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赞扬应适当

【作者】 陈 敏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赞扬一直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也是教师教育学生常用的手段。适当的、适度的赞扬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鼓励进步,促进其身心发展。不当的、过度的赞扬却会适得其反,对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有时达不到激励的效果甚至会导致教师不想出现的结果。所以,教师在工作中要把握好赞扬的度,让它起到赞扬的真正效用。
  【关键词】 赞扬,过度赞扬,赞扬的度

  赞扬一直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也是教师教育学生常用的手段。适当的、适度的赞扬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鼓励进步,促进其身心发展。不当的、过度的赞扬却会适得其反,对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有时达不到激励的效果甚至会导致教师不想出现的结果。所以,教师在工作中要把握好赞扬的度,让它起到赞扬的真正效用。
  赞扬是家长了解孩子的有效渠道。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的本性是喜欢被人赏识的。”赞扬对学生的激励非常重要,只有正确认识这一点,教师才能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表现和品格特征反馈给家长并及时对学生给予客观评价,让学生感觉到被尊重、被赏识,持续强化正面的行为,使之带来的影响产生倍数效应,才能不断挖掘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潜能。管理学家AIfie Kohn在他的书中强烈建议要想让夸奖起到激励的作用,必须重视被他称之为“内部动力的3个c”,即协作(collaboration),满意(contentment)和抉择(choice)。也就是说,夸人要夸到点儿上。教师的夸奖会使某些学生变得积极(当然也可能使另外一些孩子在家的生活变得悲惨)。家长通过教师对孩子的评价和赞扬掌握孩子在学校的言行,了解孩子在家庭之外的表现和状态,发现优点,延续赞扬,学生就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学校学习和其他活动,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
  赞扬是学生逐步走向阳光人生的必经渠道。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大的”,面对同一个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效果会截然不同。一般孩子都喜欢被人夸奖,被人赞扬,也会因为被赞扬而越来越上进,越来越优秀。教师适时适地的表扬、赞美之词,会让孩子树立信心,充满自信,更加努力去学习和做人。以鼓励代替批评,以赞美来启迪学生潜在的动力,使学生自觉地克服缺点,弥补不足,怀着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中的困难,的确是很有效的好方法。在赞美和积极暗示下长大的孩子,心态阳光,与人为善,总能积极对待生活。面对困难也能主动担当,直面挫折。而整天生活在批评、抱怨、训斥中的孩子,对待学习和生活要么没有信心,要么得过且过,有的甚至心灵扭曲,教育这类孩子就会成为教师不堪重负的压力所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些时候,过度赞美,溢美之词,不仅不能带来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恶性后果。
  过度赞扬使一些孩子认不清自己,盲目自大。俗话说,“一白遮百丑”,学习好就是学生最能遮丑的长处,当一些学生犯错时,老师会对“好学生”网开一面,而对“差学生”百般呵责,对孩子们的态度由成绩而不同;家长也会因为自己的孩子成绩好而忽视孩子其他方面的不完善,对孩子的小毛病、小错误、小失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长此以往,在父母师长或社会的偏爱中,“好学生”真的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有缺陷也认识不到或不能主动改进,成绩好、经常得到表扬或赞美的孩子会忽视或视而不见自己的缺点,变得妄自尊大,不可一世。带着这样那样人品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走入社会,怎么可能有大的作为?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赞扬,像黄金钻石,只因稀少而有价值。”过度或不够客观公正的赞美,天天、时时、处处的赞美,会把一些孩子宠上天而变得无法无天。日本作家樱井秀勋说“以赞扬教育法为最佳方案,但不能一味地赞扬,也有必须训斥的时候”,恰当的批评或点醒,是赞扬的另一面,会让犯了错的孩子警醒,认识不足,及时改进,不断完善。
  过度赞扬引起孩子间的嫉妒,引发不必要的教育事故。一些老师意识不到自己经常表扬某个或某几个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会引发孩子间的战争。因为成绩好,老师就把某个孩子捧上了天,孩子身上即使有错误、缺点,也全都忽略不计。孩子也会因自己成绩好,经常被各科老师表扬而忘乎所以,思想开始松懈,行为开始放纵,不把同学放在眼里,尤其不把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放在眼里。长此以往,在同学间就有了矛盾、嫉妒甚至仇恨,引发“战争”也是在所难免的。这种战争,小到产生口角,大到大打出手,更严重的就是血刃同学。复旦投毒案中的林某是家族的骄傲,是母校的骄傲,长期的优异成绩和父母老师的溢美之词使林某产生“我太优秀了”的假象,导致后来在人才济济的复旦自信崩溃,表扬的壁垒坍塌,虚假的自我溃不成军的时候,做出极端的事情,也是必然的。在好成绩的遮掩下渐渐形成了有缺陷的人性甚至变形的人格,乃至由人性的“半身不遂”变成“全瘫”。“恰恰是因为是‘好学生’,他们才失去了很多修正自己的机会。”(《北京晨报》)
  过度赞扬会使不被赞扬者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努力的动力。因为自己身边有个别孩子经常被老师或他人赞美,一些能力欠缺、淘气顽皮的孩子或内向、不喜欢表现的孩子表现出“反正我不如别人,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老师、家长的表扬,索性就破罐子破摔吧”的负面心理状态。缺乏认可、关注、被肯定、被表扬的孩子,在学习生活和其他事情上,要么畏首畏尾,要么不够自信,严重的还有对老师、家长、社会的仇恨,这种心态下长大的孩子,自卑心强,努力的动力不够,行为缺乏目标性,甚或有强烈的攻击倾向。要知道,因为年龄、阅历、知识储备等原因,在别人频频被赞美的环境下,努力自省、奋发向上的孩子毕竟是少数。
  过度赞扬会伤害经常被表扬的孩子。经常被表扬的孩子,自信而充满力量,但是在自己的班级或小范围内,或许就在自己不注意的时候,“得罪”了其他同学,引起了嫉妒或不公正的对待。孩子觉得自己做得挺好,也经常被老师认可,自己也很自觉地自我矫正以期做得更好。可是,同学的冷眼、挖苦或冷落就那么来了,猝不及防,不知什么原因。这个孩子就在一边被表扬一边被班级某些同学冷淡疏离的状态下,在希望被表扬又希望被忽视的两难境地中煎熬,度过他也许并不快乐至少不轻松的童年时光。毕淑敏就曾在她的散文《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中说,为了不至引起同学的嫉妒和冷落,她就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故意把作文写得很一般,虽然遭致老师的批评,“退步了”的警示,但是至少赢得了友谊,赢得了和同学亲密无间玩耍的权利。可见,孩子们为了赢得友谊,付出的代价是多么大啊!
  所以说,赞扬是把双刃剑。用好了,教育效果明显;用不好,教育走向初衷的反面,令人后悔莫及。慎用表扬,巧用表扬,恰到好处表扬,真的是一种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