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纪雪莲
【机构】 黑龙江省讷河市进化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浪潮,人才的竞争更趋激烈.适应时代潮流以培养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创新教育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一种教育观念,还是一个有效的教育过程。具体的目标定位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受教育者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开发具有不同禀赋的学生的潜能,促进全面素质的养成,使之成为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人才。面向二十一世纪,学校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实现“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目标。目前生物教学中不应再是简单的科学知识的传授,而重在学生创新意识、机能和人格的培养。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又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实验室和课外活动中,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面对许多奇趣现象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动手操作,施展他们的个性特长,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浅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正襟危坐、手执教鞭、表情严厉刻板、高高在上的私塾式教学,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中,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才能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只有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与学生架起一座情感交流之桥,学生才能消除与教师之间的隔阂,消除胆怯与禁锢,带着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探索和思考,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师生关系,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传统的教学方法,生物学教学仅局限于教学大纲中基础知识的讲授。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出于知识传授者的地位,居高临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扼杀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主体精神,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所以我在在准确把握教材的要求和知识点的基础上,将一个个知识点编排成一个个有趣的小实验、小故事和新奇的片段,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奇的事物,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中,我在试管中装入BTB溶液,再让学生向试管内吹入人体呼出的气体,让学生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并说明原因。变黄后BTB溶液加热后会变什么颜色?为什么?变黄的BTB溶液加入水生植物,置光照下20分钟后,溶液呈什么颜色?变黄的BTB不加入水生植物,置光照20分钟后,溶液显什么颜色?同学们都被这魔术般的演示深深的吸引住了,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经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都深刻地理解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基础知识。
又如在讲授细胞吸水原理时,我没有先讲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每个同学用两个相同的瓶子,一只装清水,另一只瓶子中装浓盐水,然后将两片相同的马铃薯薄片分别放入两个瓶子中,瓶子中水的高度相同,经过十分钟,发现清水瓶中马铃薯薄片变硬变大,浓盐水中马铃薯薄片变软变小,同学们被这奇异的现象吸引住了,引发了思考,最后经过查找资料和热烈的讨论,弄清了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的原理。接着我再提一个问题,细胞吸水原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有的说,可以用这个原理来腌制咸菜,有的说,可以应用这个原理用于保鲜,还有一个同学提出,将鲜花插在花瓶中,由于花枝细胞失水,使花枯萎,如果将花枝下部用火烫一下,将下端的细胞破坏,花枝就不容易失水,可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间,我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试验。有的同学腌制出了色泽好,味道鲜美可口的小圆茄子腌制品和糖醋萝卜等,还有一个同学突发奇想将月季花枝下端用火烫焦,插在花瓶中,结果十几天仍保持鲜艳状的奇迹。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和调动各种媒体,调动各种因素,把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引入课堂,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旁栏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简易的探究性实验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活动激趣以及导引创新、语言创新、实验创新、板书创新、训练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学习和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炼学生的创新意志。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中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中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即便是错误的回答,甚至当时看似荒唐的回答,也绝不能全盘否定和排斥,应尽力捕捉每位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要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在失败中获得经验,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初中生物第二册第二章“皮肤”的教学中,当我提问课后思考题“如果汗液流进嘴里,可以尝出咸味,这是什么道理?”时,同学们的回答是“汗液中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如食盐(氯化钠)等”。这时有一位比较调皮,平时又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马上举手提出:“老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汗液来制食盐呢?”这荒唐的一问,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当时也觉得很愕然。但我很快冷静下来,等同学们笑完之后,我抓住时机进行鼓励,说:“根据我们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汗液应该可以制出食盐的。这位同学能提出这样与众不同的问题,说明他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于是我进一步发问:“我们所用的食盐是用海水制得的。大家思考一下,用汗液制盐和用海水制盐哪一个比较简便呢?”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得出“用海水制盐比较简便”的结论。通过这次鼓励之后,这位同学逐渐积极回答问题,并勇于提出问题,学习成绩也很快提高。另外,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应坚持使用一些富于激励性的语言,比如:“你回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的回答很独特”、“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老师都没有想到”、“你所回答的可能是正确的,老师现在不能肯定,我们课后再进行探究”等等。
