说就是一面镜子,而对拿破仑来说就是一把利剑,寓言借助比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寓言中的比喻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人加深体味,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给人鲜明印象。寓言离不开比喻,这就是克雷洛夫寓言的主要特点。比喻,被称为语言艺术的花朵,它不但能够化深奥为浅易,化抽象为具体,化生僻为通俗,而且可以使文章语言灵动,文采飞扬。著名作家秦牧说:“精彩的比喻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发生神奇的变化。”寓言脱胎于比喻,是借助形象来说明某种道理的,它是一种饱含着生活经验,闪烁着智慧光芒,具有强烈的道德观念,充满丰富的生活哲理的文学体裁。克雷洛夫(1769——1844)是俄国寓言大师,一生创作二百零三篇寓言。在克雷洛夫以前的寓言,遵循着《伊索寓言》的旧例,一般不涉及时政弊端。然而克雷洛夫却无所顾忌地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史实用隐喻、暗示、影射手法写入了寓言,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寓言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被人们誉为是与伊索、拉封丹齐名的世界三大寓言家之一。一八〇九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寓言集,此后《克雷洛夫寓言集》多次增订,版数之多,无以胜数。俄国著名评论家别林斯基高度评价克雷洛夫:“在俄罗斯,享有这等成功之誉的,除了克雷洛夫,没有第二个人。”克雷洛夫寓言,当之无愧。
高中写作教学收效缓慢一直是困扰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严重问题。写作能力,从根本上看,一是记叙能力,二是说理能力。高中语文必修二针对记叙能力,就设置了“表达交流”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记叙文的训练,写作专题之一就是“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什么是想象?它是指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文艺创作的起点,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和艺术;想象也是科学创造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今天的科学世界。什么是虚构?虚构是凭想象造出来,是一种超乎现实的追求,却依赖于真实。寓言对写作能力的提高非常显著,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寓言可以把虚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辩证统一起来,可以把发展思维能力与提高写作能力辩证结合起来。寓言的寓体是生动简明虚构的故事,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寓言的本体是抽象的道理,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寓言是什么?寓言就是作者另有寄托的故事。寓言具有双重结构:其表层是一个故事,称为“寓体”;其里是作者寄托的意义,称为“寓意”,也称为“本体”。寓意照字面来解释,就是“寓意于言”。一个人想要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说给别人听的时候,就虚构一个具体形象的小故事,让听的人从故事里体会道理。这故事就叫寓言。克雷洛夫想劝告库图佐夫不要与拿破仑和谈,就充分运用想象力,虚构了《狼落犬舍》,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有人认为高中阶段,主要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与训练写作寓言无关。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妥,因为写作议论文的关键在于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寓言的寓体恰好连接着形象思维,寓意连接着抽象思维,正好符合议论文的要求。我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方法是先从读后感入手,读寓言大师的作品,写篇读后感,让学生明白寓言的结构,采取寓言由此及彼的思维联想方式,关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学生会写并掌握了读后感的写作技能,我再进一步训练培养学生写规范的议论文,在议论文中要求穿插寓言,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这种训练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培养提高了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克雷洛夫创作神奇寓言《狼落犬舍》,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同样能灵活运用或引用穿插寓言也会推动世界历史进程。一代伟人毛泽东就娴熟灵活运用寓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九四五年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蒋介石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于一九四六年七月又发动了内战。由于我军代表的是广大劳苦大众的利益,所以节节胜利,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后,我军已经胜利地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大半个中国。蒋介石见此形势,假借“和谈”之名,打出了“和平谈判”的幌子,妄图苟延残喘,重振败兵,休养生息之后,准备东山再起,作最后一搏,对革命政权进行反扑。就在这中国革命最紧要的关头,毛泽东高瞻远瞩,在一九四九年元旦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战口号。四月二十一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全国人民纷纷响应“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两个野战军在西起江西的湖口,东至江苏的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天险,兵分三路以催枯拉朽之势,一举捣毁国民党蒋介石自以为是的千里坚固江防,并继续以毛泽东早年所咏哦的“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威武之气向前推进。于四月二十三日占领国民党首都南京,宣告了蒋介石独裁统治的覆灭。毛泽东是怎样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灵活运用寓言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呢?《将革命进行到底》是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一九四九年新年献词。文中写道:“现在摆在中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面前的问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呢?