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职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思考
【作者】 苟俊鹏
【机构】 四川省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实践教学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加工教学的重要环节,作者结合自身多年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经验,分析了中职学校机械制造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中职学校提高机械加工实践教学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中职教育;机械制造;实践教学;创新
我国中职学校的机械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机械加工教学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机械制造企业的人才需求。这就要求机械专业教学要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创新教学内容,力求教学贴近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的兴趣低
传统的机械加工实践课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致使许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原因有二:其一,虽为实践课,教师只注重对一些理论知识的讲解,很少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探究活动,这样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而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其二,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师采用单方面演示方式,学生亲手操作的机会少,学生很难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就造成了学生对机械加工实践不感兴趣。
2、课程的创新点少
不少从事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教师总感觉教学效果不明显,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课堂教学过于古板。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机加工教学实践课程的设计时,改变以往传统的先讲理论知识,再实践训练,最后课堂总结的教学模式。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设置一些引人入胜的“包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寻找答案,达到寓学于乐的效果。
3、重实践,轻理论
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在机械制造企业从事机械加工工作,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在机加工时间教学中往往仅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匮乏,学习上出现了“重实践,轻理论”的错误导向,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教学方式直接导致学生仅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在未来的生产实际中遇到难题,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支撑,往往无所适从。另外,其自身的技术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
二、中职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创新性研究
为了解决中职学校机加工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加强创新性研究和改革。从教师方面看,其重点在于研究如何因材施教及教学过程中通过转变角色提高教学效果;从学生方面看,其重点在于研究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把理论知识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1、增加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水平
机械制造专业可以说是一个知识比较多而且复杂的专业,因为任何专业要先学习好基本结构,然后再进行大方面的综合学习,所以说这对教师的能力也是要求比较高的。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然后拥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所以中职教育企业要对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和考核,保证学生拥有一个资历高专业技能比较强的师资团队,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
针对机械专业的教学,相应的教育管理机构要对教师进行考核,首先进行基本专业知识的考核,只有稳固的基础知识才能拥有更高的专业技能,所以考核要仔细,不能只进行表面的考核,要深入考核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然后再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考核,该项考核主要体现在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的整个过程,都需要进行考核,这些都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也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同时考核过后要对那些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教师进行培训,对专业技能掌握不熟悉的教师也要进行相应的培训。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加工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实践操作,让他们在“做中学”,才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科技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化教学工具越来越多的被各类院校普遍采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硬件条件所限,中职学校不可能具备所有的机加工教学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幻灯片、音视频等手段给学生讲解相关的机加工理论与实践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专业知识,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贯彻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尤其是在机械加工实践教学中,教师更要积极转变角色,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分组式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操作,该教学方式能够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新鲜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加强学生进工厂、企业开展实践活动
中职机械加工实践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只有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掌握知识。我国大多数的机械类的中职学校都有学生五金和简单机械制造实习工厂。但是一方面因为大多数教学用机械设备因年份较长,维护保养不到位,精度无法保证,这很容易对学生的产生误导;另一方面,校办实习工厂的设备种类较少,一般通用机床较多,大型、高精尖的设备很少,学生无法开阔眼界。那么我们教育机构和中职学校可以联系一些企业进行机械制造专业的合作,让学生去企业亲身体验学习机械制造中的基础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由结成小组,让他们进行合作,然后完成机械制造的学习内容及任务。一些小器件的制作就可以让学生在工厂进行实践操作。比如,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个小铁锤的模型制作,然后让他们分组完成该项作业。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和知识面,需要中职学校积极与社会企业对接,实行校企共建,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定期向该类合作企业派遣学生进行实习。通过该类实践,能使学生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强化学校所学的技能,同时毕业后能够更快的融入到生产实际。
中等职业教育院校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注重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固定课堂教学内容,实施项目式—体化教学评价方式,科学、合理地评价课堂教学成果,以此来为企业培养出高技能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唐登杰.淺谈人才培养视阈下的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5(1).
