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学生考试焦虑情绪的研究与策略
【作者】 张生霞
【机构】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城关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近年来,关于减轻学生考试焦虑的问题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许多学生患有考试焦虑症而与成功失之交臂。我们要认识学生考试焦虑的表现、影响及成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使其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获得成功。
【关键词】 考试焦虑;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学习策略与技巧
考试焦虑已经被公认是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一个常见因素,并且对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考试焦虑的定义与表现
1.考试焦虑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考试焦虑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Mandler认为考试焦虑就是一种单一的、潜在的或隐蔽的情绪状态。Spielberger指出考试焦虑是一个人处于某种特定环境下,应对突发的担忧、精神错乱、紧张以及心理唤醒时的一种情绪倾向。另外,还有学者从行为方面解释考试焦虑:我们在接受测验或置身于相似的情境中时会对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或失败给予过度关注,伴随这一过程而出现的一系列现象的、生理的以及行为的反应就叫做考试焦虑。[1]总之,考试焦虑被看做是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一种负面情绪。
2.考试焦虑的表现。
学生的考试焦虑表现可以分为心理表现和生理表现两种。从心理角度来讲,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的学生记忆力普遍下降,并且注意力不集中,在考试过程中,这类学生不能集中精力答题,反而将注意力放在考试时间、监考老师、其他同学的答题速度甚至考试成绩上。此时,他们不是大脑一片空白就是被害怕的情绪所包围,往往盯着试题看好几遍仍不能理解题目的含义。
与心理表现相比,考试焦虑的生理表现更加明显,比如呼吸不畅,盗汗,心跳加速,肌肉僵硬,坐立不安,胃肠道反应或失眠等等。有时,考试焦虑还能使血压升高、精神分裂甚至自杀。在2003年,韩国的一名大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次学术能力测验后自杀,另一名学生几天后也从一高层建筑物上跳楼自杀。经调查,两起自杀事件均因考试过度焦虑引起。[2]由此可见,学生普遍把考试看得越来越重,他们在应对考试过程中的情绪变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个事例为我们在学生考试焦虑问题上敲响了警钟。
3.考试焦虑的影响。
作为一种负面情绪,考试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不能通过考试测试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耽误了他们升学、毕业等人生的转折。另外,考试焦虑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长时间的考试焦虑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出现自卑或自闭症状。同时,长期的肌肉僵硬也会引起全身肌肉酸痛,长期失眠还能引起头痛或精神衰弱。此外,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不振,头晕目眩以及高血压等都能转化为慢性疾病,从而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
1.内部因素。
(1)自信心不足。自信是帮助一个人成功的强大动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Robert Rosenthal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从某个班级的花名册中随意挑选了几个名字,并且告诉老师这些学生经过测试智商较高。之后,老师便关注并鼓励他们,这些学生也由于有了自信而努力学习。八个月之后,哪些“高智商”的学生的成绩竟有了惊人的进步。这个实验证实了自信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的考试焦虑就是由于缺乏自信而造成的。要解决此问题,我们首先应了解一下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Heider于1958年首次提出。他认为在寻求行为的原因时,或者把它归于环境,或者把它归于个人。如果归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归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B.Weiner把归因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指出如果一个人把他的失败归因于其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那么他的行为激发就会减弱;相反,如果个体认为造成自己失败的因素是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那这将会激发他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和努力。[3]所以,要看一名学生的自信心强不强,首先要看他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什么。大多数患有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把考试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愚笨等等,从而影响其自信,进而导致焦虑,久而久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不能正确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也是导致学生不自信的一的原因。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所有高中生中仅有46%的学生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25%的学生会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Culler和Holahan认为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的学生普遍没有较好的学习技巧,不能及时地理解和巩固平时所学知识,等到临近考试的时候自然会产生焦虑情绪。[4]
(2)对考试成绩的过高期望。每个学生都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有些人的期望值过高,凭借自身的能力非常不容易达到。成就目标理论告诉我们有能力差异感的个体把追求高能力表现为自己行为的目标,完成任务只是作为表现能力的一种手段。当某个学生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并不能达到预期的高度,就会产生焦虑情绪。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还有不少学生总是在和别人竞争,以别人的成绩或名次作为自己的目标。我们说竞争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能,但是当竞争演化为嫉妒或报复的时候,焦虑就会随之而来。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盲目的与他人比成绩。
