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对当今社会下存在的差生现象及反思

【作者】 张素黎

【机构】 新疆石河子121团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升学考试为指挥的应试教育思想大军下,学校教育现象中对差生的边缘化日益严重,对于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尚未完全成型的学生来说,平等的对待和公平教育亟不可待,教师如何端正教育教学观念,促成教育的平等成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和改进的巨大任务。对分数的狂热膜拜,使我们忽略了太多不该忽略的东西。挫败感本已经使“差生”苦不堪言,遭白眼又给他们的伤口撒盐。我们常常纳闷儿,为什么越是“差生”毛病就越多——抽烟、上网、逃课、出走??而“标签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而这也正是“差生”被称作“差生”之后越来越差的原因。 
  【关键词】 等级;应试教育;转化差生;改进教育方法

  学差生,也叫后进生,主要指智力正常却在学业成绩上经常失败的学生。学差生不仅为学业上的失败感到自卑,而且其同伴关系、自尊、社交焦虑等社会性因素也往往状况不佳。多年来,学差生的转化问题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是小学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曾经,西安有所学校为教育差生上进,加强教育培养,让差生戴绿领巾。在这里,暂且不说戴绿领巾合不合适,孩子的自尊心会不会受到伤害,在这个价值判断还没完全成型并且极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年纪就被灌输等级思想和地位意识,对个体将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变形和扭曲已然埋下“定时炸弹”。无独有偶,内蒙古某中学给成绩前50名学生发放红色校服,这种红校服是优秀生的专利,普通学生穿的是蓝色或白色校服。再有四川省某初中生两名被老师叫做“差生班”的学生被学校取消了住校学习的资格,类似的现象络绎不绝,变相地给孩子划分成三六九等。所谓的整顿学风,促进教育进步成了教师公然忽视甚至歧视“差生”的托词。一方面所谓的“差生”不仅在平等享受教育关怀和关注的权力上遭受公然践踏和侵犯,另一方面,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形成,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判断的小学生们正处于敏感的年纪,思想和行为都极易受社会风气和观念的刺激和影响。我不敢说所有的学生都能逃过这种消极的不公平的思潮的影响,但是我坚信在如此泛滥的“等级思想”社会环境和风气中,绝对造成对部分学生自尊心的伤害和心灵的阴影。
  什么是差?教育百科全书里对差的定义是:差是关于不良的,不好的,有缺陷的,坏的行为的综合概念。而所谓的差生通常时候指那些在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行为表现方面暂时处于落后的学生,除了少数先天智力不足,大致均是“外力致差”,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及学校教育不当诸如此类。后进生、暂差生、学困生……无论那种称呼,都包含着教师对学生收获进步的期待。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到底有没有“差生”呢?答案当然是有,但是犀利、刺眼的代名词在这个提倡教育平等、师生平等的社会逐渐被替换。差生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现象,不可否恩的是,有教育、有排名就有优等生和差生的差别,如影随形。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学生,对比产生差异,差异造成差距。差生的出现不可避免并且是有史以来,是教育社会必然存在的状态。在日益滑坡的社会风气下,以升学考试为指挥的应试教育思想大军下,对“差生”的边缘化的问题尤为突出,大力促进公平教育,实现教育过程的平等和均衡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教师又应该如何正确衡量教育成果的标准与学生身心健康长久发展的关系,怎样在教育行为中公平对待、平等关怀差生成了不得不思考并且深入的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肯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也许很多人都知道温斯顿·丘吉尔,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两度任英国首相,还凭借《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得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一个对社会有如此影响力的人,谁能想到,他曾经竟然是一个公认的差生。回忆录里,丘吉尔曾这样描述学生时代的自己:“我在功课方面收益甚少,我天天计算着学期的终了,何时可以逃避这令人生厌的奴隶生活而回到家里去??”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如此辉煌的人生。这是一个“差生”丘吉尔的人生履历,是传奇的、扭转乾坤的精彩人生。著名的差生还有很多。爱因斯坦连一个小板凳也做不好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爱迪生和林肯更是被学校开除。没有那个学生不愿意成为好学生,成绩优异、受人关注,差生尤其是如此,被边缘化的现实悄然摧毁着他们进取向上的决心,那些小小的梦想黯然坠落。“丘吉尔”式的差生传奇越来越稀世罕见,取而代之的是一颗颗原本怀揣梦想的宇宙的坠落,因为被忽视甚至歧视。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曾劝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可见,没有真正以意义上的差生,有的只是个性差异和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一,他们没有重复、各有特色。