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谈农村寄宿制教育对策

【作者】 韦丽英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教育局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伴随物。中国农村传统稳定的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数以千万的农民进入城市打工,大部分人将子女留在家乡,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造就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随着留守儿童在农村小学学生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这一类群体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了专家们和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注。如何解决好农村的留守儿童不仅是家庭的问题,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的要关注的问题。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应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的本质和核心在于发现留守问题的根源和表现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们的生活和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 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教育对策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被认定为老、少、边、山、穷集于一身的国定贫困县,大部分群众生活在石漠化山区,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极其恶劣,加之因有的县份地处边境,经济发展非常滞后。沉重的生活负担,为了生活,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从商,令大量的儿童留守在家,从而导致“留守儿童”队伍逐渐壮大。“留守儿童”因为无法得到监护人的陪伴,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和守护,容易走极端,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儿童的心理不健康,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是一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他们难得给孩子以正确的教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及特点
  (1)留守儿童自身生活环境比较差。他们大多来自四面八方,沟沟岔岔的偏远山区,交通极为不便。经常出现超载等交通安全及上下学途中人身安全隐患。
  (2)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年龄比较小,希望有父母的陪伴,他们十分渴望得到父母关心,但是他们长期无法同自己父母见上一面,从而造成他们应有的亲情长时间流失,他们的委托监护人无法取代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只有祖辈的溺爱和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3)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年龄比较小,如果是祖父母看管进行教育,这就代表着让文盲来教育孩子;而委托给亲人照料的,亲人大多以为不宜严厉看管或时常批评,不能正确的引导,儿童会产生自卑心理。
  (4)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爷爷奶奶等长辈文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低,无法辅导孩子功课。监管教育严重缺失。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及时给予学习上的指导,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   
  (5)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生活上的照顾,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6)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致使不少“留守儿童”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二、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教育工作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和焦点,笔者认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认为在当前情况下,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方案是大力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希望能够提高我国特别是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边境地区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质量,保障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边境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寄宿制学校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优势
  寄宿制学校是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最好载体。寄宿制学校基本属于封闭式管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至关重要。让他们住校,不用每天往返走读。学校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他们,让他们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因为寄宿在学校,在学习上有老师对他们进行学习指导,及时解疑释惑。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寄宿制学校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人身安全保障的优势
  留守儿童自身生活环境比较差。他们大多来自偏远山区,交通极为不便。实行寄宿制学校,解决了他们往返途中经常遇到的超载等交通安全及上下学途中人身安全隐患。
  再次,寄宿制在培养留守儿童良好行为方面有明显优势
  开设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配备的生活老师和心理辅导员可以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变化进行科学的引导,特别是心理辅导员,他们不仅要做好留守儿童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扮演好学生心灵抚慰者的角色,切切实实地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多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注重留守儿童的思想变化,顷注真挚情感用心去爱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做到用亲切的话语去打动他们,以诚挚的情感去感染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寄宿制学校的建立,是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寄宿制学校,不仅要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担任为人父母的责任,学校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为重大。管理得当,学生会在寄宿生活过程中受到锻炼,从中受益。
  三、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资金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一) 实施营养改善计划项目 ,完善营养改善计划政策
  为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顺利就学,国家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投入大量的专项资金,主要在集中在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启动农村 (不含县城,下同)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给在寄宿制学校就读的学生补助每人每天4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这些年,随着营养改善计划政策的实施,大大地改善了农村留守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状况,提高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和边境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生活保障。 
  (二)实施寄宿生生活补助,完善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政策
  2008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进一步调整完善全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相关政策,由中央财政和广西区财政共同安排专项经费,根据中央和自治区有关政策精神,补助经费专项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在校期间的伙食费补助。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的对象是在我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制学生。小学生每生每天补助2元、初中生每生每天补助3元学生每年在校天数按250天计算。民族自治县、边境县,含享受民族自治和边境待遇的县份,实行全覆盖。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实际,对补助发放范围和标准等进行动态调整。将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每生每天小学4元、初中5元。 
  (三)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相应出台一些惠民政策,适当补助农村寄宿制学生和留守儿童的生活补助。“补蛋工程 ”等, 即给每一位在校寄宿的学生一天一人一个鸡蛋。加上社会各界的资助,改善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为在寄宿制学校就读的留守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生活上的帮助。
  从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前后的状况来看,寄宿制的确是弥补家庭教育环境缺失带来的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目前最适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办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
  总之,一个孩子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不了家庭、社会的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特殊产物。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学习、心理、性格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意义重大。寄宿制学校是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对最优方式和最现实途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成了摆在基础教育面前有待探讨、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成了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各级人民政府考虑的问题,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起,时时、处处、关注留守儿童吧!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色的天空!让他们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会党和政府的温暖。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z]中国妇女网2008—02—08  
  [2]陈恩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叶军;;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育[A];
  [5]严鸿和;朱霞桃;;寄宿制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影响的调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年01期
  [6]邹长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教育政策[J].观察与思考,2006,(5).
  [7]谭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U1.科技创新导报,2008(I).
  [8] 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