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摸索古文教学方法,开启经典文化学习始篇

【作者】 邓清心

【机构】 贵州省贵阳市新世界国际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第一次接触到景山版语文教材后,我发现,这个版本的教科书注意遵循了语文教学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又结合了“五四”学制特点,构建了以集中识字为起点,以阅读名家名篇为主题,以作文为中心,以写“放胆文”为主要方式的立体网状系统,侧重于学生语感的养成,在难度和强度设计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景山版教材就在末尾设计了独立的“古诗”单元,并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第一次出现了“古文”单元。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知道,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学习古文,我们不但能欣赏到古人作品中的情感韵律和词章精华,而且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思想意蕴。然而,由于古文离我们现在的时代环境较远,表达方式和今天也大不一样,很多大人在阅读古文时都要难度,何况孩子。所以,古文教学是一个难点,而且在进入初中以后,古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板块。特别是对于刚刚接触古文的孩子来说,如果把握不好教学的难度,教得过于生硬和困难,会使学生在初识古文时就产生“畏难”心理,给自己以后的古文学习道路留下不良的自我潜意识;如果教得过于简单和马虎,又会使学生无法感受古文的魅力,磨灭孩子阅读和学习的兴趣。所以,如何在孩子第一次接触古文时,把握好教学的难度,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心理和读文方法做好铺垫,决不是有些老师认为的读读原文和译文,了解一下大意即可那么简单。
  以目标来说,小学古文教学只要求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创设一定的古文学习氛围,为中学的古文教学作一个简单地铺垫。因此,如果把握不好教学的尺度,过度拔高或是过度浅显,都达不到学生古文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进行小学古文教学呢?在这里,我就以三年级语文上册“古文”单元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初浅体会。
  本册教材“古文”单元一共选编了三篇文章,分别是《世说新语》中的“道边李苦”、《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和《孟子》中的“揠苗助长”。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选编的这三篇文章具有共同特点:1、熟识。“守株待兔”和“揠苗助长”的故事很多孩子早就读过现代文的版本,它们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寓言经典故事。而“道边李苦”的故事内容也和孩子有关,故事中的主角王戎也只是一个当时只有七岁的小孩子,与学生能产生年龄和心理上的共鸣。2、经典。无论是《世说新语》,还是《韩非子》《孟子》,都是古文史上比较经典的著作。《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它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韩非子》和《孟子》则分别是法家和儒家的经典之作,通过一些小故事表达和传扬了自己学派的思想和观念,是品味“文以载道”的经典范例。3、形式。三篇古文都体现了短小精悍的特点,寥寥数句不但讲了故事,还蕴含着值得深思的道理,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大小合适,篇幅长短也合适。
  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我将本单元学文顺序做了一个调整,做了阶梯状学习的尝试,先选择了学生熟知、道理相对浅显的《守株待兔》进行教学,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好古文学习的第一步,既让孩子学文,又让孩子激趣,还不能让孩子畏难。接着又学习了《揠苗助长》一文,同样是学生熟知的故事,但把侧重点放在了“注释”的运用,旨在激趣的同时培养学习的方法。最后学习《道边李苦》,既是放手让学生通过前面学到的方法在教师引导下自己独立学习,同时又做好下一步学文的过渡。在教学中:
  第一,激发学生的个性理解。
  教学中,虽然要用好“注释”,但特别要注意摒弃只侧重解释的方法,不能把古文教学变成了语言翻译课,而是要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理解句子和课文。比如在教学《守株待兔》时,因为学生有对故事内容大致了解和把握的基础,所以我让学生不翻书,而是鼓励学生试着结合自己读过的这个故事,对照古文逐句回忆和理解,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汇报初步的学习所得,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关键词句提示和启发学生进行朗读、想像或是表演,让他们随着教学环节的一步步铺陈开来,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挑战自己,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最后一步才翻开书,借助书上的提示修正自己的理解,最终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做,使学生始终处于“跳跳就能摘到桃子”的状态,有读有悟、有动有静、有听有想有说,多样的活动方式可以使学生随着学习的推进更深入地正确理解课文,把握文意,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里,他们发现,古文学习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利用好注释、结合上下文,加上自己的多读多悟,自己是能学会古文的。
  第二,教会学生在“对译”中摸索方法。
  由于古文年代久远,所以学生初读古文的时候会碰到很多困难。尤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一篇完整的古文,学习的成败会潜在地影响到今后对古文学习的态度和兴趣。虽然我不提倡把古文学习变成古文翻译课,但是“注释”部分的合理运用,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的良好保障,是不能忽视而且必须重视的内容。因此在学完《守株待兔》以后,我就把《揠苗助长》一文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强化“注释”的运用上,侧重于方法的渗透。上课伊始,我并不急于对学生进行讲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先读文,把读得懂的地方先进行汇报,再大胆地质疑,把在初读后,仍然读不懂的地方都提出来暂且勾画上并放在一边,并鼓励学生运用“注释”继续学习。等到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文章读懂了、道理感悟了以后,再引导学生回过头来看开始遇到的读不懂的地方,学生们很快发现,这些曾经遇到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了,学生们顿时感受到了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个时候,我不失时机地出示强调了“运用好注释学习古文”的方法,让学生加深了对古文学习方法的体会。
  第三,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在古文教学中,读仍然是重点,而且每一次读,教师都应该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初读时要扫清文字和读音的障碍,要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精读时要抓重点词句,边体会边朗读;感情朗读时要把对文意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要有自己的感悟……只要读得到位、读得多样,对理解文意就会起到良好的作用。比如在教学《道边李苦》一文时,看似平平的文章,我抓住了让学生对孩子们一哄而上争抢李子时的片段想象,并指导学生读出孩子们争抢的热闹和王戎当时的冷静,抓好读王戎的话“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并让学生想象当时他说话的神态和动作,这样一读,其他孩子和王戎的对比马上跃然纸上,学生在体会他的聪明时也就水到渠成了。而且这样一读,纸上的文字变成了学生的体验,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第四,渗透字词学习在学习环节中。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古文,一般短小精悍,一个字就可以用今天的一句话来解释,所以理解字词,在帮助学生理解古文、培养语感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字词的学习,学生还可以积累词汇,为阅读、写作练就基本功。同时还要注意,对字词的理解不应该脱离文本,而应该联系上下文,放进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和体会,才会更准确。字词教学的重视,其实也是在渗透古文学习的方法。
  第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始终铭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不能因为古文难教,不知道从何下手,就简单地让学生读一读、解释解释、揭示思想主题即可,而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讨论、参与交流,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始终处于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理解课文,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自己从体验中习得,同时培养自觉学习的能力。
  总之,古文教学虽然较难,但也是有章可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