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新探
【作者】 徐晓艳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马头镇高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们教学生习作,首先要教会孩子们做生活中乐观向上的人。只有快乐地生活才能快乐地成长,孩子作文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所以,关注孩子们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成长,也当然应该是小学生作文教学的主旨。我们要让习作伴随孩子们快乐地成长!让习作进入一片形象、轻松的新天地
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的水平。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边行走边思考,在构建有效课堂方面积累了点滴的做法,我们从课前准备、课堂指导、课后评改三方面入手,做了初步的探索。
那么,如何将 “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小学作文教学中去,如何让学生的习作进入一片生动形象、轻松活泼的新天地,让他们拓展视野,放飞心灵,轻轻松松学作文、快快乐乐写作文,让习作伴随孩子们快乐地成长呢?我觉得写作文,“功夫在诗外”,应从观察、体验、思维和阅读等方面入手。
1、提前示题,了解内容。
我们通常的作文教学往往是作文课才开始告诉学生要写什么,面对突然而至的习作任务,学生往往会手忙脚乱,无从下手。因为他们没有充分的材料准备和思想准备。作文课,应该提前一周告诉学生们下次作文课的题目,并给他们提出详细的要求,让学生们提前预知习作任务和习作的基本要求。为了防止孩子们遗忘,在这期间,我还不时地检查孩子们的习作准备,及时了解孩子们的习作动向。正是因为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孩子们的作文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不再是胡编乱造,而是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比如习作“有趣的统计”,同样提前布置学生在同学们中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做调查,为习作准备。每次作文我们都是有备而作,因此孩子们不再会因为无米之炊而无从下笔、无内容可写了。
2、引导观察,熟悉内容。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老师和家长是引领学生汲取营养的引路人。为了写好一篇文章,我经常亲自带领参与活动,或者布置家长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营造良好的写作情境。例如春天来了,从早春抽出的第一个小嫩芽开始,我就带领孩子们到校园去寻找春天,并及时记录自己的观察。同时,利用周末让家长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初春的景象。正是因为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引领,使孩子们对春天有了感性的认识,因而孩子们的笔下,春天是那样充满活力。孩子们在一系列的准备活动中观察父母的表现,记录父母的言行。同时,表达完毕之后让家长也写写自己的感受。父母与孩子双方的共同参与,使孩子们深深地懂得“爱,要大声说出来,也要真心做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 学生亲历的、流动的思绪跃然纸上。
3、情景创设,捕捉灵感。
“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在写作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套话。从小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培养责任心。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比喻:“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具体指出“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生活充实的涵义,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所以“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活水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教会他们到生活中去看、去听、去问、去想,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选取材料。这个“泉源”“源头”就是指充实的生活,解决学生作文“没的可写” ,时时、处处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感受、认知事物,比如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去,领略自然风光。大自然的百态千姿,可以尽收学生的眼底, “见一落叶而知天下皆秋”,关键是要用心去感受。
学生写作文最怕的是无话可写,言之无物。小学生现在生活单调,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用心体验。作文前对素材的有意搜集十分重要。比如说明文、读后感等题材的文章都需要提前搜集材料。比如有一次让孩子们写你喜欢的历史人物,就布置孩子们提前去网上搜集资料,还有读后感、观后感,都要提前阅读,并及时记录好词佳句,摘抄打动心灵的一个精彩瞬间或者一句话。因为有了这样的积累,孩子们在写作时就会轻车熟路,抓住重点,并真实感人。
4、示范引领,抛砖引玉。
示范引领,抛砖引玉,能开阔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出学生的好词佳句。写作贵引,依引写文,文思如泉。这个 “引”,有时是老师的下水文,有时是老师精心挑选的美文,还有时是身边优秀同学的典型案例。语文教师一直致力于“诗词创作”教学研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不仅喜欢文字,更喜欢用笔书写自己的情怀。我们就是这样经常带领学生,去发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并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孩子们。有人说:诗歌是浓缩了的文,文章是拓展了的诗歌。我们在作文中常常引领孩子们用诗的语言描写自己眼中的世界。
5、尊重个性,完成试写。
课程标准给了小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因为小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避免给学生定下许多的条条框框,鼓励他们从自身生活经验入手,“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为语文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还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的不同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和自由。可以是自己做过一件成功的事,也可以是自己一次失败的体验,发生在校外、校内皆可,只要写出“印象深刻的原因”抓住事情的经过把事情叙述清楚,有真情实感皆可。同时作文的要求因为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不一样,作文优秀的同学可以写500字以上,写作水平较差的可以三四百字。只要能够认真书写就行。习作中还要把写作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避免千人一面。同样一件事无论是选材还是布局,语言表达上要独立思考,尽显个性。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完成作文,一气呵成,不能拖拖拉拉。教师在学生写作时最好巡视,对写作速度快、书写认真的同学及时表扬鼓励,激发其他同学用心写作。巡视中出现的错字及时纠正,发现的好词佳句当场表扬激励。
