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践行德育教育
【作者】 张焕生
【机构】 山东省阳信县第二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百年育人,德育为先,德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存在于德育课堂上,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我们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如何以课堂为载体落实德育教育是摆在广大教育者面前的一项课题。那么,究竟如何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以数学为例结合本人教学实践,浅谈教学过程中如何践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是某一学科所能完全承担的,这需要教师在涉及的各个教育领域中践行德育教育。数学学科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包含抽象的理论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没有活生生的事例故事和有趣多彩的实验,会使学生在学习中觉得数学是单调的、枯燥乏味的。但这些不但不能剥夺数学的教学所承担着的德育教育重任,而且数学的德育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也是其他学科教育无法取代的!正如“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开展卓有特色的德育教育,完成所承载的德育教育的使命和任务。
一、充分利用中国数学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当中还有许多内容遵循着学科当中渗透德育的原则,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挖掘运用并渗透到教学当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教师充分挖掘寓于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数学教材承载着的不仅是数学知识,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有意识地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与事倍功半的纯粹说教不能相提并论。如刘徽首创割圆术,利用极限的思想证明圆的面积和棱锥、圆柱、圆锥、圆台的体积公式,为彻底解决球的体积提出了正确途径;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领先西方约一千年之久;祖暅早于世界其他国家1100多年,提出著名的祖暅公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彻底解决了球的体积公式,并提出二次与三次方程的解法;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推广了增乘开方法,叙述了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并列举了二十多个来自实践的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为十次方程,而欧洲直到十六世纪才提出三次方程的解法……通过介绍这些数学史知识,既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几千年辉煌数学历史,又能在展示历代数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了学生民族责任感,帮助其树立了正确的荣辱观和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其实我们教材的编写一直注重德育教育,高中教材的每一章前均有德育方面的引导,老师们教学容易忽略章前介绍和引入,应该将其德育思想贯穿于教学中,这也是编者的用意所在。切不可只注重知识得获取,忽视德育教育。
二、利用数学内含的美,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思维品质
英国数理哲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是一种冷而严格的美。”
数学美在真实。“真即美,美即真。”在讲解二项式定理时,将二项展开式的系数组合成杨辉三角,引导学生发现了从第三行起中间各系数分别是它的两肩上系数之和这一规律。在璀灿夺目的杨辉三角中,这般独具匠心的设计,谁见了都会产生美感。
数学美在简洁。数学符号浓缩了语言文字的全部含义,是世界上最简洁的通用语言。如已知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坐标,求三角形的重心坐标。结论很简洁,重心的坐标分别是三个顶点横纵坐标的算术平均数。在这里,不但体现简洁美、对称美,而且不论三角形顶点如何变化,重心的坐标公式不会改变,这是多么美妙的结论啊!
数学美在和谐。如一切空间图形都可以简化抽象为点、线、面、体,这充分显示出数学的统一与和谐美的规范。又如在探求“到平面上两定点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方程”中,适当选取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就要考虑到对称美的因素。将推出的圆锥曲线(如椭圆)的轨迹方程,根据对称性化简为标准方程,这就是为了追求和谐美的需要,而结果又能给人以惊喜,a、b恰好是椭圆的长、短半轴之长,这与人们刻意追求美的意念巧相吻合。对于圆锥曲线,伴随着离心率e的变化而形态各异,这种数与形的和谐一致,既简又奇,相映成趣。
因此,在数学的课堂上,进行数学美的教育、追求和体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唤起学习热情,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引导学生寻求最佳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思维品质。
三、利用数学蕴含的辩证思想,落实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的起源和发展一直伴随着矛盾、变化和革命,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它承载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教育的重任。函数图象和曲线轨迹等体现了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实数与虚数、函数与反函数、乘方与开方等反映了对立统一规律;微积分中的分割、作和、取极限的过程,恰当地展示了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向量和解析几何将数、形有机结合统一起来,数缺形时少直观,行少数时难入微,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反证法则是否定之否定矛盾规律的具体范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思想方法中蕴含着的辩证思想,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四、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树立典范形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正为范就是要求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利用自我形象为学生树立典范。教师不论是在课堂还是课下的言谈举止、工作态度、处事方式等等都时刻影响着、教育着学生,这种影响和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教师渊博、扎实的专业知识会让学生敬佩不已,爱屋及乌,这无疑会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会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认识到爱岗敬业是所有人都应该有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这会在学生步入社会时对其有非常大的指导价值;教师尊重学生,平等交流,这会帮助学生建立平等社会观念和为人处世平等原则……因此,教师俯下身子和学生谈心,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学生,用我们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需。
五、利用课内外教学活动,培养团结互助、勇于竞争、增强诚实守信品质
通过课内和课外的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交流、及动手操作社会实践等活动感知团结互助的力量。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倡团结协作,并不排斥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但竞争不能建立在贬低和损害他人的基础之上。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己的勇气,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克服闭锁心理,敢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竞争意识还要培养学生不怕承担风险、不怕遭受挫折的心理准备。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善于开创新局面。
