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学生写作中创新力的培养
【作者】 盛东霞
【机构】 江苏省靖江市斜桥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的教育,与时代相适应,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与创造力,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而现在的高中生,正是不多年后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与一定的创造能力,这不仅事关其今后能否更好地成长,更关系到我们民族将来是否能雄于地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成为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文章是生活的反映,要教导学生贴近生活,学会用自己的眼和心去感知生活
现在的学生往往困惑于没有自己的生活,总感觉写出来的都是很平常的,大家都熟知的,没有什么新意,其实这是对生活熟视而无睹,更没有调动自己的心去了解进而感知生活。
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要告诉学生观察不是泛泛地“看看”,而是仔细地“审视”,要投入,切忌走马观花,同时还要注意边观察边思考,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我经常布置学生课余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比如,同样是思考难题,甲同学与乙同学的形体坐姿有什么不同,他们各自的神态有什么差别,纠结时与问题豁然得到解决时又是呈现怎样的不同,再深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这样平时观察多了,便会积累不少的写作素材。
其次,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活动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注重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同时给以指导。通过广泛阅读与思考,既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中汲取到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作文素材,而学生也从中体会了名人大家是如何观察事物、感悟生活的,还可以从作家们的身上得到艺术表现技巧的启示。这样,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二、文章是个人对生活的反映,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要注意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中学生的写作,虽然是“遵命写作”,在命题的方向与要求下进行写作,但写作作为一种精神劳动,它是具有较强的创造性的,写作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表现在具体的作文中就是能够有“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的成分,当然最好是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当然,我们都知道作文是来自于生活,学生生活越丰富,对生活体悟得越深刻,由于各人的独特性就会越有个性化的思考感悟,作文内容就越充实,越能写出富有新意的文字。教师要指导作文时要引导学生根据写作的立意要求由课内向课外开放,重视开拓社会生活视野,力求做到写作题材突破校园生活的局限,与学生接触到的现实生活合拍,从而使作文内容生活化。这样,不仅解决了作文“无可写”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写出内容充实,富有新意的好文章。
实践过程中,我努力将开放机制引入到我们创新写作教学的课堂中,营造写作的氛围,注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材料和充分的活动空间;引导他们大胆探索、自主活动,在生活的海洋里“自主”地遨游。平时我还注重提供让他们施展身手的文学舞台,如课前五分钟的诵古典诗词、讲身边平凡人物、将历史故事用现代生活背景改写,课堂中的“话题三人谈”活动等等,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文章是生活的再造反映,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对已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创造、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写作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想象力的发挥。写作中,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论说文,如果缺少了想象,思路便会受阻、闭塞,行文当然难以流畅了。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生活储存,并和知识积累相结合,扩大知识面,营造联想的仓库。古诗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联想才可能想象。吴承恩之所以能在《西游记》中塑造出让人难以忘怀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红楼梦>文本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血肉丰满而性格各异的形象,这无不与他们的作者平时注重对现实观察与体验,并善于存储于脑海中大有关系,写作时才可能联想丰富,想象而创造出这些艺术形象。因此,语文教学就应多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扩大知识面,引导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仔细观察。观察越多、越仔细,知识积累就越丰富、越厚实,知识面越宽广,想象就越丰富,学生的思维则越敏捷,他们接受知识越快,创新力也越强。
(二)、教师要尽力激发学生思维,唤起想象。这是培养和发展想象的关键所在。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是异常丰富的,他们可能会从自己的联想出发,通过想象赋予任何事物以任何新的内容,可是这种想象力又不是直露于外的,而是潜藏在他们知识仓库的最深层,受孩子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它只有在外界条件的刺激下,才可能激发。一次一位学生在写到我们要多读书时,便写到我们不单要读有字书,还要读无字书——民生书潮音书。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善于大胆地激发学生思维,以唤起他们的想象点,使他们的想象有所依,以达到我们的想象要求。
四、注重训练学生思维深度,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个性的集中体现,但是感情真挚,思想健康是前提,绝不是胡编乱造、矫揉造作,更不是见解荒谬、格调低下。要想使学生写出有独到见解、有新意的文章,必须培养其正确的创新思维能力。
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把思维训练放在重要地位。如在指导学生进行议论写作时,我便要求学生在坚持弘扬正能量的前提下进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既可从实立意也可从虚立意,既可肯定立意也可否定立意,既可顺向立意也可逆向立意,既可纵向立意也可横向立意。为此,我专门花时间对发散思维的三种形式——多向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进行了系列训练,从思维方法指导到迁移练习,做到有计划、有安排,逐步提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大多数学生能写出有创新意识的文章。
五、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和信心
首先要给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改革作文评改过程,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实践创新。采取“互批自改”的方式,即在学习小组内互相批阅,写下眉批、总批及修改建议。然后,学生根据别人的批语自主修改。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过程是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促进了自我积累、自我表达、自我修改能力的提高。二是编写班级优秀作文选,把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文编入,发给学生和家长留念,让学生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赞扬声中得到力量,激起强大的创作动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作文能力高低不同,同一事物,他们的认识也不一样,因此,表达的方式和技巧也有差异。在教学中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学生框死,要让学生有自己独立的作文思路和表达方式,一旦发现学生习作有新意就加以肯定和鼓励。对于那些作文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启发引导,尤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这样才能开发思维能力,激发创作积极性。
