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者】 斯郎江措
【机构】 西藏昌都市丁青县沙贡乡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因此,在我们藏区乡镇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而且要使孩子们会学、乐学,并培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是提高我们藏区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
【关键词】 藏区学生;小学教育;学习兴趣
一、关心爱护学生,和学生成为良师益友。
有句经典是这样说的:“爱”,既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手段,更是教育的目的。因此,关爱学生是产生一切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关心爱护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以师生相互认知和了解为基础,了解和认识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前提。我们从许多案例中可以看出:对学生了如指掌,是教师施教成功、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本条件之一。学生对老师的认识和了解,则往往是学生对老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学阶段的学生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带有较强的“亲师性”。如果孩子们亲近哪个老师,他们就会比较喜欢该老师所任教的课目,也会花力气、花功夫去学,成绩自然就比较好。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个老师,那么他们就会不喜欢学该老师所任教的课,甚至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成绩自然一落千丈。因此,我们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不能靠一时的“做秀”来打动学生。首先我们应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真心交流,用真诚打动学生。把自己塑造成学生心目中一个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在进行教育时少用甚至不用命令或限制性的口吻,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管教和被管教的关系,而是朋友关系,是互相提醒、互相帮助的关系。教师应该平易近人,多和学生交流谈心,让自己有亲和力,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信任的朋友。其次,教育的形式应多样化。在教学中单调的说教枯燥乏味,容易让人产生厌烦抵触情绪。所以,我们应该赋予小学教育于趣味性,娱乐性、身临其境性,比如:演讲、游戏活动、知识竞赛等载体,对孩子们进行直观生动的教育。根据我们藏区乡镇小学 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讲故事、游戏、趣味活动等形式进行教育。这样孩子们乐意接受,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意识也就自然加强了。
此外,对于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在批评的时候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要在不伤孩子自尊心,不侮辱孩子人格的同时,让他(她)从内心感到老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是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孩子们才会真正的从心里接纳我们,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也正是良师益友的魅力所在。良师益友这个称号,不能带有丝毫勉强的色彩,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份友情。
二、让孩子们体验成功的乐趣。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验教育活动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是十分重要的目标。”可见,新课标中注重教育教学的情感性。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淡化挫折、失败带来的心理压力。”古今中外,人们从事任何的活动,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当活动取得成功,愿望达到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产生一种追求,想继续取得成功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的动机和兴趣。学习更是如此。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上便很少取得成功。如果我们帮助孩子们取得一点成绩,并给以鼓励和支持,使孩子们转苦为乐,这就会造成他们学习转变的开始。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评价的好与坏将会影响到孩子们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得好,会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拓宽思路,有利于更好的掌握下一知识;评价不得体,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孩子会失去信心,对于积极性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避免直接的否定评价,应采取得体、鼓励性的评价。例如:当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你真棒!”“very good!”;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你思维很敏捷,再想一想?能否说得更完美些?!”“很好!你有动脑筋,下次再接再厉”等。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即让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他们有了更进一步的动机和兴趣。
三、增强趣味性,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更是成功教学的有效途径。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很单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的地位消极被动,教学氛围沉闷,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藏区乡镇小学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小学生感到有趣和新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模型、投影、幻灯、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来丰富课堂教学。
利用现代化手段教学,为我们藏区乡镇小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认识材料,使小学生看到了事物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真情、实感、有趣,取代了凭空想象,难题无须多讲,“百闻不如一见”。学生通过看、听、评、悟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适应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从而使教学活动教得生动、学得活泼积极、练得主动扎实,进一步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总之,兴趣是我们藏区小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是提高他们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丹,《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培养》教师社区,2016-05-31.
[2] 朱相兵,《安全教育——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走进学生心中》微博:一楼阳光(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4d2f490100z8a5.html),2011-12-14.
【关键词】 藏区学生;小学教育;学习兴趣
一、关心爱护学生,和学生成为良师益友。
有句经典是这样说的:“爱”,既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手段,更是教育的目的。因此,关爱学生是产生一切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关心爱护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以师生相互认知和了解为基础,了解和认识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前提。我们从许多案例中可以看出:对学生了如指掌,是教师施教成功、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本条件之一。学生对老师的认识和了解,则往往是学生对老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学阶段的学生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带有较强的“亲师性”。如果孩子们亲近哪个老师,他们就会比较喜欢该老师所任教的课目,也会花力气、花功夫去学,成绩自然就比较好。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个老师,那么他们就会不喜欢学该老师所任教的课,甚至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成绩自然一落千丈。因此,我们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不能靠一时的“做秀”来打动学生。首先我们应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真心交流,用真诚打动学生。把自己塑造成学生心目中一个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在进行教育时少用甚至不用命令或限制性的口吻,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管教和被管教的关系,而是朋友关系,是互相提醒、互相帮助的关系。教师应该平易近人,多和学生交流谈心,让自己有亲和力,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信任的朋友。其次,教育的形式应多样化。在教学中单调的说教枯燥乏味,容易让人产生厌烦抵触情绪。所以,我们应该赋予小学教育于趣味性,娱乐性、身临其境性,比如:演讲、游戏活动、知识竞赛等载体,对孩子们进行直观生动的教育。根据我们藏区乡镇小学 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讲故事、游戏、趣味活动等形式进行教育。这样孩子们乐意接受,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意识也就自然加强了。
此外,对于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在批评的时候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要在不伤孩子自尊心,不侮辱孩子人格的同时,让他(她)从内心感到老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是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孩子们才会真正的从心里接纳我们,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也正是良师益友的魅力所在。良师益友这个称号,不能带有丝毫勉强的色彩,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份友情。
二、让孩子们体验成功的乐趣。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验教育活动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是十分重要的目标。”可见,新课标中注重教育教学的情感性。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淡化挫折、失败带来的心理压力。”古今中外,人们从事任何的活动,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当活动取得成功,愿望达到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产生一种追求,想继续取得成功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的动机和兴趣。学习更是如此。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上便很少取得成功。如果我们帮助孩子们取得一点成绩,并给以鼓励和支持,使孩子们转苦为乐,这就会造成他们学习转变的开始。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评价的好与坏将会影响到孩子们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得好,会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拓宽思路,有利于更好的掌握下一知识;评价不得体,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孩子会失去信心,对于积极性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避免直接的否定评价,应采取得体、鼓励性的评价。例如:当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你真棒!”“very good!”;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你思维很敏捷,再想一想?能否说得更完美些?!”“很好!你有动脑筋,下次再接再厉”等。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即让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他们有了更进一步的动机和兴趣。
三、增强趣味性,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更是成功教学的有效途径。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很单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的地位消极被动,教学氛围沉闷,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藏区乡镇小学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小学生感到有趣和新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模型、投影、幻灯、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来丰富课堂教学。
利用现代化手段教学,为我们藏区乡镇小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认识材料,使小学生看到了事物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真情、实感、有趣,取代了凭空想象,难题无须多讲,“百闻不如一见”。学生通过看、听、评、悟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适应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从而使教学活动教得生动、学得活泼积极、练得主动扎实,进一步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总之,兴趣是我们藏区小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是提高他们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丹,《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培养》教师社区,2016-05-31.
[2] 朱相兵,《安全教育——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走进学生心中》微博:一楼阳光(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4d2f490100z8a5.html),20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