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

【作者】 林菊花

【机构】 福建省仙游金石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改已经实施几年了,但当前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还并没有多大的转变,还是惯用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也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发现和探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仍旧被限制得死死的。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跟上新课程标准的步伐。在《新课程标准》中把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强调探究性学习是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关注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启发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尤其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方式呢?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指的是学生要去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形成知识的过程,从而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发展。它要求学生能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
  了解概念之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该怎样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笔者对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罗列出了以下几点方法,供大家探讨.
  一、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利用问题往往能产生具体的情景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情趣。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应把握学生的思维火花闪耀的瞬间,使它燃起智慧的火炬。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善于质疑的能力。质疑主要包括设置疑问,设置反问两个方面:
  1、设置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
  例如,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只设计了两个大问题: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为什么先 “为变徵之声”再“为慷慨羽声”?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学生很好地体味了课文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采用的突出重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技巧,不仅在情节上加深了理解,而且对如何塑造人物也有了深刻体会和认识。
  2、设置反问
  反问是学生在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窦娥冤》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一个问题:窦娥在押赴刑场的路上,为什么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前街不走后街?学生经过深入探究明白了这一处细节刻画不仅丰满了窦娥的形象而且升华了剧作的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与学生进行平等式的对话教学。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质疑,请教师回答;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回答。师生通过角色互换以及平等式对话,共同对课文中的疑问进行探讨,达到解决问题这一目的。
  二、利用文本意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语言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之内,要把文本置入合适的背景中去读,去品、去辩,进而感悟出语文的人文性。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对诗歌的鉴赏,可以进行丰富恰当的联想,和再创造。教师应时时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情景,让学生通过阅读联想探究诗歌的意蕴,品味诗歌的深层内涵。如: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利用古诗的意蕴创设了探究性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为这首词写于李清照晚年,丈夫去世,因而得出了词人和丈夫阴阳两隔的痛苦,在这期间,李清照跟随统治者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因而,内心有难免会有国破家亡的悲伤,同时,词人晚景凄凉,内心夹杂一种漫漫余生的难熬等复杂的情感。
  三、加强精读训练,在阅读中进行探究
  在阅读文学类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激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学习,获得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与体验,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与启发,共同形成对问题的看法。通过独立探究与合作探究,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有多种视角,借此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意识和习惯,使他们能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强烈的求知欲会促使学生主动去读文章、进行讨论交流,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作为教师决不能一锤定音,要注意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倡导个性张扬。
  实行探究性学习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应抓住新课程改革这个机会,对探究性学习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通过积极创设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活动以及表现机会,尊重并理解学生,对学生的错误要宽容引导,允许学生对教师进行质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终身学习和发展个性的重要基础,有助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做到融会贯通,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在教好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规定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把握好组织学生探究的时机。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时机,抓住中心主题或关键性问题,采取生生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启发,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外,还要努力创造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讲座、兴趣小组、社会调查、阅读课外读物等,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随着学生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语文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也会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