总之,创新写作教学,要站在教育发展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新作文的写法,用结合学生实情,把生活材料变为课堂创新作文教学资源,写自己缘于生活真实的新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研究生活,多读书,掌握信息时代创新作文教学的“新”的理念,领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培养学习的好奇心和进取心,敢于向新的人生课题挑战,写出创新的文章来。
一、文章是生活的反映,要教导学生贴近生活,学会用自己的眼和心去感知生活
现在的学生往往困惑于没有自己的生活,总感觉写出来的都是很平常的,大家都熟知的,没有什么新意,其实这是对生活熟视而无睹,更没有调动自己的心去了解进而感知生活。
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要告诉学生观察不是泛泛地“看看”,而是仔细地“审视”,要投入,切忌走马观花,同时还要注意边观察边思考,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我经常布置学生课余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比如,同样是思考难题,甲同学与乙同学的形体坐姿有什么不同,他们各自的神态有什么差别,纠结时与问题豁然得到解决时又是呈现怎样的不同,再深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这样平时观察多了,便会积累不少的写作素材。
其次,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活动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注重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同时给以指导。通过广泛阅读与思考,既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中汲取到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作文素材,而学生也从中体会了名人大家是如何观察事物、感悟生活的,还可以从作家们的身上得到艺术表现技巧的启示。这样,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二、文章是个人对生活的反映,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要注意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中学生的写作,虽然是“遵命写作”,在命题的方向与要求下进行写作,但写作作为一种精神劳动,它是具有较强的创造性的,写作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表现在具体的作文中就是能够有“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的成分,当然最好是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当然,我们都知道作文是来自于生活,学生生活越丰富,对生活体悟得越深刻,由于各人的独特性就会越有个性化的思考感悟,作文内容就越充实,越能写出富有新意的文字。教师要指导作文时要引导学生根据写作的立意要求由课内向课外开放,重视开拓社会生活视野,力求做到写作题材突破校园生活的局限,与学生接触到的现实生活合拍,从而使作文内容生活化。这样,不仅解决了作文“无可写”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写出内容充实,富有新意的好文章。
实践过程中,我努力将开放机制引入到我们创新写作教学的课堂中,营造写作的氛围,注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材料和充分的活动空间;引导他们大胆探索、自主活动,在生活的海洋里“自主”地遨游。平时我还注重提供让他们施展身手的文学舞台,如课前五分钟的诵古典诗词、讲身边平凡人物、将历史故事用现代生活背景改写,课堂中的“话题三人谈”活动等等,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文章是生活的再造反映,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对已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创造、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写作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想象力的发挥。写作中,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论说文,如果缺少了想象,思路便会受阻、闭塞,行文当然难以流畅了。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生活储存,并和知识积累相结合,扩大知识面,营造联想的仓库。古诗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联想才可能想象。吴承恩之所以能在《西游记》中塑造出让人难以忘怀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红楼梦>文本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血肉丰满而性格各异的形象,这无不与他们的作者平时注重对现实观察与体验,并善于存储于脑海中大有关系,写作时才可能联想丰富,想象而创造出这些艺术形象。因此,语文教学就应多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扩大知识面,引导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仔细观察。观察越多、越仔细,知识积累就越丰富、越厚实,知识面越宽广,想象就越丰富,学生的思维则越敏捷,他们接受知识越快,创新力也越强。
(二)、教师要尽力激发学生思维,唤起想象。这是培养和发展想象的关键所在。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是异常丰富的,他们可能会从自己的联想出发,通过想象赋予任何事物以任何新的内容,可是这种想象力又不是直露于外的,而是潜藏在他们知识仓库的最深层,受孩子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它只有在外界条件的刺激下,才可能激发。一次一位学生在写到我们要多读书时,便写到我们不单要读有字书,还要读无字书——民生书潮音书。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善于大胆地激发学生思维,以唤起他们的想象点,使他们的想象有所依,以达到我们的想象要求。
四、注重训练学生思维深度,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个性的集中体现,但是感情真挚,思想健康是前提,绝不是胡编乱造、矫揉造作,更不是见解荒谬、格调低下。要想使学生写出有独到见解、有新意的文章,必须培养其正确的创新思维能力。
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把思维训练放在重要地位。如在指导学生进行议论写作时,我便要求学生在坚持弘扬正能量的前提下进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既可从实立意也可从虚立意,既可肯定立意也可否定立意,既可顺向立意也可逆向立意,既可纵向立意也可横向立意。为此,我专门花时间对发散思维的三种形式——多向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进行了系列训练,从思维方法指导到迁移练习,做到有计划、有安排,逐步提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大多数学生能写出有创新意识的文章。
五、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和信心
首先要给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我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改革作文评改过程,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实践创新。采取“互批自改”的方式,即在学习小组内互相批阅,写下眉批、总批及修改建议。然后,学生根据别人的批语自主修改。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过程是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促进了自我积累、自我表达、自我修改能力的提高。二是编写班级优秀作文选,把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文编入,发给学生和家长留念,让学生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赞扬声中得到力量,激起强大的创作动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作文能力高低不同,同一事物,他们的认识也不一样,因此,表达的方式和技巧也有差异。在教学中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学生框死,要让学生有自己独立的作文思路和表达方式,一旦发现学生习作有新意就加以肯定和鼓励。对于那些作文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启发引导,尤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这样才能开发思维能力,激发创作积极性。
总之,创新写作教学,要站在教育发展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新作文的写法,用结合学生实情,把生活材料变为课堂创新作文教学资源,写自己缘于生活真实的新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研究生活,多读书,掌握信息时代创新作文教学的“新”的理念,领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培养学习的好奇心和进取心,敢于向新的人生课题挑战,写出创新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