(3)考试失败的经历。著名的心理学家Aida曾指出,多次的考试失败的经历是导致学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之一。反复的考试的失败能加深学生对考试这一活动的负面印象,甚至对某些学生来说,仅仅一次考试的不成功就能在他们的脑子里烙上烙印,以至在以后的考试中不断地重复失败的场景。Aida还指出,消极的记忆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系统并促使他们做出相应的消极行为。陈祉妍(2002)通过一次中学生取样调查也发现,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与其负面评价恐惧是成正比的。[5]例如,一个曾经有过考试失败经历的学生再参加考试的时候,一旦考试环境和他以前失败的考试场景相似,比如相同的教室,同一个日期,同样的监考老师等等,那以前的经历就会重新浮现在他的眼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不能集中精力答题,大脑也会变得一片混乱。
2.外部因素。
引起考试焦虑的外部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是来自家长、学校的压力,以及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等等。
(1)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压力。“Test don’t hurt kids;people with tests hurt kids.” “Social pressures surrounding testing are more damaging than testing itself.”(Jay Parkes,Ph.D.2006)。从这两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考试的外部压力对孩子们的影响很大。并且Dusek通过调查还发现有家长或老师过度施压而引发的考试焦虑从小学甚至学前班就开始出现,这一点在中国表现尤为明显。农村的家长把上大学作为孩子的出路,城市的家长也希望孩子通过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情让很多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挨打挨骂,这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焦虑,还有恐惧。另外,老师们由于升学率的压力也采取各种方法刺激学生对考试的重视,例如当众批评差等生,公开学生考试成绩排名等等,殊不知这种做法在无形之中伤了学生的自尊,也为学生患考试焦虑症增加了筹码。
3.学习策略训练的应用。
由于考前准备不充分也能引起学生的考试焦虑,在这部分我们着重研究一下怎样通过进行学习策略训练帮学生学会学习,巩固所学知识,从侧面减轻学生考试焦虑情绪。
(1)元认知策略。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它首次被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此后有学者根据调查发现一个学生会不会学习就取决于他能否正确应用元认知策略。[9]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应用元认知,如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习目标,作息时间表等等。同时,学生也应按照自己的计划执行学习活动。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学习日记,制作调查问卷等。
(2)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相对于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更加具体、细化,它主要包括一些学习方法。以英语教学为例,记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教师可以用生词造句或把单词进行归类以帮助学习背记单词。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可以让学生模仿磁带读音,背诵优美散文等等。
(3)情感策略。情感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而跟别人进行交流或自我调整。这在学习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据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情感策略在学习策略中使用频率较低,可见广大师生普遍忽略了情感策略。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轻松学习的空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另外,教师还应把授课内容讲生动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论
考试焦虑是困扰大多数学生学习的一个普遍问题,很多学生都因考试焦虑而在考场上失败,为了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本文从行为理论、认知理论和学习策略训练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同时,考试焦虑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来自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也很重要。家长应认识到考试焦虑的负面作用,别在给孩子施加压力;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情绪,不以分数评价学生;社会上也应减少一些关于考试成绩的舆论。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当然,考试焦虑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不可能很快消除,这个深刻的话题还有待更多的学者进行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Zeidner,M.Test Anxiety: The State of Art[M].New York:
Plen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8.
[2]Parkes, J. Ph. D.“High Stakes, High Anxiety: Testing and
Student Stress” [EB/DL]. www.unm.edu/parkes, 2006.
[3]罗增让.测验焦虑与因果归因[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99~103.
[4]王晓霞,刘 丽.学生考试焦虑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5):29~31.
[5]陈祉妍. “中学生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的相关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2):855~857.
[6]Egbochuku, E. O. and Obodo, B. O.“Effects of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SD) Therapy on the Reduction of Test Anxiety Among Adolescents Psychology”[J].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2005. (32~4):298~304.
[7]Lu Jianguo.“How to Cope With Testing Anxiety”[J]. 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03,(22~ 4):59~62.?
[8]Bandura, 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 (84~3):191~215.?
[9]耿礼彦.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策略运用能力[EB/DL]. www.24en.com, 2005.