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现在的问题就是一个这样明白地这样尖锐地摆着的问题。两条路究竟选择那一条呢?……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中国人民的敌人忽然竭力装作无害而且可怜的样子了。……应该怎样来对付这些君子国的先生们呢?这里用得着古代希腊的一段寓言:‘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着。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回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希望中国人民还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死去,希望中国共产党,中国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怀有对于毒蛇的好心肠。但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却听见了并且记住了这个劳动者的遗嘱。况且盘踞在大部分中国土地上的大蛇和小蛇,黑蛇和白蛇,露出毒牙的蛇和化成美女的蛇,虽然它们已经感觉到冬天的威胁,但是还没有冻僵呢!中国人民绝不怜惜蛇一样的恶人,而且老老实实地认为:凡是耍着花腔,说什么要怜惜一下这类恶人呀,不然就不合国情、也不够伟大呀等等的人们,决不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像蛇一样的恶人为什么要怜惜呢?”这篇新年献词写得非常痛快,遒劲雄健,可谓酣畅淋漓,尤其是运用了《伊索寓言》中的《农夫与蛇》来证明“中国人民决不怜惜蛇一样的恶人”这一观点使议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其说服力和感染力,非常精妙,令人叹为观止,不禁拍案称奇。寓言可以培养观察想象能力,可以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其他文体难以比拟的优势。毛泽东是娴熟运用寓言的能手,在一个翻天覆地的时刻,运用了一篇翻天覆地的寓言,起到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效果,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反映了古代希腊人对生活和自然界的看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伊索寓言》也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一个名叫伊索的被释奴隶所作,但今天流传的版本是后人收集改写的,共四百多篇。这些寓言通过描写动物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成为下层平民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它的形式短小精悍、比喻精当、语言精练、寓意深刻,奠定了欧洲文学史上寓言创作的基础。伊索被誉为“希腊寓言之父”,“西方寓言的开山鼻祖”。《伊索寓言》是奠定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基石,给其他文学的影响深远巨大,小说、诗歌、戏剧无不如此,甚至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也引用了《伊索寓言》,引用堪称经典的是毛泽东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让《农夫与蛇》的寓言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推动世界历史进程。至于寓言作家,如法国的拉封丹和俄国的克雷洛夫,更无不是继承了《伊索寓言》的传统,作品里明显地有伊索寓言的影子。
为什么神奇寓言可以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呢?为什么在高中语文必修二“表达交流”中的写作专题《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让学生尝试写作寓言或在议论文中引用穿插寓言呢?我们还是不厌其烦地回到寓言的定义上去。寓言这个文学形式,不宜有繁琐的言论,冗长的叙述,复杂的情节,臃肿的结构,一般来说,寓言的形式,都是结构简单、短小精悍的,往往三言两语能将要说明的道理高度概括地表达出来。寓言的职能并不是描写生活,而是解剖生活,评判生活,启迪人们的智慧,认识真理。寓言作家的立场和态度非常坚定和鲜明,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都必须十分明确。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决不能成为寓言。法国寓言大师拉封丹认为:“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这句话告诉我们寓言必须有故事有教训。没有故事不成为寓言,有故事而没有教训也不能称为寓言。但这句话没有精确揭示寓言的定义。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支在他的《寓言的寓言》的序中说:“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这句话虽然生动,但也未精辟地揭示寓言的定义。我们认为最科学最精准地揭示寓言定义的是德国剧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寓言作家莱辛。莱辛的寓言定义是:“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遍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通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在这个定义里,“格言”是表达真理和彰显智慧及人类经验教训的言语,有时候,某些“谚语”,在中国则有些“成语”等都可以归为这一类。赋予“道德”,是把这个普遍真理和智慧的言语提高到更具有人的色彩的哲学的高度,使之在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同时,更富于普遍意义。莱辛要求每个寓言都能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达到哲学意味的最高境界。每一个真正的寓言作家所创作的寓言就是一部形象的容易被人接受的哲学著作。在古希腊,人们从《伊索寓言》中所学到的世俗的人生哲学,比从任何一本哲学著作中所学到的东西都要多得多。著名的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他的喜剧《鸟》中写到主人公庇斯忒泰洛斯曾挖苦其对手没有文化时说:“这是因为你无知而且孤陋寡闻,是因为你没有认真钻研过伊索。”
是的,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来,寓言也是一座孤独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神奇寓言,无论是创作还是引用、运用,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析的。神奇寓言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6年11月第2版,61—62.
[2]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北京,1964年4月第1版,1266—1268.
[3][俄]克雷洛夫.克雷洛夫寓言精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5月北京第1版,82—83.
[4]吴秋林.寓言文学概论[M].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辽宁,1991年2月第1版,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