四、鼓励质疑问难和求新求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一切发明创造都先源于问题的发现,后成于问题的解决。“学贵乎疑”,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知识的开始,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起点。学生在学习中不质疑,没有批判精神,认为书本上记载,权威说的都是正确的,没有什么可以改进和创新之处,那就谈不上创新精神了。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学生积极探索,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例如,在讲番茄栽培技术时,书上介绍了座果灵对番茄生长的作用。有的同学就提出,使用座果灵以后,果是长多了,长大了。但其中的营养成分是否也增多了呢?残留在番茄内的座果灵成分,人食用后是否对人体有害?我鼓励学生去深入地探索,以寻找正确答案。同学们经过实验,收集有关资料,请教专家,得出了过量使用座果灵,其产品对人体有害的结论,补充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座果灵的负面影响的材料。又如,我在上模拟生态系统实验课时,有个女生设计了一个实验,在密封的瓶内放了一条小鱼(只有2厘米左右)、一根水草和三分之二瓶的水。我对她说,这条小鱼太小了,恐怕很难活。她不信,把瓶子放在靠窗的书桌上,每天观察并作记录。一天、二天、三天,鱼和小草都生活得很好。一星期后,水草下边的叶子枯萎了。十天后,水草死亡了,这时她就担心鱼会不会死,不想鱼仍生活得很好。她高兴之余问我是什么原因,我去看了看,原来瓶底长出了绿藻。是绿藻提供了氧气供鱼呼吸。结果这条小小的鱼竟成活了五十多天……后来这个女生写了一篇周记,叙述了她观察这个实验的过程及其中的喜怒哀乐,文章写得很生动,得到了老师的称赞。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多种方式思考问题,从而独辟蹊径,提出自己标新立异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敢发前人所未发;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质疑求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运用训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而百见不如一“做”。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的积累只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起点。创新能力不是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来的,而是必需通过学生的“练”和“做”养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需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和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应做到:1、注意精选习题进行训练。习题的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质量。所选习题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举一反三作用;2、注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或正面或反面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必不可缺少的一环。另外,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物课外活动。例如通过知识竞赛、植物栽培、动物饲养、野外采集、标本制作、专题实验、专题报告、生态环境和资源调查、成果展览、辩论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到日常生活中去,引导他们去发现,去体验,去应用,去创造。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努力探索,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想尽一切方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空,用教师“教”的创新火种去点燃学生“学”的创新火焰,使生物课真正成为孕育学生创新思维的乐园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浅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正襟危坐、手执教鞭、表情严厉刻板、高高在上的私塾式教学,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中,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才能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只有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与学生架起一座情感交流之桥,学生才能消除与教师之间的隔阂,消除胆怯与禁锢,带着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探索和思考,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师生关系,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传统的教学方法,生物学教学仅局限于教学大纲中基础知识的讲授。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出于知识传授者的地位,居高临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扼杀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主体精神,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所以我在在准确把握教材的要求和知识点的基础上,将一个个知识点编排成一个个有趣的小实验、小故事和新奇的片段,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奇的事物,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中,我在试管中装入BTB溶液,再让学生向试管内吹入人体呼出的气体,让学生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并说明原因。变黄后BTB溶液加热后会变什么颜色?为什么?变黄的BTB溶液加入水生植物,置光照下20分钟后,溶液呈什么颜色?变黄的BTB不加入水生植物,置光照20分钟后,溶液显什么颜色?同学们都被这魔术般的演示深深的吸引住了,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经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都深刻地理解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基础知识。
