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激发乡村教师“博学”

【作者】 唐艳琼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邛崃水口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常言道:“老师给予学生一碗水,就需自己备一桶水。”也就是说老师要胜任教师这一职业,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驾轻就熟,即老师要博学,才能更从容的应对自己的工作
  那教师的“博学”学什么?
  学专业知识,技能和规律。只有“博学”,才能完善自我,掌握专业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只有博学,才能与时俱进的求取专业发展,献身教育工作,只有博学才能赢得学生、家长的信赖与认同。
  那如何做到博学呢?
  那就要抛弃“一次教育,享用终身”的教育观,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树立“终身教育观”,不断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教师依托专业组织,利用多种形式,养成积极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在思想素质和文化知识结构上不断“充电”,使知识的源泉不断,才能适应和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然而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看到的乡村教育不是蓬勃向前,而是涟漪不动的一潭死水。一方面,乡村父母认为读书无用,不重视孩子的学业。家长常说“老师,孩子送到学校了,一切就靠你”。这增加了老师的管理时间,加大工作难度,他们无暇博学。另一方面,在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奋斗在乡村一线的教师却不愿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方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尽管上课感到束手无策,他们也无法静心看书,无法学习体会反思,乡村老师无暇博学,不肯博学,这已成为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障碍与瓶颈,
  那么乡村老师为何不愿博学呢。我通过自己观察,访问。探究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乡村教师的待遇低下
  城区老师和乡村教师的工资无差别,但长期以来,乡村教师工作偏远,条件艰苦,生活待遇低下,学校的福利很差,各种节日表示经常没有或者无情拖欠,虽然最近几年地方政府为了稳定乡村教师,陆续有了山区补贴和乡镇补贴,但区区几百元,除了往返的交通费,就所剩无几。每年挤牙膏的增加点工资,这对老师毫无吸引力,对他们来说这点钱在麻将桌上,抓几把麻将,都比这点钱多。他们还会利用业余时间来博学,拓展自己专业的宽度和深度吗?这种尴尬而无奈的局面,极大地影响了乡村教师从教的积极性和专业性,进而制约了乡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乡村环境恶劣
  1:地理环境差,这些学校都在交通不便的小山沟里,偏僻,闭塞,死去沉沉的。没有新建校舍,没有现代教学设备,没有校车接送,没有宽广体育场地,无论是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与城区学校有天壤之别,在实际的生活环境里,乡村也比不上学校。整个看来就是没有一个蓬勃向上的环境,这怎能让老师安心学习,积极教学,热心工作呢。
  2:氛围环境差,在很多乡村教师看来,曾几何时,他们是乡村里的文化人,捧着铁饭碗吃着财政饭,让人羡慕。如今,他们收入微薄,地位低下,他们满腹抱怨,为生计所扰,终日被落寞和困窘围绕。真是看到中老年教师就日薄西山,看到青年教师就是毫无希望,谈何博学呢。
  3:家长环境差,孩子争气又有能力的家长,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转到城区学校,孩子不争气的有能力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给孩子大把的钱,既不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也不关心孩子学业情况,剩下的就是孩子不争气家长无能力的,这类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把孩子丢在学校,稍有差池就对学校,对老师横挑鼻子竖挑眼。家长不尊重老师,这让乡村老师情何以堪,在这种生态下,遭遇家长“鄙夷”的老师又怎么会热心耐心教学生呢?被“鄙夷”的乡村教师早就失去了博学的教学动力。 
  4:学生环境差,现在的学生瞧不起老师,在他们眼中教他们的老师是教育战线上的淘汰品,他们认为有能力的老师早就在城区的学校去教了,剩下的都是没本事的,就如同他们自己没有能力考上城区学校一样的,自己差就让最差的老师教自己,这些孩子对老师是各种瞧不起,鄙夷,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中,还体现在行动中,他们在课堂上不尊重老师,还任意破坏课堂纪律,有的公然抽烟,喝酒,和女生调笑,顶撞老师。另外,这些孩子的家长在外打工,会向孩子描述“外面世界很精彩”,也会带孩子出去见识互联网新传媒技术。相比之下,一些乡村老师的知识陈旧,视野狭小。他们无法从老师那里获得真正感兴趣的社会知识。教师除了传授一些干瘪的书本知识,对他们而言就毫无用处了。
  5:社会环境差,在现在的这个教育大环境下,社会上的其他行业,也包含教育内部,对乡村学校和乡村老师有很大的偏见,导致这些乡村老师在教育面前没有话语权,出去低人一等。更有甚者,教育部门把一些在生活中犯了错误,在教学中出了事故的老师,调去乡村学校作为惩罚,好像乡村学校就是垃圾回收站,这让坚守在乡村的老师寒心不已。
  三、没有创设公平的发展平台,