〔该论文为2017年度陇南市市级课题《九年级学生考试情绪的表现及应对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LN[2017]101)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考试焦虑;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学习策略与技巧
考试焦虑已经被公认是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一个常见因素,并且对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考试焦虑的定义与表现
1.考试焦虑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考试焦虑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Mandler认为考试焦虑就是一种单一的、潜在的或隐蔽的情绪状态。Spielberger指出考试焦虑是一个人处于某种特定环境下,应对突发的担忧、精神错乱、紧张以及心理唤醒时的一种情绪倾向。另外,还有学者从行为方面解释考试焦虑:我们在接受测验或置身于相似的情境中时会对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或失败给予过度关注,伴随这一过程而出现的一系列现象的、生理的以及行为的反应就叫做考试焦虑。[1]总之,考试焦虑被看做是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一种负面情绪。
2.考试焦虑的表现。
学生的考试焦虑表现可以分为心理表现和生理表现两种。从心理角度来讲,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的学生记忆力普遍下降,并且注意力不集中,在考试过程中,这类学生不能集中精力答题,反而将注意力放在考试时间、监考老师、其他同学的答题速度甚至考试成绩上。此时,他们不是大脑一片空白就是被害怕的情绪所包围,往往盯着试题看好几遍仍不能理解题目的含义。
与心理表现相比,考试焦虑的生理表现更加明显,比如呼吸不畅,盗汗,心跳加速,肌肉僵硬,坐立不安,胃肠道反应或失眠等等。有时,考试焦虑还能使血压升高、精神分裂甚至自杀。在2003年,韩国的一名大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次学术能力测验后自杀,另一名学生几天后也从一高层建筑物上跳楼自杀。经调查,两起自杀事件均因考试过度焦虑引起。[2]由此可见,学生普遍把考试看得越来越重,他们在应对考试过程中的情绪变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个事例为我们在学生考试焦虑问题上敲响了警钟。
3.考试焦虑的影响。
作为一种负面情绪,考试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不能通过考试测试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耽误了他们升学、毕业等人生的转折。另外,考试焦虑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长时间的考试焦虑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出现自卑或自闭症状。同时,长期的肌肉僵硬也会引起全身肌肉酸痛,长期失眠还能引起头痛或精神衰弱。此外,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不振,头晕目眩以及高血压等都能转化为慢性疾病,从而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
1.内部因素。
(1)自信心不足。自信是帮助一个人成功的强大动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Robert Rosenthal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从某个班级的花名册中随意挑选了几个名字,并且告诉老师这些学生经过测试智商较高。之后,老师便关注并鼓励他们,这些学生也由于有了自信而努力学习。八个月之后,哪些“高智商”的学生的成绩竟有了惊人的进步。这个实验证实了自信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的考试焦虑就是由于缺乏自信而造成的。要解决此问题,我们首先应了解一下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Heider于1958年首次提出。他认为在寻求行为的原因时,或者把它归于环境,或者把它归于个人。如果归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归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B.Weiner把归因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指出如果一个人把他的失败归因于其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那么他的行为激发就会减弱;相反,如果个体认为造成自己失败的因素是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那这将会激发他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和努力。[3]所以,要看一名学生的自信心强不强,首先要看他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什么。大多数患有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把考试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愚笨等等,从而影响其自信,进而导致焦虑,久而久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不能正确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也是导致学生不自信的一的原因。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所有高中生中仅有46%的学生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25%的学生会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Culler和Holahan认为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的学生普遍没有较好的学习技巧,不能及时地理解和巩固平时所学知识,等到临近考试的时候自然会产生焦虑情绪。[4]
(2)对考试成绩的过高期望。每个学生都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有些人的期望值过高,凭借自身的能力非常不容易达到。成就目标理论告诉我们有能力差异感的个体把追求高能力表现为自己行为的目标,完成任务只是作为表现能力的一种手段。当某个学生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并不能达到预期的高度,就会产生焦虑情绪。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还有不少学生总是在和别人竞争,以别人的成绩或名次作为自己的目标。我们说竞争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能,但是当竞争演化为嫉妒或报复的时候,焦虑就会随之而来。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盲目的与他人比成绩。
(3)考试失败的经历。著名的心理学家Aida曾指出,多次的考试失败的经历是导致学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之一。反复的考试的失败能加深学生对考试这一活动的负面印象,甚至对某些学生来说,仅仅一次考试的不成功就能在他们的脑子里烙上烙印,以至在以后的考试中不断地重复失败的场景。Aida还指出,消极的记忆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系统并促使他们做出相应的消极行为。陈祉妍(2002)通过一次中学生取样调查也发现,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与其负面评价恐惧是成正比的。[5]例如,一个曾经有过考试失败经历的学生再参加考试的时候,一旦考试环境和他以前失败的考试场景相似,比如相同的教室,同一个日期,同样的监考老师等等,那以前的经历就会重新浮现在他的眼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不能集中精力答题,大脑也会变得一片混乱。