[2]梁爽.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质量[J].科技信息,2015(12).
【关键词】 中职教育;机械制造;实践教学;创新
我国中职学校的机械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机械加工教学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机械制造企业的人才需求。这就要求机械专业教学要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创新教学内容,力求教学贴近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的兴趣低
传统的机械加工实践课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致使许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原因有二:其一,虽为实践课,教师只注重对一些理论知识的讲解,很少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探究活动,这样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而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其二,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师采用单方面演示方式,学生亲手操作的机会少,学生很难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就造成了学生对机械加工实践不感兴趣。
2、课程的创新点少
不少从事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教师总感觉教学效果不明显,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课堂教学过于古板。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机加工教学实践课程的设计时,改变以往传统的先讲理论知识,再实践训练,最后课堂总结的教学模式。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设置一些引人入胜的“包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寻找答案,达到寓学于乐的效果。
3、重实践,轻理论
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在机械制造企业从事机械加工工作,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在机加工时间教学中往往仅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匮乏,学习上出现了“重实践,轻理论”的错误导向,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教学方式直接导致学生仅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在未来的生产实际中遇到难题,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支撑,往往无所适从。另外,其自身的技术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
二、中职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创新性研究
为了解决中职学校机加工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加强创新性研究和改革。从教师方面看,其重点在于研究如何因材施教及教学过程中通过转变角色提高教学效果;从学生方面看,其重点在于研究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把理论知识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1、增加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水平
机械制造专业可以说是一个知识比较多而且复杂的专业,因为任何专业要先学习好基本结构,然后再进行大方面的综合学习,所以说这对教师的能力也是要求比较高的。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然后拥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所以中职教育企业要对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师进行一定的培训和考核,保证学生拥有一个资历高专业技能比较强的师资团队,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
针对机械专业的教学,相应的教育管理机构要对教师进行考核,首先进行基本专业知识的考核,只有稳固的基础知识才能拥有更高的专业技能,所以考核要仔细,不能只进行表面的考核,要深入考核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然后再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考核,该项考核主要体现在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的整个过程,都需要进行考核,这些都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也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同时考核过后要对那些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教师进行培训,对专业技能掌握不熟悉的教师也要进行相应的培训。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加工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实践操作,让他们在“做中学”,才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科技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化教学工具越来越多的被各类院校普遍采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硬件条件所限,中职学校不可能具备所有的机加工教学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幻灯片、音视频等手段给学生讲解相关的机加工理论与实践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专业知识,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贯彻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尤其是在机械加工实践教学中,教师更要积极转变角色,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分组式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操作,该教学方式能够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新鲜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加强学生进工厂、企业开展实践活动
中职机械加工实践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只有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掌握知识。我国大多数的机械类的中职学校都有学生五金和简单机械制造实习工厂。但是一方面因为大多数教学用机械设备因年份较长,维护保养不到位,精度无法保证,这很容易对学生的产生误导;另一方面,校办实习工厂的设备种类较少,一般通用机床较多,大型、高精尖的设备很少,学生无法开阔眼界。那么我们教育机构和中职学校可以联系一些企业进行机械制造专业的合作,让学生去企业亲身体验学习机械制造中的基础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由结成小组,让他们进行合作,然后完成机械制造的学习内容及任务。一些小器件的制作就可以让学生在工厂进行实践操作。比如,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个小铁锤的模型制作,然后让他们分组完成该项作业。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和知识面,需要中职学校积极与社会企业对接,实行校企共建,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定期向该类合作企业派遣学生进行实习。通过该类实践,能使学生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强化学校所学的技能,同时毕业后能够更快的融入到生产实际。
中等职业教育院校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注重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固定课堂教学内容,实施项目式—体化教学评价方式,科学、合理地评价课堂教学成果,以此来为企业培养出高技能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唐登杰.淺谈人才培养视阈下的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5(1).
[2]梁爽.浅谈如何提高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质量[J].科技信息,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