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高中历史概念教学
【作者】 黄兴悦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历史概念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从历史概念教学的含义入手,分析历史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历史概念教学的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高中历史;概念教学;重要性;方法
概念指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历史概念指的“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的认识。” ,历史概念是历史知识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学习和熟悉史实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历史概念的种类很多,按其反映的历史事物的范围可以分为专指性历史概念(史实性历史概念)和泛指性历史概念(理论性历史概念),也可以按其所反映的历史事物的内容分为历史人物概念、历史事件概念、历史名物概念和历史现象概念。
历史概念的形成,是能否学好历史的基础,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正确认识、理解历史的关键。“掌握和运用历史概念是历史学科基本技能的'基本'” ,历史概念教学在教学中占有重要作用:
首先,历史概念是认识历史知识的中心环节。只有掌握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本质,形成了概念,才能获得深刻的理解,深入了解本质,才能更好的理解历史,才能感知历史。其次,形成历史概念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关键所在。历史是由一个个的元素构成的,这些元素又构成了系统的历史知识,第三,历史概念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历史问题和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理解问题能力的过程。从现象到本质,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形成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发现历史规律的过程。最后,历史概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方面历史概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历史是中学教育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国家公民所需的一门学科。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而概念教学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所具有的科学价值,则是独一无二的,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具有突出的作用“ ,另一方面,概念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历史教育的生命,《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如下要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集成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当然,历史概念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一、只勾画不讲解。教材中有的历史概念,只勾画给学生,不对其进行深层次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二、重史实轻理论。重点讲解史实概念,如“辛亥革命”的概念,广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进行的一系列斗争。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武昌起义。对史实概念的重点讲解,而忽视了理论概念,例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等概念。三、不会讲解历史概念,让学生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结果是学生不理解,很快就忘记概念了。
结合历史概念教学的重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形成自己的历史概念呢?
一、学会分析和综合
分析指的是将历史的各要素进行有条理、分层次的说明;综合指的是将历史各要素解剖之后进行归纳,系统的总结。“分析和综合是相反相成,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两者贯穿与思维的整个过程。在实践中人们对笼统抽象的东西需要进行分析,而对零散具体的东西需要加以综合。” 例如讲“均田制”时,要从北魏孝文改革讲起,分析改革的时间、背景、经过、结果,以及露田、桑田等,以及唐初均田制的废除。分析之后归纳,归纳之后形成自己的概念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历史。
二、学会比较
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具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之间的异同。大多是同一概念在不同时间的比较,学生在做这一类型的题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不能更好地比较。例如西方和晚晴时期的“专利制度”的比较。
材料一:1624年英国颁布《专利法》规定,发明人享有14年的专利和特权,“在此期间,任何人不得使用这项发明”。这部专利法被看做近代专利制度的最早起源。此后,美、法、德等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专利法。研究统计,《专利法》出台后的200年,英国进入了发明创造的高峰期。1680-1689年,登记53项发明专利;1690-1699年,登记102项发明专利;1700年,登记379项发明专利。由于专利制度保障,很多富人投资各种发明撞遭,为新发明的市场化提供制度保证。例如,瓦特给劲了蒸汽机的运行效率,获得专利,得到巴洛克、博尔顿等企业家的风险投资,村级了蒸汽机技术的市场化进程。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70年登记专利,该专利在英国得到广泛推广。
——摘编自何成刚《扩宽史学视野,提升史学水平》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专利制度作为一剂救国“良药”被洋务派引入中国。但洋务运动以“官督商办企业专利权”把中国专利制度引上了畸形发展之路,直至清王朝覆灭,清政府始终没有正式的专利法规出台。以下为洋务运动时期部分有代表性额专利案例:
批准年份 企业名称 专利内容
1882年 上海织布局 十年专利
1893年 重庆聚昌火柴厂 在重庆、川东地区专利经营二十五年
1900年 浙江利用公司 在浙江境内专办机器磨面、织布为期十年
1905年 华洋统销公司 取得二十五年专卖权
1908年 汉口既济水电公司 准其在汉口地方专办、以维商业
——摘编自刘秀平:《迟滞与成长——近代中国专利制度的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晴中国推行专利制度的历史背景,比较晚晴中国工专利制度与西方专利制度的主要不同。
做比较类的题型,要从时间、发展、内容、该快、性质、结果、影响等进行比较。也可以从正反面进行比较,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专利就是发明人对某一发明享有专利和特权。然后根据材料从时间、发展进程、记过、影响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更好的认识专利制度。
三、运用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或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有条件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等。例如在讲“新航路开辟”这一概念时,除了基本史实之外,还需要学生联系中国明清史,明末清初玉米、甘薯、辣椒等的传入,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才能更好的理解“新航路开辟”。历史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只有掌握了横向纵向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的理解历史,认识历史。
综上所述,历史概念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起了重要作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学生形成历史概念,这是所有历史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运用分析、归纳、比较、联系能够更好的师学生形成历史概念。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不足指出,还望指正。
参考文献:
[1]韩国珍:《浅析历史概念教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第1期。
[2]严明宽:《概念教学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价值刍议》,《历史教学问题》,2016年第5期。