2.外部因素。
引起考试焦虑的外部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是来自家长、学校的压力,以及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等等。
(1)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压力。“Test don’t hurt kids;people with tests hurt kids.” “Social pressures surrounding testing are more damaging than testing itself.”(Jay Parkes,Ph.D.2006)。从这两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考试的外部压力对孩子们的影响很大。并且Dusek通过调查还发现有家长或老师过度施压而引发的考试焦虑从小学甚至学前班就开始出现,这一点在中国表现尤为明显。农村的家长把上大学作为孩子的出路,城市的家长也希望孩子通过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情让很多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挨打挨骂,这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焦虑,还有恐惧。另外,老师们由于升学率的压力也采取各种方法刺激学生对考试的重视,例如当众批评差等生,公开学生考试成绩排名等等,殊不知这种做法在无形之中伤了学生的自尊,也为学生患考试焦虑症增加了筹码。
3.学习策略训练的应用。
由于考前准备不充分也能引起学生的考试焦虑,在这部分我们着重研究一下怎样通过进行学习策略训练帮学生学会学习,巩固所学知识,从侧面减轻学生考试焦虑情绪。
(1)元认知策略。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它首次被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此后有学者根据调查发现一个学生会不会学习就取决于他能否正确应用元认知策略。[9]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应用元认知,如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习目标,作息时间表等等。同时,学生也应按照自己的计划执行学习活动。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学习日记,制作调查问卷等。
(2)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相对于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更加具体、细化,它主要包括一些学习方法。以英语教学为例,记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教师可以用生词造句或把单词进行归类以帮助学习背记单词。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可以让学生模仿磁带读音,背诵优美散文等等。
(3)情感策略。情感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而跟别人进行交流或自我调整。这在学习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据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情感策略在学习策略中使用频率较低,可见广大师生普遍忽略了情感策略。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轻松学习的空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另外,教师还应把授课内容讲生动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论
考试焦虑是困扰大多数学生学习的一个普遍问题,很多学生都因考试焦虑而在考场上失败,为了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本文从行为理论、认知理论和学习策略训练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同时,考试焦虑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来自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也很重要。家长应认识到考试焦虑的负面作用,别在给孩子施加压力;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情绪,不以分数评价学生;社会上也应减少一些关于考试成绩的舆论。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当然,考试焦虑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不可能很快消除,这个深刻的话题还有待更多的学者进行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Zeidner,M.Test Anxiety: The State of Art[M].New York:
Plen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8.
[2]Parkes, J. Ph. D.“High Stakes, High Anxiety: Testing and
Student Stress” [EB/DL]. www.unm.edu/parkes, 2006.
[3]罗增让.测验焦虑与因果归因[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99~103.
[4]王晓霞,刘 丽.学生考试焦虑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5):29~31.
[5]陈祉妍. “中学生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的相关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2):855~857.
[6]Egbochuku, E. O. and Obodo, B. O.“Effects of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SD) Therapy on the Reduction of Test Anxiety Among Adolescents Psychology”[J].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2005. (32~4):298~304.
[7]Lu Jianguo.“How to Cope With Testing Anxiety”[J]. 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03,(22~ 4):59~62.?
[8]Bandura, 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 (84~3):191~215.?
[9]耿礼彦.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策略运用能力[EB/DL]. www.24en.com, 2005.
〔该论文为2017年度陇南市市级课题《九年级学生考试情绪的表现及应对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LN[2017]1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