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阅读教学中几种关系

【作者】 戴小兵

【机构】 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着晓寄宿制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长期以来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备受广大教师和家长关注。下面我从师生间的情感交融和语文教学的方法论两方面对问题加以简要剖析:
  【关键词】 平等;情感交融;整体与部分

  一、平等的观念促进情感交融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高高在上,强调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教师形象威严,对学生教育称作教诲、训导,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人格上是不平等的,教育是单向的流动。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主观感受被忽略,情感的交流被抑制,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当今的教育要求每位老师与学生做心灵相通的朋友,应从人格平等观念出发,做到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感情、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可以任意摆布和要求的工具。我们的语文教育说的再亲切点,她是我们的“母性”教育,她是学好一切其他学科的基础,她是我们的根。所以教师需要通过语言的交流,话语的关爱,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多一点理解和宽容。从爱出发,了解学生真实情感需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二、适当方法增进情感交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讲求方法,要适度,要合乎情理。老师要把教书育人当作一项长期的事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要有一颗对学生宽容的心。这对于语文课的教学尤其重要。该“宽容”时绝不“苛刻”。
  比方说:有学生分别用“活泼”和“想”造句,结果都被教师打上了大大的叉。
  活泼——小河里的水很活泼。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
  在这位教师眼中,“活泼”一词是写人的,怎么能用来形容河水呢?花开哪有声音呢?真是胡思乱想,不切实际。但是教师却忘了最重要的一点:即写作是作者心迹的流露,是学生自主感悟的结果。如果评价者“蹲下身子看孩子,怀着童心看世界”,就会发现原来在孩子眼中,哗哗流淌着的河水欢笑着,奔跑着,是那么活泼;而“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则是多么大胆的想象,多么诗意的语言!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一颗探求大自然奥秘的童心呢!
  通过这样的情感交融达到师生关系的融洽,使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兴趣得到提高以及教学相长目标得到实现。接下来我们从方法论上看:语文教学方法论是和辩证法分不开的,在这里我谈谈对几个关系到辩证法的问题的看法。
  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有人提出“语文教育的整体观”。所谓语文教育整体观,除了教材内容之外,在教学上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如何理解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如果是强调一篇文章的完整意思,不要过多分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必须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一般都是全篇阅读(整体)——分段阅读(部分)——全篇整体深化(整体)。因为一篇文章是有结构的,篇和段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段之中,是由词句表达的,段和词句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读文章要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的读。当然,在读其一段时,必须明确该句在这一段中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达到对全篇的理解。从学生作文来说,一般也要从造句开始练习,再写片段,写全文。如果是整体输出,从一年级就要写文章,岂不是要求过高了?阅读课要“读整体的书”。读书和学习阅读是否有区别?学生的课外阅读当然应该整篇文,整本书,整本书的内容也可节选做为教材。阅读教学要教学生学习阅读,就不可能一遍一遍的整本读,不能因为把握整体而忽视了部分,也不能因为突出部分而忽视了整体,必须是整体——部分——整体的去读。
  四、分析和综合的关系
  有人说“人的思想具有整体性特征,思想地发生是整体的……有机的思想的整体不能真实完全的被分析”。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是相关联的,认为思想不能分析,因此读书就要“整体输入,整体输出”,这时将思想和思维方法混为一谈。分析与综合是人的思维方法。分析
  是在思想上把事情的整体分析为各个部分,或把整体的个别特性、个别方面区分出来。综合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各个部分或不同特点、不同方面结合起来。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对又紧密联系的过程,学习语文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语文教学的分析方法,就是初读全篇课文后,分段学习,读段时要要理解段中的词句。其优点,可以对字词句段表达的思想内涵理解的具体深入。但是分析法也存在不足之处,过多运用分析法往往忽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和运用,容易刺激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思想性,情感性。
  五、理解和感悟的关系
  自从《课程》制定以后,在语文教学中都很重视学生的语言感悟,这是很正确的。但大家似乎不愿提及“理解”一词。好像一谈理解就给人一种教学陈旧感,这是有待商榷的。这里必须明确感悟和理解的关系。对语文的理解是有不同水平的。一般有:1、对字面的理解,初步理解字词义,使重点词句的内涵具体化为一种情景,能初步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2、对文章内涵的理解,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推理,能理解字里行间比喻之意,引申之意,含蓄之意,理解文章的脉络。通过深入读书不但能分析、概括全篇内容要点,还要能综合的感受思想内涵,创造性的表述课文内容;3、对作者情感的理解,通过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情感,达到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的共鸣。由此不难看出理解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和情感分不开的。
  六、朗读和默读的关系
  此外,朗读和默读也要结合使用。过去对朗读不够重视,目前重视朗读是对的,但是不能忽视默读。一般低年级多用朗读,中高年级多用默读。尤其是默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通过默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速读能力。学生能够很快的将阅读内容要点概括出来,才能获得大量信息,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总之,以上几个问题都包含这两个方面。对于双方必须以全面的、相互联系的、相互渗透的辩论观点来对待,才能避免片面和偏颇。在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和语文的教学方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上应有所侧重。如果我们能熟练的运用以上方法并把他贯彻到我们的教学理念中去,我想我们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可趁标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 1版)
  [2]陈选善《教育研究法》,(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