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

【作者】 王 静

【机构】 西藏昌都市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品质,对小学生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和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原则;创新意识;策略

  1.对创新的认识
  创新并不是完全抛弃旧的,把一切东西重新制作一遍。而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对其改善与改良,使其呈现出新的一面。创新并不是脱离现实的胡编乱造,而是从实际出发的一种自觉。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就是要他们真实地感受周围的事情,不要让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约束住。然后自己动脑思考,说出自己对周围事情的看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要求学生对公式的死记硬背,应该让他们知道公式的来龙去脉。虽然有时候他们不一定能听懂,但是至少能给他们留点难以磨灭的印象:知道这些公式是经过许多次实验才得出来的。这样,他们就会开始对数学进行思考,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必然产生很大影响。
  2.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指导原则
  2.1激趣——增强创新欲望
  首先教师的语言不但要准确,还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富有情感,能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到愉悦、着迷,并产生共鸣。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再次,尽量多借助挂图、实物模型、幻灯、多媒体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此外,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必须有和谐的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人的认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功能。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欲望。
  2.2质疑——萌发创新意识
  世界上有许多重大发明往往是从好奇、从解答一个个疑问开始的。它能激励人追根究底,去破译世界万物的奥秘,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设问的情景,提供设问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争论问题的好习惯。
  2.3多思——开发创新潜能
  所谓多思,就是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也是创新活动中所必需的思维形式。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题目很典型。很多题均有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拓宽学生思维。
  2.4动手——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其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3.1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智力和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发育往往都还不成熟,但是他们往往具有活泼好动和精力旺盛等特点,他们特别容易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一特点,对其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加以培养。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则有赖于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效的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式有许多种,比如说情景教学,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具体的情景,首先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其主动的进行探究,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3.2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欲望
  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入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哪怕是“异想天开”,也不要讥笑学生。而首先要肯定他们的“敢想”精神,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思考,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使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当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新知识或找到了疑难问题的答案后,教师不要轻易放过学生这种有益的情感,而应和学生一起欣赏解决问题时的愉快。
  3.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这里所说的猜想并非是不切实际的猜测,而是在有一定数学依据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具有最大可能的假定设想。
  数学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而数学历史的进步就是由无数这样的猜想组成的,有些猜想甚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各种猜想和假设。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心理原因或者是害怕教师等原因不敢猜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平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猜想,教师要本着“允许犯错,不断改进”的原则,让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般发散,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
  3.4运用创新素材进行教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创新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行为。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针对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和探究所得出的见解加以分析,对其见解做出全面的点评,并且予以一定的鼓励,使得学生敢于进行创新。其次,要想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就需要大量的创新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再结合课本以外的知识,丰富教学的素材。只有对教师教学的素材加以丰富和创新,才能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总而言之,对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点,小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还不成熟,但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对其进行思维培养和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所以教师应当把握好这一时期,从小学数学入手,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其后续对数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凡红.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创新思维[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温秀欢.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5,(2)
  [3]张艳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J].读写算(教研版),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