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述如何培养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作者】 孙少乾
【机构】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藏族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亡国。”一句恰到好处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文言文亦是如此。文言文是祖国灿烂悠久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这些文言文,将丰富高中生的思想内涵,提高高中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趣味。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文言文似乎并未实现其迷人的魅力:厌学、漠视、无兴趣,甚至望而生畏成为一种普遍的文言学习现象。因此,探索培养高中生学习文言文兴趣是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深入研究。
【关键词】 高中生;文言文教学;培养兴趣
一句恰到好处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文言文亦是如此。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它是我国灿烂悠久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文化根基。“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尤其是中学课本中所选用的文言文,不仅是文言文中的精华,更是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特点。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将大大丰富高中生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趣味。因此,激发起高中生学习古文的热情,顺利地将古代文明传承,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培养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融入现代意识;坚持循序渐进,避免拔苗助长。
一、培养高中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阅读文言文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学生把文言文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将可养成文言文阅读的习惯,将可获得更多的知识, 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文言文水平,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那些在文言文学习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效果总不够理想的学生。面对这种现状,我们教师要注意做到这三点:第一、诱发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们一定要注意利用教材的情感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深入开掘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他们觉得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处。其次,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课堂上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讲故事,开展简单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理解课文内容。在活动中我们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同学们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再者,我们教师自身应通过自我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同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美感作用,恰当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把孩子们带入知识的海洋、情感的圣境,久而久之,他们的兴趣也就培养出来了。只要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兴趣,就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集中注意,在一开始的厌学、漠视、无兴趣转化为乐学、重视、有趣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踏上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二、文言文教学融入现代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
我国著名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意义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的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使不少学生认为文言文难懂、难学。无疑,文言文的确比我们常用的现代汉语难懂,但它的许多有生命力的东西,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仍被我们所熟知,所运用。因此,我们教师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融入现代意识,在讲解中适时予以点拨,学生必然感兴趣,难以忘记。例如:我们现在常用到的成语,学生可能不知它是怎样来的,它本来的意思是怎样。其实,成语大多源于古汉语中,它包含着丰富的古汉语知识或历史知识,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自《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其古今意义不同,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作对比分析,这样学生的兴趣何愁不来?分析古今异义现象,可举《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婚姻”,现在“婚姻”的意思为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如放在原词中就令人费解甚至闹笑话了,其实这里用的是古义——“儿女亲家”。这样学生平时常用的词语经教师略一点拨,学生就会感到新鲜,有兴趣,自然也会有学习的热情。在这种点拨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一定会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感到新鲜、有趣,也会对文言文产生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提高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实在在地体会了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同时,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和准则。
三、坚持循序渐进,避免“拔苗助长”
人类认识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我们必须先让学生熟读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文言文,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积累感性认识,正如常言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此基础上,结合字词、课文,讲一些有关文言文的语音、文字、语法、古代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两者结合,理论可以简驭繁,实例可以使理论具体化。如《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 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低地积水。 、池意义相近,两字构成偏义复词,指池塘。庠、序,都指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两字同意,构成一词。《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作,起、为。息,休息。作、息意义相反。由“勤”字可见,此处“作息”构成偏义复词,偏指“作”,指做事。由上述三例可见,两个词义相近、相同、相反的同音字可构成复音节词。这样,在总结用例的基础上简要讲解理论,有利于学生对词义、课文的理解。但若无感性认识作基础,过多的讲解理论,急于求成,学生只能囫囵吞枣,丧失对文言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其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事与愿违。
总之,探索培养高中生学习文言文兴趣是一个重要课题,有待广大同仁深入研究。培养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进而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综合能力,使他们掌握的不仅是知识同时在精神上也能获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高艳丽,怎样培养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J],《校本教研》2012年(8)卷(期).
[2]叶紫《文言文兴趣初探》,微博: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d649490102vg55,2015-01-24.
【关键词】 高中生;文言文教学;培养兴趣
一句恰到好处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文言文亦是如此。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它是我国灿烂悠久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文化根基。“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尤其是中学课本中所选用的文言文,不仅是文言文中的精华,更是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特点。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将大大丰富高中生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趣味。因此,激发起高中生学习古文的热情,顺利地将古代文明传承,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培养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融入现代意识;坚持循序渐进,避免拔苗助长。
一、培养高中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阅读文言文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学生把文言文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将可养成文言文阅读的习惯,将可获得更多的知识, 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文言文水平,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那些在文言文学习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效果总不够理想的学生。面对这种现状,我们教师要注意做到这三点:第一、诱发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们一定要注意利用教材的情感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深入开掘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他们觉得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处。其次,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课堂上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讲故事,开展简单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理解课文内容。在活动中我们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同学们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再者,我们教师自身应通过自我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同时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美感作用,恰当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把孩子们带入知识的海洋、情感的圣境,久而久之,他们的兴趣也就培养出来了。只要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兴趣,就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集中注意,在一开始的厌学、漠视、无兴趣转化为乐学、重视、有趣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踏上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二、文言文教学融入现代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
我国著名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意义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的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使不少学生认为文言文难懂、难学。无疑,文言文的确比我们常用的现代汉语难懂,但它的许多有生命力的东西,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仍被我们所熟知,所运用。因此,我们教师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融入现代意识,在讲解中适时予以点拨,学生必然感兴趣,难以忘记。例如:我们现在常用到的成语,学生可能不知它是怎样来的,它本来的意思是怎样。其实,成语大多源于古汉语中,它包含着丰富的古汉语知识或历史知识,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自《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其古今意义不同,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作对比分析,这样学生的兴趣何愁不来?分析古今异义现象,可举《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婚姻”,现在“婚姻”的意思为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如放在原词中就令人费解甚至闹笑话了,其实这里用的是古义——“儿女亲家”。这样学生平时常用的词语经教师略一点拨,学生就会感到新鲜,有兴趣,自然也会有学习的热情。在这种点拨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一定会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感到新鲜、有趣,也会对文言文产生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提高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实在在地体会了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同时,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和准则。
三、坚持循序渐进,避免“拔苗助长”
人类认识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我们必须先让学生熟读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文言文,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积累感性认识,正如常言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此基础上,结合字词、课文,讲一些有关文言文的语音、文字、语法、古代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两者结合,理论可以简驭繁,实例可以使理论具体化。如《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 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低地积水。 、池意义相近,两字构成偏义复词,指池塘。庠、序,都指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两字同意,构成一词。《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作,起、为。息,休息。作、息意义相反。由“勤”字可见,此处“作息”构成偏义复词,偏指“作”,指做事。由上述三例可见,两个词义相近、相同、相反的同音字可构成复音节词。这样,在总结用例的基础上简要讲解理论,有利于学生对词义、课文的理解。但若无感性认识作基础,过多的讲解理论,急于求成,学生只能囫囵吞枣,丧失对文言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其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事与愿违。
总之,探索培养高中生学习文言文兴趣是一个重要课题,有待广大同仁深入研究。培养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进而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综合能力,使他们掌握的不仅是知识同时在精神上也能获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高艳丽,怎样培养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J],《校本教研》2012年(8)卷(期).
[2]叶紫《文言文兴趣初探》,微博: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d649490102vg55,201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