总之,作文是心之声,是“我手写我心”,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老师的有效指导至关重要。无论是写前准备、习作指导还是写后赏评,都需要教师立足学生的生活,找到学生能够感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让学生会写、乐写,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我们愿意在习作教学之路上且行且思,不断积累经验,让更多的孩子爱上写作,喜欢写作。
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的水平。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边行走边思考,在构建有效课堂方面积累了点滴的做法,我们从课前准备、课堂指导、课后评改三方面入手,做了初步的探索。
那么,如何将 “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小学作文教学中去,如何让学生的习作进入一片生动形象、轻松活泼的新天地,让他们拓展视野,放飞心灵,轻轻松松学作文、快快乐乐写作文,让习作伴随孩子们快乐地成长呢?我觉得写作文,“功夫在诗外”,应从观察、体验、思维和阅读等方面入手。
1、提前示题,了解内容。
我们通常的作文教学往往是作文课才开始告诉学生要写什么,面对突然而至的习作任务,学生往往会手忙脚乱,无从下手。因为他们没有充分的材料准备和思想准备。作文课,应该提前一周告诉学生们下次作文课的题目,并给他们提出详细的要求,让学生们提前预知习作任务和习作的基本要求。为了防止孩子们遗忘,在这期间,我还不时地检查孩子们的习作准备,及时了解孩子们的习作动向。正是因为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孩子们的作文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不再是胡编乱造,而是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比如习作“有趣的统计”,同样提前布置学生在同学们中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做调查,为习作准备。每次作文我们都是有备而作,因此孩子们不再会因为无米之炊而无从下笔、无内容可写了。
2、引导观察,熟悉内容。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老师和家长是引领学生汲取营养的引路人。为了写好一篇文章,我经常亲自带领参与活动,或者布置家长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营造良好的写作情境。例如春天来了,从早春抽出的第一个小嫩芽开始,我就带领孩子们到校园去寻找春天,并及时记录自己的观察。同时,利用周末让家长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初春的景象。正是因为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引领,使孩子们对春天有了感性的认识,因而孩子们的笔下,春天是那样充满活力。孩子们在一系列的准备活动中观察父母的表现,记录父母的言行。同时,表达完毕之后让家长也写写自己的感受。父母与孩子双方的共同参与,使孩子们深深地懂得“爱,要大声说出来,也要真心做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 学生亲历的、流动的思绪跃然纸上。
3、情景创设,捕捉灵感。
“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在写作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套话。从小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培养责任心。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比喻:“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具体指出“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生活充实的涵义,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所以“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活水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教会他们到生活中去看、去听、去问、去想,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选取材料。这个“泉源”“源头”就是指充实的生活,解决学生作文“没的可写” ,时时、处处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感受、认知事物,比如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去,领略自然风光。大自然的百态千姿,可以尽收学生的眼底, “见一落叶而知天下皆秋”,关键是要用心去感受。
学生写作文最怕的是无话可写,言之无物。小学生现在生活单调,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用心体验。作文前对素材的有意搜集十分重要。比如说明文、读后感等题材的文章都需要提前搜集材料。比如有一次让孩子们写你喜欢的历史人物,就布置孩子们提前去网上搜集资料,还有读后感、观后感,都要提前阅读,并及时记录好词佳句,摘抄打动心灵的一个精彩瞬间或者一句话。因为有了这样的积累,孩子们在写作时就会轻车熟路,抓住重点,并真实感人。
4、示范引领,抛砖引玉。
示范引领,抛砖引玉,能开阔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出学生的好词佳句。写作贵引,依引写文,文思如泉。这个 “引”,有时是老师的下水文,有时是老师精心挑选的美文,还有时是身边优秀同学的典型案例。语文教师一直致力于“诗词创作”教学研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不仅喜欢文字,更喜欢用笔书写自己的情怀。我们就是这样经常带领学生,去发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并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孩子们。有人说:诗歌是浓缩了的文,文章是拓展了的诗歌。我们在作文中常常引领孩子们用诗的语言描写自己眼中的世界。
5、尊重个性,完成试写。
课程标准给了小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因为小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避免给学生定下许多的条条框框,鼓励他们从自身生活经验入手,“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为语文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还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的不同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和自由。可以是自己做过一件成功的事,也可以是自己一次失败的体验,发生在校外、校内皆可,只要写出“印象深刻的原因”抓住事情的经过把事情叙述清楚,有真情实感皆可。同时作文的要求因为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不一样,作文优秀的同学可以写500字以上,写作水平较差的可以三四百字。只要能够认真书写就行。习作中还要把写作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避免千人一面。同样一件事无论是选材还是布局,语言表达上要独立思考,尽显个性。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完成作文,一气呵成,不能拖拖拉拉。教师在学生写作时最好巡视,对写作速度快、书写认真的同学及时表扬鼓励,激发其他同学用心写作。巡视中出现的错字及时纠正,发现的好词佳句当场表扬激励。
总之,作文是心之声,是“我手写我心”,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老师的有效指导至关重要。无论是写前准备、习作指导还是写后赏评,都需要教师立足学生的生活,找到学生能够感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让学生会写、乐写,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我们愿意在习作教学之路上且行且思,不断积累经验,让更多的孩子爱上写作,喜欢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