又如在讲授细胞吸水原理时,我没有先讲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每个同学用两个相同的瓶子,一只装清水,另一只瓶子中装浓盐水,然后将两片相同的马铃薯薄片分别放入两个瓶子中,瓶子中水的高度相同,经过十分钟,发现清水瓶中马铃薯薄片变硬变大,浓盐水中马铃薯薄片变软变小,同学们被这奇异的现象吸引住了,引发了思考,最后经过查找资料和热烈的讨论,弄清了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的原理。接着我再提一个问题,细胞吸水原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有的说,可以用这个原理来腌制咸菜,有的说,可以应用这个原理用于保鲜,还有一个同学提出,将鲜花插在花瓶中,由于花枝细胞失水,使花枯萎,如果将花枝下部用火烫一下,将下端的细胞破坏,花枝就不容易失水,可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间,我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试验。有的同学腌制出了色泽好,味道鲜美可口的小圆茄子腌制品和糖醋萝卜等,还有一个同学突发奇想将月季花枝下端用火烫焦,插在花瓶中,结果十几天仍保持鲜艳状的奇迹。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和调动各种媒体,调动各种因素,把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引入课堂,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旁栏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简易的探究性实验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活动激趣以及导引创新、语言创新、实验创新、板书创新、训练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学习和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炼学生的创新意志。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中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中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即便是错误的回答,甚至当时看似荒唐的回答,也绝不能全盘否定和排斥,应尽力捕捉每位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要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在失败中获得经验,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初中生物第二册第二章“皮肤”的教学中,当我提问课后思考题“如果汗液流进嘴里,可以尝出咸味,这是什么道理?”时,同学们的回答是“汗液中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如食盐(氯化钠)等”。这时有一位比较调皮,平时又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马上举手提出:“老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汗液来制食盐呢?”这荒唐的一问,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当时也觉得很愕然。但我很快冷静下来,等同学们笑完之后,我抓住时机进行鼓励,说:“根据我们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汗液应该可以制出食盐的。这位同学能提出这样与众不同的问题,说明他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于是我进一步发问:“我们所用的食盐是用海水制得的。大家思考一下,用汗液制盐和用海水制盐哪一个比较简便呢?”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得出“用海水制盐比较简便”的结论。通过这次鼓励之后,这位同学逐渐积极回答问题,并勇于提出问题,学习成绩也很快提高。另外,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应坚持使用一些富于激励性的语言,比如:“你回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的回答很独特”、“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老师都没有想到”、“你所回答的可能是正确的,老师现在不能肯定,我们课后再进行探究”等等。
四、鼓励质疑问难和求新求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一切发明创造都先源于问题的发现,后成于问题的解决。“学贵乎疑”,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知识的开始,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起点。学生在学习中不质疑,没有批判精神,认为书本上记载,权威说的都是正确的,没有什么可以改进和创新之处,那就谈不上创新精神了。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学生积极探索,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例如,在讲番茄栽培技术时,书上介绍了座果灵对番茄生长的作用。有的同学就提出,使用座果灵以后,果是长多了,长大了。但其中的营养成分是否也增多了呢?残留在番茄内的座果灵成分,人食用后是否对人体有害?我鼓励学生去深入地探索,以寻找正确答案。同学们经过实验,收集有关资料,请教专家,得出了过量使用座果灵,其产品对人体有害的结论,补充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座果灵的负面影响的材料。又如,我在上模拟生态系统实验课时,有个女生设计了一个实验,在密封的瓶内放了一条小鱼(只有2厘米左右)、一根水草和三分之二瓶的水。我对她说,这条小鱼太小了,恐怕很难活。她不信,把瓶子放在靠窗的书桌上,每天观察并作记录。一天、二天、三天,鱼和小草都生活得很好。一星期后,水草下边的叶子枯萎了。十天后,水草死亡了,这时她就担心鱼会不会死,不想鱼仍生活得很好。她高兴之余问我是什么原因,我去看了看,原来瓶底长出了绿藻。是绿藻提供了氧气供鱼呼吸。结果这条小小的鱼竟成活了五十多天……后来这个女生写了一篇周记,叙述了她观察这个实验的过程及其中的喜怒哀乐,文章写得很生动,得到了老师的称赞。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多种方式思考问题,从而独辟蹊径,提出自己标新立异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敢发前人所未发;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质疑求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运用训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而百见不如一“做”。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的积累只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起点。创新能力不是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来的,而是必需通过学生的“练”和“做”养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需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和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应做到:1、注意精选习题进行训练。习题的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质量。所选习题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举一反三作用;2、注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或正面或反面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必不可缺少的一环。另外,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物课外活动。例如通过知识竞赛、植物栽培、动物饲养、野外采集、标本制作、专题实验、专题报告、生态环境和资源调查、成果展览、辩论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到日常生活中去,引导他们去发现,去体验,去应用,去创造。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努力探索,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想尽一切方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空,用教师“教”的创新火种去点燃学生“学”的创新火焰,使生物课真正成为孕育学生创新思维的乐园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