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提高农牧区学生学习汉语文兴趣
【作者】 白玛金宗
【机构】 西藏那曲申扎县第二完全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熟悉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兴趣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对农牧区小学生来说,培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教师的重大任务。但我们在实际汉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由于受到当地风俗习惯的影响,对于汉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汉语文成绩十分理想,特别是那些在汉语文学习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学习效果还是不够理想的学生,因此,农牧区学生对学习汉语文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对汉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
【关键词】 提高;农牧区;小学生;学习;汉语文;兴趣
1.引言
农牧区的小学生见得少,懂得也少,各种心理过程经常带来很多的无意性。因此,保持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就成了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只有当学生对某种学习感兴趣的时候,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及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更不会出现教师求学生学习的情况;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才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也只有满怀热情的学习,才能出现学得快、记得牢、用得准的好效果,学习语文知识更是如此。作为农牧区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既要知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又要在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如何培养农牧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相反,如果学习没有兴趣,那么学习对于学生本身来说就是一项沉重的负担,那样的课堂也是很乏味的,一点生气也没有。农牧区小学生学习汉语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能让学生从心底愿意去学习语文这门课,提高平日学习的效率。应注意以下几点:
2.1用关心唤起,农牧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对学生关心不应该只体现在学习上,生活上也应该像父母一样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差点的学生,更要给他们多一些关心和爱护。他们喜欢你了,爱屋及乌,自然也就喜欢上你所担任的学科,如果老师能把学生当朋友一样对待,那么学生就会把对老师的亲近转化为学习的热情,自然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2.2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培养农牧区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优秀的学生也有差的方面,也就是说没有多层次意义的差生。每个班中都有一部分学习差的学生,如何能让他们对汉语文也产生兴趣呢?在一次劳动课上吗,我发现班中学习最差的学生在劳动中最积极,不怕脏、不怕累等这些闪光点,上课及时表扬了他,一直没有得到表扬的他感到特别高兴,那天也破天荒地完成了作业。再以后,我找机会一次一次的找各种机会表扬他,慢慢的,他的成绩进步了,对汉语文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高了。
2.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农牧区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障兴趣的基础,如果一个教师过于严肃、不苟言笑,
那么小学生就会因此产生畏惧心理,进而害怕上这个老师的课,最终就会影响
到小学生对于该科目的学习兴趣。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汉语文教师要想成功的
培养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兴趣,就必须先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尽可
能地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具体的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
(1)教师要多接触学生,尽可能地知道学生的想法以及学生的个体性,只
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够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培养。
(2)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辞,让学生能够切实
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及尊重。
(3)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因为某个学生的学习好而给与特殊的照顾,
也不因为某个学生的学习差而冷落。
总的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果,而教师只有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完善,才能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小学生汉语文能力的提高。
2.4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农牧区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被动接受的主体。教师只知道一味的灌输要讲的知识点,也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和接受了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开发。所以,我认为要摆脱这样的现状,首先,是教师在上每一堂课前都要设计好一段精彩的导语,一段精彩的导语是讲好一节课的关键,因为这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他们还会带着老师导语中提到的问题去学习这节课的相关知识,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汉语文本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所包含的知识包罗万象。所以这也就在间接的要求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多补充课外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教授的课堂知识几年如一日,知识没有更新的话,那样学生会容易厌倦,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与激情。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更好的知识构造去传授给自己的学生。我们应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天赋,在语言学习中抛弃枯燥无味的讲解,让学生自己画起来、唱起来、跳起来,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3.总结
21世纪,农牧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汉语文的教学刻不容缓。所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努力培养更多的汉语文教师,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以更好的投身到汉语教育事业中去。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教师找到门径,并主动培养学生,就可以让学生逐渐形成对于汉语文的学习兴趣。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得将来,农牧区的汉语文教学将是别有一番天地的!
参考文献:
[1]李维.儿童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性.1999年
[2]王春平.小学汉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J].希望月报,2010
[3]周梅华.刍议如何在小学汉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2012
【关键词】 提高;农牧区;小学生;学习;汉语文;兴趣
1.引言
农牧区的小学生见得少,懂得也少,各种心理过程经常带来很多的无意性。因此,保持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就成了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只有当学生对某种学习感兴趣的时候,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及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更不会出现教师求学生学习的情况;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才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也只有满怀热情的学习,才能出现学得快、记得牢、用得准的好效果,学习语文知识更是如此。作为农牧区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既要知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又要在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如何培养农牧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相反,如果学习没有兴趣,那么学习对于学生本身来说就是一项沉重的负担,那样的课堂也是很乏味的,一点生气也没有。农牧区小学生学习汉语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能让学生从心底愿意去学习语文这门课,提高平日学习的效率。应注意以下几点:
2.1用关心唤起,农牧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对学生关心不应该只体现在学习上,生活上也应该像父母一样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差点的学生,更要给他们多一些关心和爱护。他们喜欢你了,爱屋及乌,自然也就喜欢上你所担任的学科,如果老师能把学生当朋友一样对待,那么学生就会把对老师的亲近转化为学习的热情,自然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2.2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培养农牧区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优秀的学生也有差的方面,也就是说没有多层次意义的差生。每个班中都有一部分学习差的学生,如何能让他们对汉语文也产生兴趣呢?在一次劳动课上吗,我发现班中学习最差的学生在劳动中最积极,不怕脏、不怕累等这些闪光点,上课及时表扬了他,一直没有得到表扬的他感到特别高兴,那天也破天荒地完成了作业。再以后,我找机会一次一次的找各种机会表扬他,慢慢的,他的成绩进步了,对汉语文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高了。
2.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农牧区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障兴趣的基础,如果一个教师过于严肃、不苟言笑,
那么小学生就会因此产生畏惧心理,进而害怕上这个老师的课,最终就会影响
到小学生对于该科目的学习兴趣。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汉语文教师要想成功的
培养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兴趣,就必须先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尽可
能地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具体的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
(1)教师要多接触学生,尽可能地知道学生的想法以及学生的个体性,只
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够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培养。
(2)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辞,让学生能够切实
地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及尊重。
(3)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因为某个学生的学习好而给与特殊的照顾,
也不因为某个学生的学习差而冷落。
总的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果,而教师只有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完善,才能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小学生汉语文能力的提高。
2.4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农牧区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被动接受的主体。教师只知道一味的灌输要讲的知识点,也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和接受了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开发。所以,我认为要摆脱这样的现状,首先,是教师在上每一堂课前都要设计好一段精彩的导语,一段精彩的导语是讲好一节课的关键,因为这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他们还会带着老师导语中提到的问题去学习这节课的相关知识,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汉语文本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所包含的知识包罗万象。所以这也就在间接的要求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多补充课外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教授的课堂知识几年如一日,知识没有更新的话,那样学生会容易厌倦,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与激情。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更好的知识构造去传授给自己的学生。我们应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天赋,在语言学习中抛弃枯燥无味的讲解,让学生自己画起来、唱起来、跳起来,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3.总结
21世纪,农牧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汉语文的教学刻不容缓。所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努力培养更多的汉语文教师,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以更好的投身到汉语教育事业中去。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教师找到门径,并主动培养学生,就可以让学生逐渐形成对于汉语文的学习兴趣。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得将来,农牧区的汉语文教学将是别有一番天地的!
参考文献:
[1]李维.儿童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性.1999年
[2]王春平.小学汉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J].希望月报,2010
[3]周梅华.刍议如何在小学汉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