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品德素质
【作者】 扎西桑周
【机构】 青海省玉树市第四完全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认知进行提升,帮助小学生端正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对于人生的认识,从而为小学生的意识形态培育提供重要的基础。传统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侧重于教材等理论教学,但是没有真正意义上帮助小学生形成立体的思想道德认知,所以很多小学生对于思想品德仍然没有全面的认识,甚至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有抵触情绪。因此,对于小学生良好品德素质的养成教育改革,就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关键词】 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1.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缺乏独立的思想意识,认识和思考事情还不全面,因此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并遵循以下原则。
1.1教学要有针对性
教学针对性就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改变不正确的认识和不良习惯,使学生步入正确的发展道路。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要认真分析事情成因,并结合事情的轻重程度对学生开展教育,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实际中,在对学生开展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正确认识、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使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
1.2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多样化是指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不能局限于单一的一种形式,而是要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如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社会实践活动、专题班会、讲座或报告等。每种教育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运用价值,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1.3教师要起到示范引导作用
小学生的思想不成熟但模仿能力很强,对事情或行为缺乏足够的分辨力,很难判断一个行为的好与坏,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行为模式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身体力行,对学生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对于学生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切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学生的好模范、好表率。对于课本上所讲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率先垂范首先做到,不然学生会效仿教师的行为,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的策略
2.1增强师生间的角色意识,改变传统的落后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灌溉式”的填鸭教学,要想切实地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就是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增强师生间的角色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间相互尊重、共同学习,教师还可以平等地与学生交往,进行思想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活动,适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动态。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在合适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2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例如,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情景,讲到“团结力量大”的内容时,可以讲述有关筷子的故事,让学生拿一根筷子,学生可以掰断,逐渐增加筷子数量,筷子掰不动了,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体会团结的力量,加深素质教育的印象。
2.3注重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形成
思想品德教学的进行不仅仅是体现在小学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还应强化学生之间心理健康素质的形成,在贯穿思想道德素质教学的过程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的形成。就这一方面而言,素质教育下小学生思想品的进行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学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心智的不成熟,其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上、学校里流行的不良风气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品性的形成。而处于小学这一阶段的学生又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应注重向学生传授积极的、正面的心理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抵抗不良事物的能力,并且定时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4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小学生的道德观念常常体现在他们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小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道德认知来认识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活动,经过多次的实践体验后学生便深深记住这种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行为的准则,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情感教育在小学教学中有多种方式,如,对比体验、实践体验等。对比体验,就是要有正确的与错误的两相比较,不断冲击学生错误的道德观念,最终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例如,在教学“爱护公共财物”这一内容时,可以先晓之以理,对学生讲述爱护公共财物的意义,然后再列举一些相关的图片,一个是学生爱护课桌,好好保护,另一个则是在上面乱涂乱画,两相比较,学生便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爱护公共财物的意义。
2.5用良好的师德师风,引领学生茁壮成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人格、学识、风貌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来体现,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身教重于言教”嘛!我们要不断用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充实自己,完善教学技巧和方法;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使自己更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始终站在文化的前沿,疏导文明行进的方向。
一些老师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往往不是以严出名,而是以德服人。教师要善于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用良好的形象,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学生茁壮成长。教师“行为示范,为人师表”的精髓即在于此。
3.总结
小学时期的学生在思想上有着较强的可塑性,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避免学生受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小学教师只有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并且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才会更好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实现小学综合素质教育的高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彩平,李福军.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新课程:小学,2013(11)
[2]刘月琴.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速读:上旬,2015(01)
[3]王爱圆.巧用资源,有的防矢,提高效率——《品德与社会》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之我见[J]浙江教育技术,2013(05)
【关键词】 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1.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缺乏独立的思想意识,认识和思考事情还不全面,因此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并遵循以下原则。
1.1教学要有针对性
教学针对性就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改变不正确的认识和不良习惯,使学生步入正确的发展道路。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要认真分析事情成因,并结合事情的轻重程度对学生开展教育,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实际中,在对学生开展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正确认识、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使教学过程更具针对性。
1.2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多样化是指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不能局限于单一的一种形式,而是要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如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社会实践活动、专题班会、讲座或报告等。每种教育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运用价值,要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1.3教师要起到示范引导作用
小学生的思想不成熟但模仿能力很强,对事情或行为缺乏足够的分辨力,很难判断一个行为的好与坏,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行为模式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身体力行,对学生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对于学生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切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学生的好模范、好表率。对于课本上所讲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率先垂范首先做到,不然学生会效仿教师的行为,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的策略
2.1增强师生间的角色意识,改变传统的落后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灌溉式”的填鸭教学,要想切实地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就是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增强师生间的角色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间相互尊重、共同学习,教师还可以平等地与学生交往,进行思想交流。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活动,适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动态。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在合适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2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例如,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情景,讲到“团结力量大”的内容时,可以讲述有关筷子的故事,让学生拿一根筷子,学生可以掰断,逐渐增加筷子数量,筷子掰不动了,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体会团结的力量,加深素质教育的印象。
2.3注重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形成
思想品德教学的进行不仅仅是体现在小学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还应强化学生之间心理健康素质的形成,在贯穿思想道德素质教学的过程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的形成。就这一方面而言,素质教育下小学生思想品的进行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学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心智的不成熟,其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上、学校里流行的不良风气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品性的形成。而处于小学这一阶段的学生又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应注重向学生传授积极的、正面的心理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抵抗不良事物的能力,并且定时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4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小学生的道德观念常常体现在他们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小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道德认知来认识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活动,经过多次的实践体验后学生便深深记住这种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行为的准则,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情感教育在小学教学中有多种方式,如,对比体验、实践体验等。对比体验,就是要有正确的与错误的两相比较,不断冲击学生错误的道德观念,最终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例如,在教学“爱护公共财物”这一内容时,可以先晓之以理,对学生讲述爱护公共财物的意义,然后再列举一些相关的图片,一个是学生爱护课桌,好好保护,另一个则是在上面乱涂乱画,两相比较,学生便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爱护公共财物的意义。
2.5用良好的师德师风,引领学生茁壮成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人格、学识、风貌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来体现,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身教重于言教”嘛!我们要不断用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充实自己,完善教学技巧和方法;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使自己更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始终站在文化的前沿,疏导文明行进的方向。
一些老师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往往不是以严出名,而是以德服人。教师要善于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用良好的形象,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学生茁壮成长。教师“行为示范,为人师表”的精髓即在于此。
3.总结
小学时期的学生在思想上有着较强的可塑性,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避免学生受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小学教师只有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并且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才会更好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实现小学综合素质教育的高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彩平,李福军.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新课程:小学,2013(11)
[2]刘月琴.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速读:上旬,2015(01)
[3]王爱圆.巧用资源,有的防矢,提高效率——《品德与社会》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之我见[J]浙江教育技术,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