总之,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践行德育教育要坚持潜移默化的渗透原则,避免简单说教,只有这样才能将德育和智育的教育有机结合,学生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工作中,让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开花,培养出健康向上、德才兼备、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优秀人才。
德育教育不是某一学科所能完全承担的,这需要教师在涉及的各个教育领域中践行德育教育。数学学科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包含抽象的理论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没有活生生的事例故事和有趣多彩的实验,会使学生在学习中觉得数学是单调的、枯燥乏味的。但这些不但不能剥夺数学的教学所承担着的德育教育重任,而且数学的德育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也是其他学科教育无法取代的!正如“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开展卓有特色的德育教育,完成所承载的德育教育的使命和任务。
一、充分利用中国数学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当中还有许多内容遵循着学科当中渗透德育的原则,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挖掘运用并渗透到教学当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教师充分挖掘寓于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数学教材承载着的不仅是数学知识,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有意识地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与事倍功半的纯粹说教不能相提并论。如刘徽首创割圆术,利用极限的思想证明圆的面积和棱锥、圆柱、圆锥、圆台的体积公式,为彻底解决球的体积提出了正确途径;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领先西方约一千年之久;祖暅早于世界其他国家1100多年,提出著名的祖暅公理:“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彻底解决了球的体积公式,并提出二次与三次方程的解法;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推广了增乘开方法,叙述了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并列举了二十多个来自实践的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为十次方程,而欧洲直到十六世纪才提出三次方程的解法……通过介绍这些数学史知识,既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几千年辉煌数学历史,又能在展示历代数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了学生民族责任感,帮助其树立了正确的荣辱观和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其实我们教材的编写一直注重德育教育,高中教材的每一章前均有德育方面的引导,老师们教学容易忽略章前介绍和引入,应该将其德育思想贯穿于教学中,这也是编者的用意所在。切不可只注重知识得获取,忽视德育教育。
二、利用数学内含的美,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思维品质
英国数理哲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是一种冷而严格的美。”
数学美在真实。“真即美,美即真。”在讲解二项式定理时,将二项展开式的系数组合成杨辉三角,引导学生发现了从第三行起中间各系数分别是它的两肩上系数之和这一规律。在璀灿夺目的杨辉三角中,这般独具匠心的设计,谁见了都会产生美感。
数学美在简洁。数学符号浓缩了语言文字的全部含义,是世界上最简洁的通用语言。如已知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坐标,求三角形的重心坐标。结论很简洁,重心的坐标分别是三个顶点横纵坐标的算术平均数。在这里,不但体现简洁美、对称美,而且不论三角形顶点如何变化,重心的坐标公式不会改变,这是多么美妙的结论啊!
数学美在和谐。如一切空间图形都可以简化抽象为点、线、面、体,这充分显示出数学的统一与和谐美的规范。又如在探求“到平面上两定点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方程”中,适当选取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就要考虑到对称美的因素。将推出的圆锥曲线(如椭圆)的轨迹方程,根据对称性化简为标准方程,这就是为了追求和谐美的需要,而结果又能给人以惊喜,a、b恰好是椭圆的长、短半轴之长,这与人们刻意追求美的意念巧相吻合。对于圆锥曲线,伴随着离心率e的变化而形态各异,这种数与形的和谐一致,既简又奇,相映成趣。
因此,在数学的课堂上,进行数学美的教育、追求和体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唤起学习热情,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引导学生寻求最佳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思维品质。
三、利用数学蕴含的辩证思想,落实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的起源和发展一直伴随着矛盾、变化和革命,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它承载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教育的重任。函数图象和曲线轨迹等体现了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实数与虚数、函数与反函数、乘方与开方等反映了对立统一规律;微积分中的分割、作和、取极限的过程,恰当地展示了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向量和解析几何将数、形有机结合统一起来,数缺形时少直观,行少数时难入微,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反证法则是否定之否定矛盾规律的具体范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思想方法中蕴含着的辩证思想,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四、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树立典范形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正为范就是要求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利用自我形象为学生树立典范。教师不论是在课堂还是课下的言谈举止、工作态度、处事方式等等都时刻影响着、教育着学生,这种影响和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教师渊博、扎实的专业知识会让学生敬佩不已,爱屋及乌,这无疑会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会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认识到爱岗敬业是所有人都应该有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这会在学生步入社会时对其有非常大的指导价值;教师尊重学生,平等交流,这会帮助学生建立平等社会观念和为人处世平等原则……因此,教师俯下身子和学生谈心,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学生,用我们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需。
五、利用课内外教学活动,培养团结互助、勇于竞争、增强诚实守信品质
通过课内和课外的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交流、及动手操作社会实践等活动感知团结互助的力量。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倡团结协作,并不排斥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但竞争不能建立在贬低和损害他人的基础之上。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己的勇气,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克服闭锁心理,敢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竞争意识还要培养学生不怕承担风险、不怕遭受挫折的心理准备。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善于开创新局面。
总之,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践行德育教育要坚持潜移默化的渗透原则,避免简单说教,只有这样才能将德育和智育的教育有机结合,学生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育!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工作中,让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开花,培养出健康向上、德才兼备、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