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学生潜力的挖掘

【作者】 刘丽云

【机构】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每个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是我们人民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任何学生的本质都是可以教育、培养、转化、雕塑的,学生某方面的差是表面的、暂时的、相对的,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应植根于爱,看重他们,不鄙弃他们,尊重他们,加倍的热爱他们是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
  【关键词】 后进生;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闪光点;积极性;上进心;长期性;反复性;合理的目标

  每个班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后进生,挖掘后进生的潜力是我们人民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有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农夫伐倒一棵大树,用笔直的树干盖了一座小木屋。他打量了一番,心想:把这剩下的树根劈成柴,要费多少功夫哇!于是就将它扔在了野外,一位雕塑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树根,如获至宝,他小心地把根带回家,精心雕刻,终于制成了一件精妙绝伦的根雕艺术品。短小的故事引人深思:农夫厌弃它、瞧不起它,树根就只能是一件废品;而雕塑家喜爱它、关心它、发掘它的潜力,它又变成了一件有价值的东西了。我们的育人工作不正是如此吗?任何学生的本质都是可以教育、培养、转化、雕塑的,学生某方面的差是表面的、暂时的、相对的,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应植根于爱,看重他们,不鄙弃他们,尊重他们,加倍的热爱他们是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怎样转化后进生,是我们教师值得深思的一个课题。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教师应阐明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的教育
  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题目背后的育人价值,思考教学后将给学生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我国数学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如介绍古代刘微的“海岛算经”,祖冲之保持千年世界记录的“圆周率”、勾股定理,杨辉的三角形定理,现代华罗庚的优选法,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等等。这都是我国数学在世界上值得骄傲的成就。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成长故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针对个别后进生,数学基础差、意志薄弱、对学好数学失去信心,我给他们讲数学家张广厚的故事,从数学不及格没考上中学到艰苦努力考上了北京大学数学系,终于成为数学家。学习他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二、教师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事实证明,后进生并不是一无长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孩子”,更不是智商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每个后进生都有他的闪光点,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欣赏每一个学生,细心挖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弱的一点,也要千方百计发扬光大,以此作为转化的突破口。
  我曾教过的一个学生,是大多数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思想常开小差,喜欢和老师对着干,生活中我行我素,学习成绩差,好象一无是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他喜欢看历史小说,,和他聊起历史人物头头是道,于是我就经常找他聊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久而久之他对我不敌意了,甚至把握看成了他的知音。后来我和他聊这些历史人物时适时聊这些人物辉煌背后经历的痛苦和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慢慢的他转变了,开始努力学习了,后来高考从我班的后5位跃居我班第二,考上了名牌大学。
  三、要善于引导,激发后进生的积极性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课堂发言的主动性越来越低,特别是后进生,他们认为课堂是教师和某些优等生的舞台于他无关。这里除了后进生的自然心理原因外,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年级的增高,课堂的容量愈来愈大,很多教师将教学目标锁定在完成教学任务上,课堂上只是忙于讲授,甚至看到有些学生举手了教师却视而不见,时间长了,学生当然就没有了自我表现的积极性了。而同样的班级换了教师,学生的课堂表现却是热情高涨,显然这与教师的积极调动是分不开的。所以,每当学生展示后,教师都要对学生的成果及时做出评点,特别是后进生,对于其中正确的成分要不吝赞美,对于不正确的也要多鼓励,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愿意动,而且定会有很高的积极性。
  四、要热情鼓励,激发后进生的上进心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有着不同的实践经验和体会、知识与兴趣,而学生的差异是一种很好的资源,教师应把学生的差异当做一种资源来开发,促进课堂的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每一位学生目前已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充分利用学生的不同经历和知识爱好,引导学生在差异中取长补短,在差异中丰富发展自己,汇集他们集体的智慧,突破难点,以便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不同观点被重视和接纳,学生会处于积极兴奋状态,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主动进行新知识的构建活动。
  五、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具有长期性、反复性,不可能一蹴而就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多数后进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有些行为习惯在他们的脑子里早已经根深蒂固。要想彻底改掉那些毛病,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转化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恶习反复的现象。因此,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要有耐心,“反复抓,抓反复”,更要有爱心和信心,去要包容后进生的错误和过失,相信后进生也是可教育好的对象。只要用了心思,注意各个学生的特点,用最恰当的方法,就可以做得最好。
  六、要耐心辅导,铸就自信的天地
  学困生之所以学习进步迟缓,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觉得他们最大的心理障碍莫过于基础差,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而丧失学习信心,遇到难题自己难以解决而觉得孤立无援,陷入无可奈何之中。对学困生除了加强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外,教师教学中还应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根据学科特点和作业练习要求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阅读法、思考法、比较归纳法、识记法、回忆重现法、分析法、观察实践法等。实践证明,学困生与优等生不是一成不变的。给学困生多一点关心,多一点温暖,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都可能使学困生从思想品行到学习技能上与优等生相媲美。 
  七、根据后进生的实际情况,设立合理的目标
  设立目标时要因人而异,设立多层次的目标。只要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应给予奖励,让他们感到成功并不困难,感到成就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学习成绩要宽容对待,不能一下子就要求过高,否则欲速者不达,容易伤害其自信心,引起负面效应。在平时不要老是拿他们与班级的优秀生的成绩作对比,甚至在班上评头品足,讥笑讽刺,这只会加深后进生逆反心理;也不能专门表扬奖励优秀生,使得后进生可望不可及,产生自卑感。因此,在每次考试后我除了表彰班级中的前十名外,还特别设立了“进歩奖”,这样能使后进生在转化过程中有获奖的机会,这确实对后进生有推动作用,后进生只要自己与自己比较,有了一定进歩,就可以获奖,从而不断提高后进生的自信心,感到成功的乐趣和存在的价值,激发他们不断向目标奋进。后进生由于学习习惯和基础比较差,因此,在目标设立后,还要帮助其克服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障碍,平时对他们加强辅导,课堂上多提问后进生,调动他们积极思维。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数学参考》2011(4)18—22
  [2]《数学通讯》2010(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