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巧设情境,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作者】 曹小放
【机构】 湖南省永兴县马田镇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诸多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还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呢?
一、借助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导语对于一节课尤为重要。导语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的高低,好的导语可以瞬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因此,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借助导语,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热情。
在学习《长城和运河》一文时,我是这样通过导语创设情境的:“同学们,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盘古开天辟地到现在,产生了无数的人间奇迹。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其中两个人间奇迹。有一首诗歌里这样写道:‘上下五千年,古迹遍神州。兴起乘银河,俯足游长龙。’这里面的‘银河’‘长龙’就是我们今天这一节课所要说的两大人间奇迹,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纷纷回答:“长城和运河。”我继续引导:“那么你们谁去过长城和运河?那里的景色是怎样的?”有几个学生举手示意,然后大致地说了自己对长城和运河的感受——雄伟壮观。我接着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长城和运河到底有多么的雄伟壮观?”学生纷纷高呼:“想!”就这样,我们顺利地进入了课文文本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课堂效果十分理想。
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于导语设计,巧妙地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迸发出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将爱上语文,爱上学习。
二、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动静结合的有效状态,更加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PPT课件、动画演示、声音播放、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用更加直观的视觉、听觉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涵,我首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组南沙群岛的静态图片,美轮美奂的景色让学生为之赞叹,蓝天、白云,魅力神奇的海底世界,学生纷纷瞪大了眼睛,满怀赞叹与希冀之情。之后,学生朗读课文,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南沙群岛的美丽。临下课时,我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个介绍南沙群岛秀美景色、储藏丰富的小视频,学生真切地看到了南沙群岛丰富的宝藏和秀美的景色,继而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萌生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定信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教师再苦口婆心的讲述,也不如这种直观的刺激,更令人记忆深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情怀投入课堂的学习中,且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三、借助問题,创设情境,推进学生学习进程
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问题,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境,循序渐进,由易而难,不断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巧妙设计问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既要保证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的学习,又要保证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时,首先,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奇观,然后我让学生观察那块状如卧兔的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我问学生:“知道这是怎么形成的吗?”学生很费解。于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带领着学生一起走进课文,在课文的学习中,学生看到了滴水穿石的威力,此时此刻,我提出问题:“古今中外事业有成的人,都有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攻克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那么,‘滴水穿石’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回答:“锲而不舍。”我继续追问:“那么,我们从课文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呢?”学生表示:“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有专一的目标……”一堂课,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中,学生积极地探究问题的答案,仔细地阅读课文,并在一系列的问与答的情境中,实现了对课文内涵的深刻理解。
从以上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借助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问题中,获得对课文文本知识的深刻理解,对于营造积极高效的课堂大有裨益。
四、借助分组活动,创设情境,拓展学生思维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分小组进行课堂活动的机会很多,我们恰恰可以利用这种小组的活动,积极地创设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尽情地享受语文知识海洋的无穷魅力。
在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首先让他们朗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针对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一个新的发现,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每一个小组设组长一名,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活动,总结活动成果,然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更多的类似于“苹果里的五角星”的物品,然后,以找寻到的物品数量最多者获胜,同时,组长要负责解释各自物品横切侧切面出现的图形。学生分成小组之后,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发言,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切面处理,最终在小组内汇报,并加以讨论,形成最后的成果,报给小组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高,都能积极参与,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信心。
分组活动,是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个前提下,教师适度加以引导,积极创设良好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得知识,并不断地积极去探求,去努力学习,从而实现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一、借助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导语对于一节课尤为重要。导语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的高低,好的导语可以瞬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因此,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借助导语,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热情。
在学习《长城和运河》一文时,我是这样通过导语创设情境的:“同学们,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盘古开天辟地到现在,产生了无数的人间奇迹。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其中两个人间奇迹。有一首诗歌里这样写道:‘上下五千年,古迹遍神州。兴起乘银河,俯足游长龙。’这里面的‘银河’‘长龙’就是我们今天这一节课所要说的两大人间奇迹,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纷纷回答:“长城和运河。”我继续引导:“那么你们谁去过长城和运河?那里的景色是怎样的?”有几个学生举手示意,然后大致地说了自己对长城和运河的感受——雄伟壮观。我接着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长城和运河到底有多么的雄伟壮观?”学生纷纷高呼:“想!”就这样,我们顺利地进入了课文文本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课堂效果十分理想。
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于导语设计,巧妙地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迸发出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将爱上语文,爱上学习。
二、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动静结合的有效状态,更加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PPT课件、动画演示、声音播放、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用更加直观的视觉、听觉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涵,我首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组南沙群岛的静态图片,美轮美奂的景色让学生为之赞叹,蓝天、白云,魅力神奇的海底世界,学生纷纷瞪大了眼睛,满怀赞叹与希冀之情。之后,学生朗读课文,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南沙群岛的美丽。临下课时,我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个介绍南沙群岛秀美景色、储藏丰富的小视频,学生真切地看到了南沙群岛丰富的宝藏和秀美的景色,继而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萌生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定信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教师再苦口婆心的讲述,也不如这种直观的刺激,更令人记忆深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情怀投入课堂的学习中,且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三、借助問题,创设情境,推进学生学习进程
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问题,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境,循序渐进,由易而难,不断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巧妙设计问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既要保证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的学习,又要保证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时,首先,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奇观,然后我让学生观察那块状如卧兔的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我问学生:“知道这是怎么形成的吗?”学生很费解。于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带领着学生一起走进课文,在课文的学习中,学生看到了滴水穿石的威力,此时此刻,我提出问题:“古今中外事业有成的人,都有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攻克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那么,‘滴水穿石’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回答:“锲而不舍。”我继续追问:“那么,我们从课文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呢?”学生表示:“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有专一的目标……”一堂课,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中,学生积极地探究问题的答案,仔细地阅读课文,并在一系列的问与答的情境中,实现了对课文内涵的深刻理解。
从以上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借助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问题中,获得对课文文本知识的深刻理解,对于营造积极高效的课堂大有裨益。
四、借助分组活动,创设情境,拓展学生思维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分小组进行课堂活动的机会很多,我们恰恰可以利用这种小组的活动,积极地创设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尽情地享受语文知识海洋的无穷魅力。
在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首先让他们朗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针对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一个新的发现,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每一个小组设组长一名,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活动,总结活动成果,然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更多的类似于“苹果里的五角星”的物品,然后,以找寻到的物品数量最多者获胜,同时,组长要负责解释各自物品横切侧切面出现的图形。学生分成小组之后,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发言,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切面处理,最终在小组内汇报,并加以讨论,形成最后的成果,报给小组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高,都能积极参与,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信心。
分组活动,是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个前提下,教师适度加以引导,积极创设良好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得知识,并不断地积极去探求,去努力学习,从而实现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