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略谈《中国古代寓言》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作者】 周燕军
【机构】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星海中学
【摘要】【关键词】
本文系广州市番禺区“十三五”课题“《中国古代寓言》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6—XK042)的阶段成果之一。
【摘 要】 制定课程计划,编订适合学生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古代寓言》校本教材,定时间定地点地将中国古代寓言进行选择性的诵读和讲授学习,并以测试、活动、竞赛等方式进行多元评价,从而开发出具有本校“崇德尚艺”理念下的有特色的国学经典阅读 校本课程。
【关键词】 中国古代寓言;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 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4 年 9 月 24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有这么一段:“中 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 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 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在这段讲话中,习主席认为:中国人应该传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此造福人类。由此可见,传承和发扬 中华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中国古代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它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以很简单的故事寄托生活真理,往往有很明显的教育意义,而且中国寓言作家几乎 囊括了中国文化史上大部分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我们通过阅读寓言,还可以了解中国的主要文化思想。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994 年,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在台湾的华山讲堂成立了“读经推广中心”,目的在于鼓励少 年儿童多读经典,当时儿童读经得到台湾众多民众的支持,尤其是许多家长也加入到陪孩子读经的行列 中。而后,儿童读经逐渐从台湾蔓延到大陆。经典诵读,传承文化,目前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得到社 会大多数人的支持。而经典诵读研究在国内近几年开展得也很热烈,大部分是在幼儿园、小学开展,而 且大多是与语文学科教学结合,研究如何提高人文素养、文化素养;也有少部分是通过研究经典诵读, 塑造学生品格、健康人格、研究德育教育等方面。
当然,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在小学阶段火热开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 发现国内有关寓言的课题主要在研究寓言故事的寓意方面,有的小学有借用现成的《寓言故事》进行校 本课程,但在寓言选择上不限于选编中国古代的寓言,而是古今中外都有,而且是用现代汉语表述故事 的。中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延续和升级,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不能在小学阶段就划上句号,延伸到中学阶段是必然的趋势,但我们发现,中学阶段将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的现象很少,开设经典诵读课程的更是不多见,就算有也多以《论语》为主,但《论语》内容过于简短,已不能适应初中的 教学和考试制度的要求;再加上学校的日常课程主要还是以语文常态课为主,关于经典诵读的教育内容是否涉及取决于语文教师,因此传统经典教育在中学并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
最近几年国外对《论语》的研究也较多,对寓言的研究则以《伊索寓言》和《庄子》的为多,而且 主要侧重对中外寓言的比较和对寓意的研究。
三、 研究内容
我们开展经典寓言的诵读活动和下本课程的开发,其目的是不仅让孩子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学校育人思想之根……在熟读国学经典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蕴,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也会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初中阶段较注重对经典散文和诗歌的研究,很少有研究寓言的,而寓言适合初中生,它有一 定篇幅,相对文言散文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也有趣味性,既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内容和寓意,同时也对初高中文言文学习(初中不考课外文言文,高中就直接进入考课外文言文)的衔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将课外寓言阅读课程化
(1)制定课程计划,编定出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中国古代寓言》经典阅读 校本教材,内容包括寓言文言原文、生字注音、重点词注释、重点句翻译、寓意、知识拓展和名家介绍。 初一选编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有关的寓言故事10 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二选编与品德 教育有关的寓言故事 10 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初三选编富于哲理的寓言故事 10 篇,以培养学生 的理性思维;
(2)开发出读寓言——悟寓意(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故事链接)——写寓言——迁移阅读的《中国 古代寓言》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3)进行多元评价,把中国古代寓言纳入平时测验,开展形式多样的读经活动或竞赛。
3、做好经典诵读的指导,做到三读:通读(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美读(侧 重掌握句读、语气、节奏、停顿、情感)——品读(品味人物体会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以及意义深远的寓意),以此为深入阅读开创新途径。
五、实施方案
(1)读经、讲经的时间安排:早读时间、课前5分钟时间,控制在每天15——20分钟以上。每两周安排一节《中国古代寓言》教学课。每月围绕这段时间内诵读的中国古代寓言开展一次主题班会。
(2)在校园的读书栏定期更换寓言文言故事,并悬挂寓言故事的壁画,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在班级图书角放置中国古代寓言书,营造课室文化氛围。
(3)平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读经比赛;定期举行个人、小组、集体朗诵《中国古代寓言》比赛;安排与读《《中国古代寓言》有关的主题读书会、手抄报评比、故事会、寓言故事知识竞赛等活动。
(4)每学年组织一次“中国古代寓言”诵读文化节活动。
(5)班会课时,将德育与中国古代寓言结合在一起。通过《中国古代寓言》选修,既让学生感受到了经典文化的魅力,也受到经典的熏陶与感染,引导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会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此让中国古代寓言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学生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深邃,感受中国古代寓言带给自己的影响,进而真正做到终身教育。
六、研究意义
选择适合初中生诵读和理解的中国古代寓言的篇章,开发《中国古代寓言》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利用每两周一节的校本课堂,每天课前5分钟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寓言,让学生能感受中国古代寓言的传统文化魅力和深刻的哲理,与学校的语文学科教育、德育工作及语言文字示范校的办学开发特色融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能帮助中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思维素质、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扩大文化视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C〕北京师范大学
[2]陈岳纯《寓言: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D]. 广西师范大学 2011
[3]倪迅《寓言与中小学语文教育》[D].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4]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