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关注生活点滴 触发情感深度——浅谈通过微点写作训练积累作文素材的有效方法

【作者】 梁海珊

【机构】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要指导学生写好一篇作文,首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米为炊”,其次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说”、如何“炊”。这就需要老师设定一个可操作的且有效的训练方式,既让学生学会储“粮”,又让他们学会用“粮”。兼顾学生思维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有目的地引导他们学会收藏生活中点滴的“感动”,关注身边随时的“震撼”,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才能让学生不愁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关键词】 微点;生活;积累;思维     

  作文作为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在中考语文的备考中历来深受重视。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思维活动既有具体的形象成分,又有抽象的逻辑思维,他们开始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他们渐渐学会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叙述出来,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们纵观近几年的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目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抒发内心的感情,强调真情实感,且绝大部分的题目适合写记叙文,因此记叙文的写作就成了中考写作备考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学生写作素材的匮乏,在写作中普遍存在内容空洞,素材陈旧,平铺直叙等问题。
  因此要保住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改变学生写作素材陈乏的现状是我们迫切需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关键的一环就是在平时作文训练中指导学生有序地进行关注现实生活的鲜活素材的积累,这需要我们设定可操作的且有效的训练方式。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关注文本,培养思维养成,发现真情之美。
  指导学生进行鲜活素材的积累,首先应明确:这并非一味塞与学生大量关注现实的素材,要他们去记忆便可。学生积累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思维活动、思维操作的过程,是对原始素材进行认识、选择、分析、评价的过程。它其实是我们写作的一环。张传宗教授在《中学写作教学概论》中说:“文章写通与写好,都与思维有关。文章通不通,思维起重要作用,思维通了,文章就容易写得通顺;思维不通,文章就一定不通。文章好不好,更与思维有关,思维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文章才能写得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我们设定的作文素材积累训练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论证思维的养成,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语文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我们可以借助文本,培养学生思维养成,发现真情之美。例如莫怀戚的《散步》展示了祖孙三代浓浓的亲情。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蕴含了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朱自清的《背影》体现父爱如山,鲁迅《风筝》流露出手足情深……学习这些课文,学生在阅读着别人真挚而美好的情感的时候,老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微点作文,思考自己生活中的亲情,把文章中流露的情感转化成自己的情感,表达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真情美。当然,除亲情之外,教材中还有很多表现友情、师生情、爱国情等情感的文章,我们都可以进行微点写作训练。这训练,是根据写作与思维的关系设计素材积累的训练内容和训练形式,可让学生在关注身边人,记下身边事的同时,思考这些人和事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清晰地知道这素材适用于表达什么主旨的文章。也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的过程。当然,要培养独立思考、真实表达的写作习惯也不可一蹴而就,刘墉曾说“成长是种美丽的疼痛”,因此,我们教师不单要从思想上有效引导,并且要采用适当而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挖掘思维的深度。
  二、关注时事,捕捉生活细节,感悟生活现象。
  古人古事皆可入文,但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心理学表明:只有从情感上打动一个人,才能引发共鸣。笔者认为,每天的新闻时事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反应,学生必然对其感兴趣,有兴趣必然乐于思考,乐于思考便能有真知灼见。于是我每周给学生一则时事热点,作文课前认真筛选最有写作价值的新闻声情并茂地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围绕所给素材从多个角度提出观点,并写成议论性的文字作为主旨。如:给出素材——央视播音主持人董丽娜的“别把梦想逼上绝路”的演讲,学生可得出“乐观的面对生活”,“笑对生活,生活就会回以你微笑”,“强人之所以强大是因为能人所不能”等的主旨。顺势引导他们把思维的火花表达出来誊写在作文纸中,字数控制在200字以内。并引导学生用相关分析事例的方法(假设分析法、探究原因法、评析法等)围绕观点对素材进行分析,学生就能从多个角度立意,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有深度。这样训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运用事例牢记事例,同时培养学生形成扣住素材分析它是如何体现观点的思维习惯,也就是在写作记叙文时不是为写事而写事,而是养成从事中提炼主旨的习惯。
  学生形成了分析素材的思维习惯后,训练的侧重点和形式就应该相应的变化。每周仍然给出学生一则时事热点,但不再给出观点,让学生拿到素材后,自己进行思考,根据素材确定一个观点,再运用素材对观点进行分析议论,形成一个具有自己意旨的议论性句子。如给出时事热点:奥运冠军陈晓敏128万卖出金牌全部用于建设希望小学。然后让学生写时事评论,再组织作文小组的同学共同筛选出优秀的评论,之后介绍有关的评论文章,让学生开阔视野,欣赏名家更深刻的思想。如此训练的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把握素材的思想价值取向,在领会素材意蕴的基础上训练审题立意。
  三、关注考题,系统地梳理素,加深对素材的理解。
  学生经过素材积累思维养成的训练后,逐渐养成了自我的行文思路,在写作的时候一般很少再出现生搬硬套素材的情况。但是有限的素材,应付中考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素材积累的广度上我们还是要多下些功夫,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多看新闻时事,多观察生活。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后,可以指导他们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素材活动。老师把中考常见的话题系统地整理出来,如“成长”、“梦想”、“责任”、“价值”、“感恩”、“奉献”、“创新”“幸福”等等,把学生分成10个小组,让各小组承包一个话题,围绕话题,搜集贴近生活,关注现实的鲜活写作素材,各个组员把自己搜集来的素材(加工后的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修改、整理,系统地梳理成一个个的专题素材,供各小组资源共享。其后,各小组可以互换话题,再做一遍新素材的搜集。如此,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可以在有限的时间积累更多的素材,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素材的理解。
  完整的一篇文章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材料堆砌过程,审题、构思、选材、组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写作的每一过程都不能简单地分割开来,也不能够僵硬地拼凑起来,它需要我们有一个全局性的思维。当学生把要手头上的素材运用到文章中去时,不能随意地插入,要对照文章的中心主旨和文章的整体布局。要使一则素材完美地融入整篇文章中,成为文章的血肉,在审题构思之初,首先要谨慎地筛选合适的素材,而要准确筛选素材这又要求学生对手头上的素材有全面而深入地理解。
  要指导学生写好一篇作文,不能凭一日一时的功夫,但是如果在平时的素材积累中,能兼顾学生思维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有序并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收藏生活中点滴的“感动”,关注身边随时的“震撼”,做一个有心人,就不愁学生的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感可发。
  参考文献:
  [1]袁爱国《任务分析:提升写作教学品质的可能路径——兼析“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教学案例》《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12期。
  [2]黄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生活作文”教学启示》《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