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略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 田俊兰

【机构】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穆家营子学区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谈如何学习,才能寻求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托尔斯泰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更是如此。
  【关键词】 课堂教学;青少年特征;培养兴趣

  1.设计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是关键。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好动、好说、好游戏,游戏可以说是他们的挚爱。让他们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应该成为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形式。例如:在课堂上,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下列几种形式的游戏。
  1.1、创设个体活动游戏。上课开始进行“手指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复习,势必比一味地教学生回答效果要好。  
  1.2、集体合作游戏。在上“统计”活动课时,学生小组合作统计戴红领巾的同学和没戴红领巾的同学等相关问题时,自己分工,商量最快的统计办法,这样小组间比赛形式,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热情,培养他们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1.3、师生互动游戏。为了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组织师生互动游戏。师与生像电视上作节目一样,同时将结果写在纸条上,并同时亮出。既活泼,趣味性强,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真是一举两得好办法。通过诸如以上的一些游戏,学生就会感到学有劲头,学有乐趣,学有所获,由此生发的热爱学习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爆发出来。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广开思路。
  创设精彩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变苦学、厌学、死学、难学、不会学为乐学、好学、活学、易学、会学,逐步培养其主动探求知识。精彩的问题情境对青少年来说很有吸引力。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获得新知识,发展思维,同时获得新知识美的享受。
  2.1、提供思考素材。学生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有了显性的物化媒介可以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思路。比如:课堂上教师出时以一幅图让学生自由体自己的问题,简单得一带而过,新知识板书重点讲解,这样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并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一人提问题,一人解问题。这样一来,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高涨,课堂气氛更加热烈、生动。
  2.2、留有思考空间。我们向学生展示学习素材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可以延续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知识的深奥的同时,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科学、恰当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而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此外,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采取不同的延续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的延续教学方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但学生学起来有兴趣,而且学习、思考等能力同步得到发展。
  2.3、指导猜测方法。善于猜测是学生进行创造学习的重要环节。教给学生猜测的方法就显得很重要。①根据经验来猜;猜测不能凭空想象。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比如:让学生相互猜起床时间。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对方起床时间。然后让学生说出真实情况。②从比较中猜;只有比较才有发言权。可见,教给学生猜测的方法是课堂中教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3.重视培养创新能力,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
  新课改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积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应该是失败的。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
  3.1、重视创性能力。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大力推行新课改教育的今天,我们肩负着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意识,大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创新能力。
  3.2、鼓励参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对什么都好奇,我们教师要抓住该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组织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手段呈现学习内容。有了外在的诱惑力,就会诱发他们的内在需求,从而乐在其中。
  3.3、提供机会。通过老师的合理启发引导,还给学生主动权。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就是把教师“教”逐渐转变为学生的“思”,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经过自己的积极探究,从而找到规律,发现问题,理解新知,突发奇想解决难题。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才能感到探究的趣味所在,当取得成功时,那份喜悦是别人难以体会的,可以说喜悦是发自内心的。由此生发的学习动力也是其它激励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4.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
  4.1、学以致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切实际地开展新课改教育工作。
  4.2、能自己寻找生活素材,集体交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习的最高阶段,就是学以致用,利用自己或集体的智慧创造性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收集商品宣传单,找出自己需要的商品,并计算出需要付多少钱;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大家怎样解决等,营造家庭购物的氛围。利用知识的迁移,很好的开展实践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束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谈如何学习,才能寻求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引导,只有通过学生吸收才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化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并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为“乐学”,真正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参考文献:
  [1]王 林,数学学习中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J],《中外教育研究》中国期刊,2009年第7期.
  [2]王玉华,《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漳州教育信息网,201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