你没有权利认为并且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怎样优异的水平,因为正是这样,社会才需要教育的存在,教育就是要缩小这种差距,达到全民的共同发展和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说:“智力就其结构来说,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七种智力,即言语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人的智力没有优劣之分,有的只是各自不同的独特的组合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除等级思想,真正落实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抛开偏见,正如罗丹所说:“美并不缺少,缺少的是发现”,发掘并激发差生的潜力和闪光点,实现差生的转化工作。
  二、教师在指导和转化差生中的实际行动
  1.学会宽容。一个学不会宽容的老师肯定不是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没有人是完美的,是人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或许是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落后,或许是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滞后。而教师正是面对整个班级体的,有着主导地位的一种社会行为的职业。面对每一位学生,要有认可并包容差异的存在,对待差生更应如此。因为他们的弱势领域相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更容易显示并且引发相关的地位歧视和等级阴影。宽容差生,真正关注差生内心的需求和发展的要求,为班集体创造和谐平等的学习风气,提供差生在宽松的环境下迎头赶上,积极进取的氛围和完善自我提升水平的机会,才是转化差生现状的精神支持和动力,实现差生迁移和转化的关键。
  2.平等关怀。许多不关心、熟视无睹、严厉训斥和推卸责任的应对问题学生的反应行为在部分教师中依然占有市场。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拔尖教育扭曲了学校的教育目标,以至于出现两极分化,教学行为脱离实际,对差生的忽视也就愈演愈烈。毋庸置疑,后进生实然更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关注与关怀。他们不仅有学业上的压力更有竞争力不足的精神压力。一贯以来学习和老师就有青睐好学生的倾向,而当今社会下层出不穷的绿领巾、白蓝校服事件则是这种倾向的极端体现。于此截然不同的是,关爱和尊重才是医治和拯救差生的良药。差生也有闪光点也有上进心,不要让腐朽的等级思想侵蚀了学生纯洁的心理,还差生应有的关爱、赏识和鼓励,扶持他们的起步,鼓舞他们更健康的进步和发展。不要吝啬你对差生的赞扬。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客观的评价以及赞扬和鼓励,莫过于对他们努力的最大肯定,只有在正确的评价中,差生的意志品质才会健康的发展,为进一步的学习和进步打下基础。
  3.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
  差生的产生虽是教育必然,同时也是教育问题的缩影。任何一种教育现象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教学中的缺陷,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更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反观自身的教育方法,不断反思中更新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成效。教师利用教材和参考书的过程中,必将融合入了自身的价值观念进行整理和备课,最终呈现为教学活动中的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的个人特点无不存在于教学方法和教学个性中。而这一切都对价值意志和世界观念尚未完全成型的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有学者曾说过:“教师只有以他的整个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追求和生活态度以及一切日常行为才足以对学生的整个人起着真实的影响。”所以,教师自身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再在教学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创设一套独具特色的,最大程度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感官,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学个性,以实现教学成效的最大化。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戚业国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博得大家一致认同。戚教授认为:我们未来生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今天班里的那些“差生”;因为,未来为你提供卖菜、收电费、开出租车等日常服务项目的,就是今天的这些“差生”。这些人,能真正让你切实体会到生活质量的高低。      
  毋庸讳言,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差生”,并且,“差生”被边缘化似乎成了一种普遍趋势。有些学校更是公然歧视“差生”——给“差生”戴“绿领巾”,将“差生”驱赶到最后一排,为“差生”单独编班等。校园里的“嫌贫爱富”,流行病般侵蚀着太多校长、教师的心。正是因为“差生”被普遍当成了“累赘”,所以,当我们看到魏书生、李镇西、雷夫等优秀教师偏爱“差生”的时候,我们才感到格外欣慰。
  参考文献:
  [1]多元智力理论对“差生”转化工作的启示 吕春宏
  [2]转化后进生的几点思考 邓采翠
  [3]我们为什么需要差生 王开东
  [4]“差生”决定中国未来 张丽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