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学·导·用”教学模式下高中数学新型师生关系刍议

【作者】 徐 诚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美澳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当前,扎根于我县本土的“学·导·用”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很少会有人去关注这一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关系。本文结合高中数学课堂实践和自身参与教改的体验,对“学·导·用”教学模式下高中数学新型师生关系作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学·导·用”教学模式;高中数学;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互动过程;师生共同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即师生关系对教学的有效性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融洽,上课很轻松,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如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紧张,甚至相互对立,那么教师上课哪怕很卖力,但效果却依然很差。因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学的本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和师生关系有什么内在联系呢?结合“学·导·用”教学模式改革和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本人就此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学·导·用”教育理念下,数学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学·导·用”的教育理念:即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合作性的学习。“学·导·用”教育理念体系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有无限的潜能,把学习活动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思维,提升生命。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推动者和促进者,形成有效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亲身探索;要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和最有效的平台;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在每个方面、每一环节都得到有效的发展。
  而在“学·导·用”的教育教学中,更强调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这就要求教师应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进行操作,又是摆在许多老师面前的难题。对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数学环境,能否采取的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最大的发挥,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突现主导作用的功能,是突破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和学生往往因为各自成长的时代和经历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层次或理解方式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流也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这就需要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控制,保持课堂教学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稳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一方面,数学课堂离不开师生的合作,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另一方面,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可以激活思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因此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旧的数学教学模式,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合作的首席。
  二、“学·导·用”的教育理念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
  以前我们的传统教学只是强调知识或技能的传递,强调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注重学生接受式的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知识。可以说,在传统课中没有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基础,学生只是一台接受知识的机器。
  “学·导·用”的教育理念体系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有无限的潜能,把学习活动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思维,提升生命。让课堂教学成为每个学生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大舞台,从而使每个学生以生命的形式投入学习,忘我地、忘情地去学习,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实现生命的激扬。数学教学过程是对有关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思考的学习过程,所以学生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推动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并且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的同时,又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好朋友,而非居高临下的管理者。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挑战权威,勇于创新。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一位数学教育家说过:“衡量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下转第29页)(上接第29页)参与程度。”对此我深有同感,教师的作用很重要一点就是想尽办法让学生去参与,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学·导·用”的教育理念下,数学教学过程更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1、数学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按照数学课标的基本理念,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如学习数列求和时,学生学习了等差数列的高斯求和方法,后来在单元复习中,我就抛出问题1—100的平方和怎么求?1—100立方和怎么求?让学生拓展自己的学习视野。从某种程度说,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数学教学应该以发展为核心,学生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2、教学过程促进了教师本身的成长。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一方面教学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另一方面教学又是一种艺术。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实践,不断加强、加深对数学规律的认识,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如前所述,学生通过求1—100的高斯和,1—100的平方和,1—100的立方和,就会问我,那么怎么求1—100的四次方和呢?这时,我就开始寻找一种通法,能够不断的求1—100的n次方和的方法。我后来就引入了用高一次的二项展开以及加减消元的方法求低一次方连续和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法,让我体验了发现的愉悦,也促进了我的个人成长。
  在“学·导·用”的教育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随之而改变,教学工作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随时进行反思和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和创新,这样才能得到发展。另外,数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的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我们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