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创建充满生命气息的语文课堂
【作者】 张 艳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青联希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课标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走入语文课堂,会发现教学中传统的弊端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将学生的视界禁锢于教材,定格在课堂,切断了其与生活的渊源。而语文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积聚和抒发,绚烂多姿的生活有形、有情、有境是语文学习的不竭之源。因此,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创建;充满;生命气息;语文;课堂
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践行着光荣而任重道远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从优秀教师们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中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前进的气息,耳濡目染了教学中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的巨大作用,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下面本人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1、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学中让孩子们去充分“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使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例如,教学《石头书》一课时,从兴趣出发,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书有关,同学们齐读课题。当你看到“石头书‘这三个字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纷纷举手回答:我想知道石头书是什么样子的?石头书里面也有字和图画吗?石头书有多重,我们上学能背得动吗?……针对同学们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高兴得说:“同学们根据这三个字,脑海中一下子就闪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你们真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老师知道你们很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想把这些问题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就是课文中的一个成语“刨根问底”。下面你们赶快到课文中去剖根问底吧。“我刚说完,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因学生的探究欲望在一上课时被激发起来,所以这堂课的学习效果异常精彩。学生自主从文中寻找答案,又联系实际谈了自己的想法和疑惑。这节课,学生不但弄明白了石头书的价值,而且从中受到了生活的启迪。作为教师,我们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样激烈的情感碰撞中才能渐入高潮。
2、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师几乎包办一切,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阅读、交流,也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和交流。现在,我们要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上阅读课时,我第一要务便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涵,进而学会阅读。如教《石榴》一课时,第三段中有这样一句话: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读完这一段,我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我觉得‘热闹’这个词用得不好。”我趁热打铁,不解的问:“为什么?谈一下你的看法。”该生说:“我们常说街道上热闹,人很热闹,怎么能说花热闹呢?”该生话音一落,其他同学纷纷举手谈出个人的看法,有的说花开得多,开得鲜艳,好像很热闹;有的说这是把石榴当成人来写的,很多花争着开,就像很多人在一起,很热闹。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和我的引导,使学生感悟到“热闹”这个词不但没有用错,而且用得很好。只有闪烁着思考光泽的相互交流,才能够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感悟语言,培养语感,领悟情意,发展思维,才是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
3、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激情的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就能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日”!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上课时,我有时采用直观演示,有时巧设悬念,有时唤起学生的亲自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军神》一课时,为体会到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我满怀激情地说:“当我们不小心割了手或蹭破了一点皮,你会怎样?”学生说:“很疼得,有时哭着叫着喊妈妈。”我发现学生的内心体验被唤醒,不失时机,接着说:“刘伯承将军右眼负了重伤,当一位德国医生为他做手术时,他坚持不使用麻醉药。医生用手术刀将它的右眼摘除,再把他眼眶里的腐肉一刀一刀挖去,他忍着剧烈疼痛,没有发出一声呻吟。听到这里,你们有何感想呢?”学生的情感受到极大的感染,对刘伯承将军佩服极致。很动情地说:“刘伯承你太伟大了,你真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真是一位军神,太了不起了。”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我让他们再次读描写刘伯承将军的句子时,学生们无不怀着深深的敬意和赞美之情,充分表达出他们对刘伯承将军的高度赞扬,因此学习任务不攻自破。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总之,我们应走进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努力创造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的怀抱,点燃他们智慧的火把,促使学生向更高的境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会梅;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年08期
[2]孟祥杰;让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得更远[J];山东教育;2011年Z1期
[3]杭燕;构建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年06期
[4]王秀娟;浅谈语文课的素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1期
【关键词】 创建;充满;生命气息;语文;课堂
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践行着光荣而任重道远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从优秀教师们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中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前进的气息,耳濡目染了教学中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的巨大作用,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下面本人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1、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学中让孩子们去充分“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使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例如,教学《石头书》一课时,从兴趣出发,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书有关,同学们齐读课题。当你看到“石头书‘这三个字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纷纷举手回答:我想知道石头书是什么样子的?石头书里面也有字和图画吗?石头书有多重,我们上学能背得动吗?……针对同学们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高兴得说:“同学们根据这三个字,脑海中一下子就闪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你们真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老师知道你们很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想把这些问题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就是课文中的一个成语“刨根问底”。下面你们赶快到课文中去剖根问底吧。“我刚说完,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因学生的探究欲望在一上课时被激发起来,所以这堂课的学习效果异常精彩。学生自主从文中寻找答案,又联系实际谈了自己的想法和疑惑。这节课,学生不但弄明白了石头书的价值,而且从中受到了生活的启迪。作为教师,我们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样激烈的情感碰撞中才能渐入高潮。
2、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师几乎包办一切,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阅读、交流,也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和交流。现在,我们要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上阅读课时,我第一要务便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涵,进而学会阅读。如教《石榴》一课时,第三段中有这样一句话: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读完这一段,我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我觉得‘热闹’这个词用得不好。”我趁热打铁,不解的问:“为什么?谈一下你的看法。”该生说:“我们常说街道上热闹,人很热闹,怎么能说花热闹呢?”该生话音一落,其他同学纷纷举手谈出个人的看法,有的说花开得多,开得鲜艳,好像很热闹;有的说这是把石榴当成人来写的,很多花争着开,就像很多人在一起,很热闹。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和我的引导,使学生感悟到“热闹”这个词不但没有用错,而且用得很好。只有闪烁着思考光泽的相互交流,才能够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感悟语言,培养语感,领悟情意,发展思维,才是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
3、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激情的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就能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日”!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上课时,我有时采用直观演示,有时巧设悬念,有时唤起学生的亲自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军神》一课时,为体会到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我满怀激情地说:“当我们不小心割了手或蹭破了一点皮,你会怎样?”学生说:“很疼得,有时哭着叫着喊妈妈。”我发现学生的内心体验被唤醒,不失时机,接着说:“刘伯承将军右眼负了重伤,当一位德国医生为他做手术时,他坚持不使用麻醉药。医生用手术刀将它的右眼摘除,再把他眼眶里的腐肉一刀一刀挖去,他忍着剧烈疼痛,没有发出一声呻吟。听到这里,你们有何感想呢?”学生的情感受到极大的感染,对刘伯承将军佩服极致。很动情地说:“刘伯承你太伟大了,你真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真是一位军神,太了不起了。”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我让他们再次读描写刘伯承将军的句子时,学生们无不怀着深深的敬意和赞美之情,充分表达出他们对刘伯承将军的高度赞扬,因此学习任务不攻自破。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总之,我们应走进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努力创造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的怀抱,点燃他们智慧的火把,促使学生向更高的境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会梅;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年08期
[2]孟祥杰;让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得更远[J];山东教育;2011年Z1期
[3]杭燕;构建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年06期
[4]王秀娟;浅谈语文课的素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