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论新课改下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张晓岚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第二十八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观念的提出和日益完善,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已被提到教学改革的日程。然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仍然十分薄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例,通过对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内涵以及培养策略这两个方面的讨论,试图从理论以及历史学科特点的高度对所要阐述的问题进行梳理,从而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策略

  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才能引发其智慧火花,这个目的实现的最佳途径就是发动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是非常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方法。如:在讲远古人类时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在教学中,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情感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创设情景,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情绪高涨,兴趣倍增。图像、实物及电化教学更具直观性和刺激性,可以使学生留下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印象,如在讲授《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艺术地再现了汉初中原的贫困、北方匈奴又不断南下进犯,时刻威胁着西汉的安全,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对于“和亲政策”的理解就比较的顺利也比较的深刻了。而情景活动教学法,也是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历史兴趣的好方法。初中生好奇心强,对历史事件的结果,历史人物的命运很关心,有时甚至替古人担忧。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观点,提出一些问题,介绍、提供一些小资料,引导他们初步地研究历史问题,帮助他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乐趣。
  一、授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历史是中考必考的一门功课,历史思维能力是学生学好历史、考好历史的基本,培养好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师必须注意平时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才能够学好历史,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在学习历史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讲解一下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历史方法,学生才能最有效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历史思维能力才能得以更好培养。学好历史首先要做好预习,只有主动预习即将所学的章节,才能更好地提高上课质量。预习中要做到,学会总结知识点的梗概,和提出疑问;其次课中学习,课堂是帮助理解知识、识记教材的过程,也是感受思想教育的过程,直接关系学习质量的高低。在历史课上学生要做到“五到”“三楚”,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史实清楚、概念清楚、联系清楚”;再次重视复习,把握历史复习的有效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课堂为主渠道,课外阅读历史读物,收集资料,参观游览历史古迹,文化名城,访问历史名人专家等是辅渠道,有益的课外活动,能增长见闻,开阔眼界。
  课本是历史学习的“本中本”,考试中的“源中源”,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重视指导学生要学会阅读课本,一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如出示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例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内容。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引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内容。三是教会学生构建每一课、每一单元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 
  二、精心搞好课堂设计,设疑启智,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精心搞好课堂设计,设疑启智,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至关重要的环节。“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等关系。历史课堂教学的设疑要有目的性,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来设计。同时注意梯度,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开动脑筋,有所收获。设疑的同时要善于启智,提出问题不能太难,难的要分解为易,如“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可分解为①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哪几派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②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其实质是什么?③杀蒋可能会导致什么局面的出现?不杀蒋呢?④可见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基于什么原因?这样一化、一点拔、一引导,学生思维能力开启了,学生回答问题就全面,思维也就严密。
  三、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历史概念教学,注重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其实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如我在讲解和分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失利?如果就这样直接提问,很难吊起学生的兴趣,于是我另辟蹊径设计以下历史情境:出示第五次反“围剿”前国民党政权和苏区控制的国土、拥有的兵力、军事策略、外援的对比表,和出示国民党的碉堡工事和红军的防御工事图片。然后模拟战争,从策略上模拟红军的指挥者李德和国民党的指挥者蒋介石进行指挥并谈感想。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被激起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探究的空间扩大了。于是有的同学说失利主要是中共的军事策略错误,有的同学说失利是红军的综合实力不如国民党等等。这样拓展教学深度,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有了一个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共同探究
  学生在学习中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会想、善想。要学会纵横联系,拓宽思路,训练思维的广度;要学会分析与综合,将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其整体;要学会比较异同,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历史现象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点。在调动思维的同时,要学会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求而无果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如讲“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时,引导学生思考:中共在洛川会议上决定了全面抗战的路线,为什么不把八路军直接调到正面战场上作战,而要开赴敌后战场呢?开赴敌后战场以后,又为什么不立即组织百团大战呢?通过探讨,得出结论:当时八路军3万人左右,若与强敌硬拼,无法达到抗日救国的目的,反而会失去有生力量;开赴敌后战场,既避免了国民党可能的挟制、吞并,又能够组织起抗日游击队,开展敌后武装斗争。这样,既有利于持久抗战,又保障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适时设疑,有计划、有目的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颇有裨益,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解决疑难问题,更有利于学生不断转换分析问题的视角,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多维历史联想能力。开展讨论以至辩论,学生不仅谈论问题的见解,而且阐述自己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 
  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理念
  初中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必须转变以往传统硬性灌输式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纽带”,以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为依托的先进教育理念。以往传统硬性灌输式的教育观念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学习受到很大程度的损害,从而导致低效的学习状况。因此,要改善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状况,就应该形成教师指导下使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中历史教学要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教师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能否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为教学所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教学生“学答”,又要教学生“学问”,在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问题意识,是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对学生知识的汲取和能力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培养问题意识策略的分析和探讨,有利于形成科学的学习与教学模式,促进历史教学更好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湖海.历史教学导问论[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36-37.
  [2]张树刚.试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9) .
  [3]杨雄敏.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法新探[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