[3]蔺子武:《历史概念教学刍议》,《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4]陈国飞:《对中学历史概念教学的探讨》,《青海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年第1期。
【关键词】 高中历史;概念教学;重要性;方法
概念指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历史概念指的“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的认识。” ,历史概念是历史知识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学习和熟悉史实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历史概念的种类很多,按其反映的历史事物的范围可以分为专指性历史概念(史实性历史概念)和泛指性历史概念(理论性历史概念),也可以按其所反映的历史事物的内容分为历史人物概念、历史事件概念、历史名物概念和历史现象概念。
历史概念的形成,是能否学好历史的基础,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正确认识、理解历史的关键。“掌握和运用历史概念是历史学科基本技能的'基本'” ,历史概念教学在教学中占有重要作用:
首先,历史概念是认识历史知识的中心环节。只有掌握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本质,形成了概念,才能获得深刻的理解,深入了解本质,才能更好的理解历史,才能感知历史。其次,形成历史概念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关键所在。历史是由一个个的元素构成的,这些元素又构成了系统的历史知识,第三,历史概念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历史问题和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理解问题能力的过程。从现象到本质,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形成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发现历史规律的过程。最后,历史概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方面历史概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历史是中学教育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国家公民所需的一门学科。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而概念教学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所具有的科学价值,则是独一无二的,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具有突出的作用“ ,另一方面,概念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历史教育的生命,《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如下要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集成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概念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当然,历史概念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一、只勾画不讲解。教材中有的历史概念,只勾画给学生,不对其进行深层次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二、重史实轻理论。重点讲解史实概念,如“辛亥革命”的概念,广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进行的一系列斗争。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武昌起义。对史实概念的重点讲解,而忽视了理论概念,例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等概念。三、不会讲解历史概念,让学生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结果是学生不理解,很快就忘记概念了。
结合历史概念教学的重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形成自己的历史概念呢?
一、学会分析和综合
分析指的是将历史的各要素进行有条理、分层次的说明;综合指的是将历史各要素解剖之后进行归纳,系统的总结。“分析和综合是相反相成,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两者贯穿与思维的整个过程。在实践中人们对笼统抽象的东西需要进行分析,而对零散具体的东西需要加以综合。” 例如讲“均田制”时,要从北魏孝文改革讲起,分析改革的时间、背景、经过、结果,以及露田、桑田等,以及唐初均田制的废除。分析之后归纳,归纳之后形成自己的概念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历史。
二、学会比较
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具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之间的异同。大多是同一概念在不同时间的比较,学生在做这一类型的题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不能更好地比较。例如西方和晚晴时期的“专利制度”的比较。
材料一:1624年英国颁布《专利法》规定,发明人享有14年的专利和特权,“在此期间,任何人不得使用这项发明”。这部专利法被看做近代专利制度的最早起源。此后,美、法、德等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专利法。研究统计,《专利法》出台后的200年,英国进入了发明创造的高峰期。1680-1689年,登记53项发明专利;1690-1699年,登记102项发明专利;1700年,登记379项发明专利。由于专利制度保障,很多富人投资各种发明撞遭,为新发明的市场化提供制度保证。例如,瓦特给劲了蒸汽机的运行效率,获得专利,得到巴洛克、博尔顿等企业家的风险投资,村级了蒸汽机技术的市场化进程。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70年登记专利,该专利在英国得到广泛推广。
——摘编自何成刚《扩宽史学视野,提升史学水平》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专利制度作为一剂救国“良药”被洋务派引入中国。但洋务运动以“官督商办企业专利权”把中国专利制度引上了畸形发展之路,直至清王朝覆灭,清政府始终没有正式的专利法规出台。以下为洋务运动时期部分有代表性额专利案例:
批准年份 企业名称 专利内容
1882年 上海织布局 十年专利
1893年 重庆聚昌火柴厂 在重庆、川东地区专利经营二十五年
1900年 浙江利用公司 在浙江境内专办机器磨面、织布为期十年
1905年 华洋统销公司 取得二十五年专卖权
1908年 汉口既济水电公司 准其在汉口地方专办、以维商业
——摘编自刘秀平:《迟滞与成长——近代中国专利制度的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晴中国推行专利制度的历史背景,比较晚晴中国工专利制度与西方专利制度的主要不同。
做比较类的题型,要从时间、发展、内容、该快、性质、结果、影响等进行比较。也可以从正反面进行比较,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专利就是发明人对某一发明享有专利和特权。然后根据材料从时间、发展进程、记过、影响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更好的认识专利制度。
三、运用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或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有条件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等。例如在讲“新航路开辟”这一概念时,除了基本史实之外,还需要学生联系中国明清史,明末清初玉米、甘薯、辣椒等的传入,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才能更好的理解“新航路开辟”。历史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只有掌握了横向纵向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的理解历史,认识历史。
综上所述,历史概念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起了重要作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学生形成历史概念,这是所有历史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运用分析、归纳、比较、联系能够更好的师学生形成历史概念。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不足指出,还望指正。
参考文献:
[1]韩国珍:《浅析历史概念教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第1期。
[2]严明宽:《概念教学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价值刍议》,《历史教学问题》,2016年第5期。
[3]蔺子武:《历史概念教学刍议》,《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4]陈国飞:《对中学历史概念教学的探讨》,《青海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