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探讨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作者】 陈宝喜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青联希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学活动应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让美术回到生活中,让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认识美术了解美术。美术教学应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寻求优化美术教学的真正出路。
  【关键词】 小学美术;课堂;生活化;审美意识;审美能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美术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融的,生活就是美术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只有把课堂当作生活的缩影,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为美术教学注入鲜活的社会生活的时代气息,让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美术课堂才会充满新鲜生命的活力。
  一、走进生活,激发兴趣
  陶行知说过:“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针对孩子们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如在教《胡萝卜》时,我带着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菜园里,仔细观察胡萝卜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尽情地观赏,大胆地去描绘。在教学《小树快快长》时,我利用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带着学生观察了校园里各种各样的树,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树的结构主要由树干和树冠两大部分组成,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树皮,知道了有的树皮表面光滑,有的树皮表面粗糙。通过细心的观察,学生还发现树叶的颜色丰富多彩,树的外形形状各异,可以概括为近似的半圆形、三角形、扇形、椭圆形。通过细致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用纸做自己喜欢的树时,就游刃有余了。学生们渐渐地形成了正确的观察方法,学会了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发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为学生的创造奠定了基础,使学生美之有形,美之有物。
  二、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中寻找美
  创设情境是生活化美术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美术的联系,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英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哲学家斯宾塞在《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一文中提出:“每门科学必须以纯粹经验为之先导,等到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后,创造才能开始。”美术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实际、认知特征;二是生活情境要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三是生活情境要有新奇感,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四是要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发情境资源。创设生活情境采用的方法有讲故事、做游戏、表演、变魔术等等。生活情境的创设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在玩中学”的乐趣。教学中,我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吸引学生的身心参与,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来。我积极创设能引发学生想像空间的情境,如故事情境、声音情境等。故事情境即教学中将学习内容巧妙地结合到一定的故事情节中,使学生的思维空间依托于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小动物盖房子》,上课伊始,我让学生通过视频观看Flash动画,了解到活泼可爱的小兔子的房子被大风刮倒了,小动物们都赶来帮它建个什么样的房子的故事,从而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视听效果中快速进入故事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创造欲望。声音情境可以将配合教学内容的有关语言及声音,如风雨雷电声、飞机车船声及动物叫声等,通过录音播放出来,把学生带入一种特定的声音情境中,促使学生找开思维的闸门,积极地回忆想象,达到闻其声、现其形的效果。在美术学习中,我也时常引导学生把视觉和其他的感觉结合起来,各种感觉的相辅相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扩大儿童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中,我广泛地选择多种材料、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全面经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体验,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例如在《瓜果飘香》、《鼓儿响咚咚》(湘美版)等课目中通过比比、品品、画画、做做、看看、敲敲、听听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感知觉体验和训练。
  三、美化生活,延伸兴趣
  美术源于生活,也要用于生活。美术教学并不同于美术课本教学,美术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活动,为学生创设运用美术的生活环境。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各种手抄报,校园活动的宣传画,布置节日中的教室,给班级出黑板报等。让学生把从美术课上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来美化生活,还可以由课内向课外适当拓展。如:在教学《我设计的鞋》一课时,先引导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自己设计的鞋,课后在校园里开个鞋子博览会,让学生“推销”自己的得意作品,展示自己的创新才能,从中他们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有的学生甚至立志长大了要当设计师。由课内到课外,一对对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又如:学习《布艺温馨》一课后,学生选用了旧手套、袜子、毛巾、衣服等材料,利用捆扎、填充、缝纫、装饰等方法,做成了各种各样小动物、人物形象,挂在自己的房间,美化着自己的生活;或是在节日里作为礼物送给亲人和朋友。就这样把学生从课内引向生活,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又丰富了课外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日常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只有真正学好美术,才能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有助于学生体会美术的价值与意义。
  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认为,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教育必须从经验,从每个人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艺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无处不在,“深化着生活,丰富着环境,改造我们的生活经验”。因此,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应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让美术回到生活中,让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自我发现、自我理解、自我尝试,认识美术了解美术,主动地融入生活情境中并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国际教育新理论》 顾明远 孟繁华 海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