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情感体验在高中德育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 石德才
【机构】 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德育教育旨在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质,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其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基于此,德育把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有效整合在一起来培养高中学生,其中,情就是要培养高中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高尚道德情操、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进一步认识情感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功能和定位,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实践和探索,对提高德育工作的功效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情感体验;高中;德育教育
1.情感性道德教育的内涵
情感性道德教育是对认知性道德教育的一种提升与超越,它强调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用情感作用机制促进对象道德规范与发展。认知性道德教育强调知识与能力在道德教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上世纪西方学者对道德教育认识的主流,着重培养道德认知能力,而不是情感激发。情感性道德教育着重强调认知和情感的统一协调与有效整合,是对认知性道德教育的发展、提升和超越,通过对学生道德情感能力的培养促进道德教育有效性得到加强。关于情感性道德教育的概念与内涵,目前没有统一的提法,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朱小蔓认为:重视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提倡在道德教育中关心人的情感发展,并且以情感品质的道德化来表征人的德性的德育范式。丁锦宏指出:情感性道德教育是一种重视受教育者道德性情感素质发展,以个体基础性情绪、情感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重视受教育者主体性地参与道德活动,体验性地认知道德价值和真实地表现主体道德价值观的道德教育方式。另有研究人员认为:情感性道德教育就是借助情绪、情感的动力系统作用,将外在对个体实施的道德教育转化为个体内在需求的品德追求。
2.情感体验在高中德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枯燥,行知分离
目前情感体验在高中的德育教学中,以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为主要手段,从课程的内容来看,这类课程大多数以纯理论为主,以弘扬传统精神文化为主线,通篇都是理论论述和说明,知识以单一的形式出现。这种课程对于那些受到长期应试教育压抑、精神刚获得一定程度释放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对德育内涵的接受。其次,这类课程的教学大多由一些校领导兼任,这些老师长期从事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学术研讨时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日常事务性工作也使他们的学术水平有待提高,教授过程往往缺乏启发性,使得学生处于被管制的氛围中,课程气氛不活跃;同时,部分老师对德育教学不够重视,不同程度地存在应付任务的思想,难以保证用丰富的课程内容来满足学生对德育教学的需要;更有甚者,部分老师的课堂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出现缩水现象。因此,这些教师的教学效果必定不理想。
2.2教学方式单一,说教偏多
我国大部分德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以灌输教育为主,实际教学中没有有效地重视互动教学环节,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不停地讲述,学生机械地聆听,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印象不深刻,对知识的接受缺乏积极主动的理解和消化。同时,部分德育课程单纯地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缺乏德育实践,作业的研究性及质量也得不到保证,致使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差强人意。
3.情感体验教学法在高中德育工作中的有效运用
3.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创造情感体验环境
在我国的德育教学工作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仅有课本和教案,一部分教师准备了教学素材,但是都是文字性叙述,教师采取读实例,学生聆听分析的模式,这样对实例的理解不够充分,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实例由于冗长繁琐,学生前听后忘,久而久之则产生了厌恶情绪。教师讲述到某种品德教育时可以将收集到的视频进行播放,使中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品德教育,或者对某个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后果进行播放,即丰富了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的途径,也提升了教学效果。教师亦可以对某些现象的图片进行分类收集,讲述到某一现象时集中播放。即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又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3.2设问题情景,增强高中学生情感体验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性在课后布置作业,但是由于检查力度不够,高中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不容乐观,而且老师设置的问题大多数都为课后的思考题,其题意由于各地教学情况不同,问题合理性有待于调整。基于情感体验的德育教学提倡教师设置问题时紧接高中学生思想培养状况,在课程授课过程中针对某一思想观点展开阐述,激发高中学生的个人思维活跃性和临场发挥,并以小组讨论,个人谈看法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课堂知识与高中学生思想品德融合提升的速度,有利于高中学生行知结合,改变对待事物的看法和个人行为的品德提升。
3.3以创新材料为引导,增强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学校课程教育以课程内容为引导对高中学校学生的知识进行提升,而对于课程外延及知识交汇的地方涉及较少,而高中学校德育教学工作是一项积极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主的课程,本不应该设置界线。因此,情感体验在高中德育教学工作中,应该以多元化丰富教学内容,以创新的意识形态来认识德育教学工作,使高中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中德育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应该不断改革和创新,基于情感体验的高中德育教学模式具有突出的优点,它不仅有利于增强德育教学效果,而且更能够拉近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从而有利于提高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加强情感体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应用,应当是高中德育教学改革新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谢炜.情感教育对学生道德建设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Z1)
