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针对“熊孩子”现象看学前幼儿的社会化教育

【作者】 夏多次仁

【机构】 西藏昌都市第六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经常会有一些调皮的孩子,做出一些令人担心、难以理解的事请,我们将其称之为“熊孩子”。熊孩子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熊孩子在社会上的表现的行为不良,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因此,在幼儿学前教育中,需要重视对熊孩子的社会化教育,结合幼儿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提高熊孩子的社会化教育质量,提高幼儿学前教育质量。
  【关键词】 熊孩子;学前幼儿教育;社会化教育

  幼儿的社会化教育是指在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社会环境与文化因素的结合,通过教师的教育,逐渐掌握社会性的规范活动,能够正确的处理社会关系,实现健康的社会心理发展,符合社会化文化发展方向。熊孩子是近年来的一种网络流行语,将本性善良,但是容易调皮,不按照人们的常理活动,做事不规范,爱破坏、惹事,但是又能给大家带来乐趣的孩子,统称为熊孩子的表现。但是,若是不加以纠正,很容易发展成为问题儿童,可见,对学前幼儿进行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熊孩子”的影响因素
  1.1以自我为中心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前运算阶段,幼儿的自我中心性比较突出。所谓自我中心性是指幼儿认为所有人都和自己有相同的感受,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也喜欢,自己喜欢做的事别人也喜欢做。他们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与自己是一样的,不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所以这一时期的“熊孩子”大多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按自己的喜好、意愿去行事,不会顾及他人感受。
  1.2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2岁幼儿开始出现自我控制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和自身条件不断成熟,在成人的教育指导下,通过与外界交互,自我控制能力会逐渐增强。这一点,我国大多数学者都已证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强,呈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总体来看,学前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在这种情况下,“熊孩子”更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表现出各种意外的“惊人之举”。
  2学前幼儿社会性培养的策略
  2.1从自身角度提高学前幼儿社会化水平
  首先,需要根据学前幼儿的认知水平,采取适当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教育,培养幼儿积极的态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合理利用移情法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移情法能让幼儿产生情感共鸣,学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性。
  2.2从家庭角度提高学前幼儿社会化水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应为幼儿建立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将幼儿在生活中体会到家长的关爱、理解、信任,避免对幼儿产生的错误大声地呵斥。父母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自身素质影响着他们的教育方式。父母要主动学习,掌握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规律,多读与教育相关的书籍,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结合幼儿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不溺爱也不严苛,耐心教育,适当引导。其次,父母应为孩子树立榜样,幼儿具有喜欢模仿的特点,幼儿成长与父母的态度与习惯具有直接的关系,父母做出积极的榜样,会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
  2.3从幼儿园角度提高学前幼儿社会化水平
  第一,精心设计社会教育的课程与活动并保证实施。目前,幼教界普遍认可的幼儿课程领域包括五个方面: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其中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第二,充分发挥幼儿教师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观,尊重每一个幼儿,爱每一个幼儿,不偏爱也不冷落某个幼儿。幼儿如果能感觉到自己是被人喜爱和重视的,他在学习和发展等方面就会有最好的表现。幼儿看待世界的态度是主观的,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容易受自己与别人之间关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与幼儿之间建立亲密的信任关系,关心爱护幼儿,让幼儿体会到爱。其次,教师要为幼儿创造适宜的社交环境。
  2.4从社会角度提高学前幼儿社会化水平
  社会环境复杂而多变,为了使幼儿不受负面文化的冲击,顺利融入主流社会文化,我们有义务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环境。要强化主流价值观念并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在家庭、幼儿园还是其他的社会场所,始终把仁爱、友好、美德等主流价值观念摆在首要位置。不仅仅是言行,从幼儿书籍、衣物,到幼儿园的课程、环境,再到社区的广告图画、宣传标语等,都要健康、积极向上、体现社会主流文化。还要净化电视网络空间,还幼儿一片净土。电视网络的出现是为了方便大众,有益人民,幼儿可以借此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认识社会角色,学习相应的社会规范。但与此同时,出现的暴力内容却在毒噬幼儿的心灵,误导他们的价值取向。大多数幼儿喜欢模仿他们在电视或其他媒介里看到的行为,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如果观察到的行为是暴力的、挑衅的,幼儿的行为就可能是攻击性的;如果观察到的行为是亲善的、利他的,幼儿的行为就可能是友善的,关心人的。电视对幼儿的影响,关键不在于是否给幼儿看电视,而在于给幼儿选择什么样的节目以及对人物的言行如何加以评价。因此,相关机构有必要对电视网络进行整改,避免不健康的内容流入幼儿的世界。
  结语:提高熊孩子学前幼儿社会化教育,需要幼儿教师充分的掌握熊孩子的心理特征,培养学前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此外,还应建立家长与教师的有效沟通,加大对学前幼儿的社会化教育力度,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基于精神分析理论对我国幼儿性教育问题的思考[J].廖珩,夏茂林.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8)
  [2]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指导探析——以矛盾分析法为视角[J].郑卫,胥兴春.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09)
  [3]小班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体态语研究[J].李阳,曾彬.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