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多媒体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张云彦
【机构】 四川省德昌县第一完全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多媒体作为提效工具,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着极其广泛的运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渠道,又能搭建平台,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高品德育人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多媒体;运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以及“班班通”工程的全面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走进课堂,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发生了整合,改变了传统小学思想品德空洞说教的授课模式,起到了去乏味枯燥的教学变革。我们知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发挥多媒体融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教学介质于一体的综合作用,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拓展学生学习渠道,又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可以说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良好手段。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没有兴趣是强按牛头不喝水的。特别是空洞的思想品德学习,没有兴趣支撑,小学生更是难以参与进来。因此,有效的教学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成了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首要追求。我们知道,在现实“重考”体制下,仅为思想教育的品德课程,很多学校都不会拿学生最容易参与的、精力旺盛的黄金时间来进行的。因此,我们做好开课导入阶段的激趣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而运用信息技术把优秀的音乐、舞蹈、诗歌、影视作品等内容搬上课堂,既新颖、生动、直观,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聚焦学生注意,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甚至陶冶学生情操。例如,在教学《追寻高雅生活》一课时,我们就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再配以《高山流水》的音乐来导入新课。这不仅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而且熏陶他们性情,净化他们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和激动的情趣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用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学会了以及正确解答问题应用知识的快乐,就是创造了一个'乐学'的氛围。”而信息技术就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实现这样一个功能。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诱思情境
古人说得好,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现行小学生,大多没有主动质疑思考的习惯,需要我们“教有疑”来诱思。我们知道,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也就无法调动思维参与,没有思维参与的学习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传统教学中,很多学生一上品德课就昏昏欲睡,其原因就是学生思维没活动,没有兴奋感。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激活学生思维,促其主动参与。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或是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起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在创设情境中,信息技术便是实现这目标的上乘工具,它能把最近国内、国外发生的一些大事或社会舆论的焦点瞬间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如果处理得当,在学生观看视频过程中进行“圈点引导”与“设问激疑”,就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扩大学生眼界,拉近与社会的距离,增加社会责任感。
三、运用多媒体激发主体探究
自主探究是新课标提倡的与接受性学习并行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探索能力——-“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的能力。”我们知道,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强制性的外在加压,而是在道德实践中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的自觉内化结果。而运用多媒体通过营造道德践行环境,“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设计出情境内容,引导学生边欣赏,边观察,边思考,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如运用动画演示“高雅与庸俗情趣”。在动态演示过程中加上音响效果,既烘托了画面,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把知识形象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增强了感性认识,便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搭建践行平台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反复锻炼。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也一样,也需要平台进行引导践行。我们知道,道德实践能力的强烈与道德认知有直接关系,如果学生道德认知差,没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就是“一纸空文”。所以,当学生掌握一定道德知识之后,我们就需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精心设计练习题目,营造践行平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就能达到目的,采用新颖别致的方式,如运用“抢苹果”配以掌声作练习,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上的竞技状态。使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成功的希望,体验到学会了和会用了的愉悦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用自己的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正确解答问题、应用知识的快乐。
总之,多媒体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着极其广泛的运用,是实现思想育人,品德育人的有效手段。当然,这些效果的实现,需要我们教师有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开发与制作能力,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和灵活使用多媒体,才能为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践行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克弊扬长,使其不节外生枝,能发挥最佳效果服务于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亮,多媒体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04年。
[2]李永胜,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
[3]陈广,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几点思考[J].读写算,2012年。
【关键词】 小学思想品德;多媒体;运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以及“班班通”工程的全面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走进课堂,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发生了整合,改变了传统小学思想品德空洞说教的授课模式,起到了去乏味枯燥的教学变革。我们知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发挥多媒体融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教学介质于一体的综合作用,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拓展学生学习渠道,又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可以说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良好手段。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没有兴趣是强按牛头不喝水的。特别是空洞的思想品德学习,没有兴趣支撑,小学生更是难以参与进来。因此,有效的教学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成了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首要追求。我们知道,在现实“重考”体制下,仅为思想教育的品德课程,很多学校都不会拿学生最容易参与的、精力旺盛的黄金时间来进行的。因此,我们做好开课导入阶段的激趣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而运用信息技术把优秀的音乐、舞蹈、诗歌、影视作品等内容搬上课堂,既新颖、生动、直观,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聚焦学生注意,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甚至陶冶学生情操。例如,在教学《追寻高雅生活》一课时,我们就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再配以《高山流水》的音乐来导入新课。这不仅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而且熏陶他们性情,净化他们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和激动的情趣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用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学会了以及正确解答问题应用知识的快乐,就是创造了一个'乐学'的氛围。”而信息技术就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实现这样一个功能。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诱思情境
古人说得好,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现行小学生,大多没有主动质疑思考的习惯,需要我们“教有疑”来诱思。我们知道,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也就无法调动思维参与,没有思维参与的学习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传统教学中,很多学生一上品德课就昏昏欲睡,其原因就是学生思维没活动,没有兴奋感。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激活学生思维,促其主动参与。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或是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起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在创设情境中,信息技术便是实现这目标的上乘工具,它能把最近国内、国外发生的一些大事或社会舆论的焦点瞬间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如果处理得当,在学生观看视频过程中进行“圈点引导”与“设问激疑”,就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扩大学生眼界,拉近与社会的距离,增加社会责任感。
三、运用多媒体激发主体探究
自主探究是新课标提倡的与接受性学习并行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探索能力——-“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的能力。”我们知道,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强制性的外在加压,而是在道德实践中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的自觉内化结果。而运用多媒体通过营造道德践行环境,“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设计出情境内容,引导学生边欣赏,边观察,边思考,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如运用动画演示“高雅与庸俗情趣”。在动态演示过程中加上音响效果,既烘托了画面,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把知识形象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增强了感性认识,便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搭建践行平台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反复锻炼。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也一样,也需要平台进行引导践行。我们知道,道德实践能力的强烈与道德认知有直接关系,如果学生道德认知差,没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就是“一纸空文”。所以,当学生掌握一定道德知识之后,我们就需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精心设计练习题目,营造践行平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就能达到目的,采用新颖别致的方式,如运用“抢苹果”配以掌声作练习,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上的竞技状态。使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成功的希望,体验到学会了和会用了的愉悦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用自己的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正确解答问题、应用知识的快乐。
总之,多媒体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着极其广泛的运用,是实现思想育人,品德育人的有效手段。当然,这些效果的实现,需要我们教师有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开发与制作能力,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和灵活使用多媒体,才能为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践行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克弊扬长,使其不节外生枝,能发挥最佳效果服务于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亮,多媒体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04年。
[2]李永胜,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
[3]陈广,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几点思考[J].读写算,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