[2]张克永.浅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8,(2)
[3]韩宜.高校德育教学中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方式[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O,(2)
[4]夏丽萍.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思维逻辑支点及实施原则[J].现代教育科学,2009,(3)
【关键词】 情感体验;高中;德育教育
1.情感性道德教育的内涵
情感性道德教育是对认知性道德教育的一种提升与超越,它强调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用情感作用机制促进对象道德规范与发展。认知性道德教育强调知识与能力在道德教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上世纪西方学者对道德教育认识的主流,着重培养道德认知能力,而不是情感激发。情感性道德教育着重强调认知和情感的统一协调与有效整合,是对认知性道德教育的发展、提升和超越,通过对学生道德情感能力的培养促进道德教育有效性得到加强。关于情感性道德教育的概念与内涵,目前没有统一的提法,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朱小蔓认为:重视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提倡在道德教育中关心人的情感发展,并且以情感品质的道德化来表征人的德性的德育范式。丁锦宏指出:情感性道德教育是一种重视受教育者道德性情感素质发展,以个体基础性情绪、情感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重视受教育者主体性地参与道德活动,体验性地认知道德价值和真实地表现主体道德价值观的道德教育方式。另有研究人员认为:情感性道德教育就是借助情绪、情感的动力系统作用,将外在对个体实施的道德教育转化为个体内在需求的品德追求。
2.情感体验在高中德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枯燥,行知分离
目前情感体验在高中的德育教学中,以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为主要手段,从课程的内容来看,这类课程大多数以纯理论为主,以弘扬传统精神文化为主线,通篇都是理论论述和说明,知识以单一的形式出现。这种课程对于那些受到长期应试教育压抑、精神刚获得一定程度释放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对德育内涵的接受。其次,这类课程的教学大多由一些校领导兼任,这些老师长期从事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学术研讨时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日常事务性工作也使他们的学术水平有待提高,教授过程往往缺乏启发性,使得学生处于被管制的氛围中,课程气氛不活跃;同时,部分老师对德育教学不够重视,不同程度地存在应付任务的思想,难以保证用丰富的课程内容来满足学生对德育教学的需要;更有甚者,部分老师的课堂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出现缩水现象。因此,这些教师的教学效果必定不理想。
2.2教学方式单一,说教偏多
我国大部分德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以灌输教育为主,实际教学中没有有效地重视互动教学环节,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不停地讲述,学生机械地聆听,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印象不深刻,对知识的接受缺乏积极主动的理解和消化。同时,部分德育课程单纯地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缺乏德育实践,作业的研究性及质量也得不到保证,致使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差强人意。
3.情感体验教学法在高中德育工作中的有效运用
3.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创造情感体验环境
在我国的德育教学工作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仅有课本和教案,一部分教师准备了教学素材,但是都是文字性叙述,教师采取读实例,学生聆听分析的模式,这样对实例的理解不够充分,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实例由于冗长繁琐,学生前听后忘,久而久之则产生了厌恶情绪。教师讲述到某种品德教育时可以将收集到的视频进行播放,使中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品德教育,或者对某个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后果进行播放,即丰富了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的途径,也提升了教学效果。教师亦可以对某些现象的图片进行分类收集,讲述到某一现象时集中播放。即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又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3.2设问题情景,增强高中学生情感体验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性在课后布置作业,但是由于检查力度不够,高中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不容乐观,而且老师设置的问题大多数都为课后的思考题,其题意由于各地教学情况不同,问题合理性有待于调整。基于情感体验的德育教学提倡教师设置问题时紧接高中学生思想培养状况,在课程授课过程中针对某一思想观点展开阐述,激发高中学生的个人思维活跃性和临场发挥,并以小组讨论,个人谈看法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课堂知识与高中学生思想品德融合提升的速度,有利于高中学生行知结合,改变对待事物的看法和个人行为的品德提升。
3.3以创新材料为引导,增强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学校课程教育以课程内容为引导对高中学校学生的知识进行提升,而对于课程外延及知识交汇的地方涉及较少,而高中学校德育教学工作是一项积极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主的课程,本不应该设置界线。因此,情感体验在高中德育教学工作中,应该以多元化丰富教学内容,以创新的意识形态来认识德育教学工作,使高中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中德育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应该不断改革和创新,基于情感体验的高中德育教学模式具有突出的优点,它不仅有利于增强德育教学效果,而且更能够拉近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从而有利于提高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加强情感体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应用,应当是高中德育教学改革新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谢炜.情感教育对学生道德建设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Z1)
[2]张克永.浅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8,(2)
[3]韩宜.高校德育教学中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方式[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O,(2)
[4]夏丽萍.德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思维逻辑支点及实施原则[J].现代教育科学,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