  教育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不公平,特别是乡村,名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十佳教师这些荣誉,倾向乡村的极少。即使名额落实到学校,也难以真正落实到教学业绩优良的老师身上。还有课题研究,赛课,职称评定,有时都是自己栽树,别人乘凉,自己种桃树,别人摘桃子,这些诸多因素的存在,极大的打击了老师工作的积极性,挫伤了老师的热情,还有何心思谈博学。
  四、乡村学校管理僵化,落后
  一些乡村学校领导素质太差。在管理上不是呵斥,就是扣钱,有了好处,就想到自己,不顾老师的死活,干群关系恶劣。还有部分学校采取签到制、抽查制来管理教师出勤情况。初衷是好的,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有的经常迟到早退,没有查到。有的协调好了,还被罚钱。致使部分教师工作消极被动。还有些乡村领导采用“家长制一言堂”管理模式,当教师偶尔“违规”,有20的管理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也有80的管理者则拿出“家长式”的作风,当场粗暴批评、用强制手段罚款。这样非但没有良好效果,反而激发教师的逆反心,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根本没有内在动力去博学。
  有人说过:“所谓管理得好,就是做好人的工作。”管理的不好,就是人的工作没做好。老师的工作没做好,他就不愿意博学,老师不愿意博学,教学就无长进,学生不愿意学习,谈何出成绩。老师失教,没有了责任心;学生失学,没有道德心。这对老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学业,做人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如果任由发展,将会自吞恶果。 
  以上是我探讨乡村教师不愿博学的原因。那么,乡村教育究竟路在何方,怎样激发老师博学的积极性呢。
  一、应该建立“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大幅度的提高乡村老师的山区补贴和乡镇补贴。增加节日福利。不拖延老师的各种自习费。在细微之处关心老师,保障教师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让他们毫无生活压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潜心博学,心系乡土。
  二、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
  脏,乱,差的教学环境,让人沉闷,压抑,没有活力。应该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打造学校的自然环境。园中每个亭子,每棵树,每朵花,每个字都是校园文化直接的体现者,优美的自然环境能达到“无声胜有有声”的育人环境,熏陶感染学生,净化师生灵魂。和谐优雅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老师沉浸其中,积极教学,让学生乐在其中,书声朗朗。在于无声处,树立良好的尊师重教的风气,以点带面的辐射到校外之地,重塑乡村老师形象。
  三、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一方面,实行循环教学,建立教师岗位责任制,使每位教师都面临同样的机会、同样的条件、同样的报酬,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其工作产生内在的动力,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勤耕不辍。另一方面开展教学评价。坚持将平均分、及格率和优良率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及时公开奖励结果并兑现,使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让各种教学荣誉,职称评定倾向真正做出教学业绩的老师。在这个前提之下,还有哪个老师不争先恐后的去博学呢。
  四、改变农村僵化无情的管理体制
  乡村学校待遇差。领导更应该关注教师情感,尊重教师的个性,信任教师的能力,才能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在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的同时,努力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干部要经常与教师沟通交流,关心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对有困难的教师尽力照顾,使教师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工作状态,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这样把学校领导和教师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让老师有归宿感,老师才会从内心去博学,去奉献自己的教学能力。
  总之,教师的“博学”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需要终身奋斗,更需要更新学习。乡村老师要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从教的积极性,提高从教的专业博学性,这就需要有教育情怀的教育管理者们,望向乡村,关注乡村,不应该让乡村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今天你们可以对看起来“土憋”、“穷酸”、“无前途”的乡村教师充满鄙夷,可以对他们的境遇和困窘无动于衷,可以对他们爱搭不理。但你们想过没有,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只有中国农村发展起来,中国才会真正强大,而强大的根基在于教育,今天你们漠视乡村教育,冷淡乡村老师,乡村就没有希望,乡村就没有前途,这对教育事业有何好处呢,这对教育官员有何政绩呢。凡事都是息息相关,千万不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