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作者】 王仕合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天生桥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就是有效的传授新知识课堂,而练习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巩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概念,掌握知识并应用于解题方法技巧。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尤为重要,要注重实效性。那么,如何设计最有效的课堂练习呢?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该面向大多数学生,难易相结合,并且要紧密联系生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开放性和挑战性,这样设计出来的习题才会新颖有趣有效,让学生练而不厌,乐于做数学课堂练习。
  然而,目前老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还存在着较多的弊端。特别是乡村教师尤为严重。首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设计形式单一,过份注重数量,而忽视了实践操作方面练习的质量。特别是在课外作业上,很多老师无非就是把配套的同步练习与课本练习一一完成好就行,而同步练与课本练习有许多题目是重复的,作业的内容、形式比较单调。学生疲于应付,毫无兴趣可言。对学生学习的延续性极为不利,长期以来“少讲多练、讲数量而不顾质量”的思想的影响,练习题的安排常常是机械重复……究其原因,是有部分教师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熟能生巧的过程,继而布置大量的练习。这样做不但剥夺了学生的休息时间而且与教师自己理想的效果背离。其次,很多教师对数学练习存在着比较片面笼统的设计,过于强调练习与教材的一致性,而缺少学生个性化的思考,课堂练习题大多是一些条件明确,思路单一,存在封闭性习题,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顾,我们有必要探讨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人们在获取知识,探究某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表现为对所学的知识有强烈的爱好,勤于钻研,乐于探究。人只有情感因素在最佳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对所接受的事物进行理解、判断、分析、归纳、推理和总结反思,取得有效的知识学习。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基于以上的认识,以及本人多年教学生涯的总结经验,有效课堂练习设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有针对性的练习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异同,从学生的基础现状出发,抓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重点内容可采用集中性练习,而对于难点,既要抓住关键,又要适当分散。此环节可从以下形式练习:
  (1)专项性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内容的重、难问题,应专项练习。如在授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时,首先要理解分配率的含义,即(a+b)×c=a×c+b×c的形式为何如此变化,所以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可以进行专项练习。但是要设计有效的练习,必须有强化性的检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验证性练习。在新授课时先让学生通过想想、猜猜,再进行验证,在学生自主合作的验证练习中掌握知识,从而突破了重点与难点。如:在教认识分数时,先让学生猜测,然后再让学生用折一折、说一说、分一分等方法进行验证练习,从而得出结论。
  (3)反思性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易错、会错的题型,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进行训练,会提高练习的效率。有的同学在做乘法分配率的练习时,常常出现错误,如:(25+18)×4学生可以写成:25×4+18×4,但是,如果是(25-18)×4,学生还是会写错成:25×4+18×4,就减号与加号,学生容易错误。因此,学生容易做错的习题,我们应该让学生反复练习,这样才能得于巩固。
  二、有趣味性练习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老师在设计数学课堂练习时应该尽可能设计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习题,让学生一看题就有一种强烈的做题欲望,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在讲了基本的换算之后,要想办法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感性地认识到各个面值人民币的价值,所以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就可以采用模拟购物的游戏方式来进行。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们为日常学习用品估价,确定物品价格,然后再让几个学生做售货员,其余的学生拿着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来购买物品。在游戏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如不知道如何找兑,不能准确换算等,可是也正是这些困难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学生很自然地就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和各种面值人民币的价值。
  三、有层次性练习
  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了解本班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然后根据能力差异设计有梯度的课堂练习,体现出层次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适宜的发展。
  在设计有层次性的课堂练习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基础性练习,以模仿例题知识为主。
  (1)一个长方体鱼缸,长25米,宽10米,高2米,鱼缸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2)一个正方体魔方,棱长是20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二)提高性练习,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
  (1)一个长方体水柜,宽10米,长是宽的3倍,高4米,水柜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水柜,宽10米,长是宽的3倍,宽是高2倍,水柜的容积是多少升?
  (三)拓展性练习,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个长方体鱼缸,长25米,宽10米,高2米,当老板把一条大鱼放入鱼缸时,水位由原来的1米上升到1.5米,这条大鱼的体积有多大?
  这样来设计课堂练习,由浅入深,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来解答,就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含义所在了。
  四、有情景性练习
  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我们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点缀生活中的魅力。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一定要设计出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正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应用课堂练习题:某单位45名退休干部职工要跟团赴北京5日游活动,每人需交3500元。按规定25人以上就可视为组团,可以享受7.5折优惠,请你算一算,他们怎么买票花钱最少,最少需要付多少钱?
  这个习题就很好地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学生看到这样的题也特别感兴趣,都积极地进行解题。最后他们设计出了三种方案:一是不享受优惠,45人买45张票,共花45×3500=157500元;二是45人买45张票,共花3500×45×70%=118125元,可以比第一种方法节省39375元。
  这样的课堂练习,可以拓宽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五、有开放性练习
  传统的数学练习题条件明确,而且大多只有唯一的答案,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该设计一些能够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的开放性练习。
  如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一课,设计课堂练习时就可以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某幼儿园老师带120个小朋友到公园游玩,需要坐游览车,每辆大车能坐16个人,租一辆大车需要付80元钱;每辆小车能坐11个人,租一辆小车需要付60元钱。你认为如何租车比较划算?
  以身边较贴切的数学生活问题来改编应用题,,学生即熟悉又易懂,解答方法又是开放式的,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应灵活多样,集趣味性、生活性及拓展性于一身,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有效的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趣味性,从生活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的原则,经过我们的归纳、提炼,努力实现练习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