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树立问题意识 强化数学气息

【作者】 邝文妃

【机构】 广西灵山县新星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所以说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较高质量的思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发展数学思想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营造民主氛围——敢问
  苏霍姆琳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土壤。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存在无疑可问,即使有疑也不敢问,或者根本就没有机会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作为一个小学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还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营造民主氛围;同时还应该具有一份童真、童趣,从内心到外表与学生融为一体,神形合一,这样才能把握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保护学生的自尊,挖掘其可贵之处。如:有学生提问时,立刻表扬:“问得好!”或者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此时老师要能笑容满面地向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同学们自然会争先恐后的发表意见。当学生充分发表了看法后,教师再作适当的评价。但要注意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认知水平及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不要因为他们不符合自己预设的答案或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轻易否定。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课堂是放飞师生思维的天堂,教师应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一定要宽容学生的幼稚及胡思乱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这种敢问问题的精神要小心翼翼的加以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问题情景——想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学生的思维切入点。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1.生活化导入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但是大部分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形中,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本地实际,把学生熟知并且喜爱的内有多种游乐场的六峰山拍摄下来,制成多媒体课件,每个问题的呈现都在学生熟知的游乐中,这种生活化的导入,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充满趣味,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是自己提,要解决的也是自己的问题,不是老师要我解决,从而能全程地参与并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问题中,积极地思考。
  2.制造认知冲突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一是利用数学知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导入,同样能满足儿童希望自己是研究者,探索者的学习本能。我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中的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我创设了让学生进行给同大图形涂色的比赛(同桌中一人涂这个图的1/5,另一人涂4/5),使得他们在比赛中产生认知的冲突:这样的比赛是不公平的!接着我又让同桌两人分别涂两个不同大小的4/5,使得他们再产生疑问:这样的比赛还是不公平的,要想公平必须用同样大小的两个图,两人都涂这个图的4/5。因而产生想问、想解决矛盾冲突的欲望,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用恰当的导语同样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空间。如:你已经知道了关于今天话题的那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样的课堂用语,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三、鼓励质疑问难——会问
  质疑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是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的好办法。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让学生感觉问题时时处处都存在,提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由不敢质疑到敢于质疑,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会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敏锐地建立一些疑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时,我出示的探究例子中,故意没出现个位数字是5的数,当学生通过探究,知道了接近整十数的数就估成整十数计算。然后在独立练习中就出现有个位数字是5的估算,我故意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就有一个学生提出: 45是估成40呢?还是50?我大声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啊!怎么老师没想的呀!”同学们开始有点困惑了。但看得出,个个都在动脑筋。一个学生不自信地说:“我想是看成40算!”又有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地站起来说:“我认为可以当40,也可以当50。”还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看50比较合理。因为我们买东西时经常就是那样算的。”这时有更多的学生就小声议论了。我妈妈说过的,我哪次买东西……后来又有一位学生说:“我妈妈教过我要看成50算!因为要四舍五入!”我适时地说:你懂得的真多!接着说:同学们说得对,按照人们的习惯是“四舍五入”,一般就看成50来计算。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己质疑,互相启发与争辩,最后成功释疑,这样既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又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评价适时中肯——善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评价,目标要多元化、方式要多样化。因此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善于提出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评价功能不可忽视。教师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的,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使他们各自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有的学生比较善于提问,有的却会提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提供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其次,让学生评价,如学生在评价时可根据前面同学不同的说法作不同的评价:前面同学说得好,学生就说:“我非常赞成(欣赏)他的想法!”说得不完整的,学生会说:“我可以给他补充吗?”或者说:“我给他提个建议!……”如果前面学生说错了,就说:“我对他的说法有意见……”这样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发展善问的数学思想。
  五、走出数学课堂——好问
  长期以来,人们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等理念,期望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事实上这是人为将学习过程支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并未把学习看作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问号离开数学课堂。例如:我在教学《24时记时法》后,让学生自学有关古人记录时间的各种工具,有学生提出:怎样利用沙漏来记录时间?古人利用日影是如何看懂、记清时刻的?由于下课铃已经响了。我就说:“同学们,关于古人记录时间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以后再继续研究,你们也可以请教父母或者上网查阅,找到了答案以及新的知识再来和同学、和老师分享,好吗?”我就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出了课堂,让他们在生活中与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下也能勤思好问。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总之,“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抓住数学的“灵魂”。当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必须从每一个四十分钟做起,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出数学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