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生物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许晓晴
【机构】 甘肃省皋兰县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高中生物主要是讲述一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抽象性非常强,教师鼓励学生去实际操作,获取最直接的经验,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效果的优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生物;实验;兴趣;指导
生物学是一门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科, 它要求我们通过观察、实践等方式来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实验教学不仅培养了我们学生的创新能力, 更能提高我们学习的兴趣。
高中生物主要是讲述一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抽象性非常强,对学生来说在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所以很多高中学生普遍反映生物学科比较难学。
高中生物课堂应发挥好实验的教学效能, 利用生物实验的情景, 让我们能够在实验操作中感受生物学习的快乐, 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生物老师在生物实验中采取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效果的优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生物的教学现状
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新课改已经开始深入各门学科课堂, 但是我们高中生物老师仍然还是会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把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用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 较少地让我们亲自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 从而使得我们想要记住生物理论知识大多靠死记硬背了。久而久之, 我们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 原本有趣的生物实验课堂都只是老师在唱独角戏了。
教学手段落后。据了解, 基本上每个高中学校的生物老师为了能够尽快完成教学任务, 通常都是用最快速、最直接的方式向我们讲授生物理论, 让我们记下, 通过作业练习才能渐渐消化。因此, 面对老师们单一落后、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教学方式, 我们便慢慢地对原本充满好奇的生物世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乐趣。所以, 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固步自封, 没有较大的改进, 这是学生对生物学习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生活实际没有密切联系。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科学规律的科学, 其认知是通过自身的体验逐步认识并积累起来的, 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可是, 目前我们的老师对于高中生物的教学还是处于高考的应试教育当中, 针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是局限于书本, 围绕着课堂教学展开, 而对于联系生活实际这一块却应用得较少。因此, “学以致用”在我们高中生物学习生涯中却难以体现
二、生物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生物实验促进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一些学习兴趣度不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多与他们谈心,向他们介绍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性,以及生物实验内涵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生物趣味实验呈现给学生,通过视听观摩激发学生的生物实验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教材的特点是涉及很多实验, 而且很多知识点都是初中生物没有涉猎过的, 要是能把实验融入到具体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效能, 让实验成为知识呈现的载体, 通过直观体验, 更有利于我们对知识难点的学习。如果能把实验真正地融入到教学中, 可以有效激发我们的生物学习兴趣, 对改善课堂学习帮助很大。
教师对于生物实验教学, 还应从增强实验可视性、强化实验探究过程、扩大实验自主性等方面加以改进, 更好地激发我们通过实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培养积极探索精神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促进创新意识的深化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实验是生物学最显著的特点, 改进实验教学, 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实验对学习兴趣的提升作用, 进一步提升我们学好生物课的内在动力。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就更加信服, 并且从中也会发现生物界存在的奥秘, 对生物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逐渐就会身边的事物多留一份心, 对生物学科的学习会更着迷。另外,开展一系列实验活动, 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更多的同学由此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重视实验教学
对于实验教学,不仅包含生物考试大纲中涉及的19个必修部分的实验,还包含课本中生物学发展史中所涉及的实验。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实验过程是怎样的,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该实验要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明白实验的选材目的、选材标准、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搜集材料、设计实验流程、动手实践,观察实验结果是否与自己的实验假设相符,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反思自己实验的得失。如,要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酶和底物谁先加谁后加无所谓,关键是两者相遇时一定得达到实验预定的pH值,所以可以选择先加底物再加缓冲液最后加酶,也可以选择先加酶再加缓冲液最后加底物,甚至可以选择先加缓冲液再加底物(或酶)最后加酶(或底物),如果很清楚这个实验,那么2016年全国课标卷一中的第4题就迎刃而解了。
教师要通过这些实验的讲解、设计、训练、实践让学生明白实验的一般流程、注意事项、方法等,使学生能独立地针对要研究的某一个问题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或者能根据给出的实验过程,明确该实验能证明的结论以及实验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做好实验指导
生物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帮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生物实验教学同样也是如此。我在工作过程中发现,有些高中生物老师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总是习惯性去进行干预,一旦发现学生的实验操作出现一点错误的苗头就急忙进行纠正。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生物老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研究和探索,哪怕学生的操作步骤错了,只要不会出现危险的事故生物老师都不应当强制性进行干预。学生会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或许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灵感。以错督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如果生物老师不断进行干预,学生的思维也就没有锻炼的机会,这与研究性学习的初衷也就相违背。因此,生物老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对于实验教学,除了“动口”讲解,更要重视“动手”操作以及对经典实验的分析、总结得出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路。鼓励学生去实际操作,获取最直接的经验,提高学习效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生物;实验;兴趣;指导
生物学是一门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科, 它要求我们通过观察、实践等方式来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实验教学不仅培养了我们学生的创新能力, 更能提高我们学习的兴趣。
高中生物主要是讲述一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抽象性非常强,对学生来说在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所以很多高中学生普遍反映生物学科比较难学。
高中生物课堂应发挥好实验的教学效能, 利用生物实验的情景, 让我们能够在实验操作中感受生物学习的快乐, 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生物老师在生物实验中采取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效果的优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生物的教学现状
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新课改已经开始深入各门学科课堂, 但是我们高中生物老师仍然还是会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把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用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 较少地让我们亲自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 从而使得我们想要记住生物理论知识大多靠死记硬背了。久而久之, 我们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 原本有趣的生物实验课堂都只是老师在唱独角戏了。
教学手段落后。据了解, 基本上每个高中学校的生物老师为了能够尽快完成教学任务, 通常都是用最快速、最直接的方式向我们讲授生物理论, 让我们记下, 通过作业练习才能渐渐消化。因此, 面对老师们单一落后、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教学方式, 我们便慢慢地对原本充满好奇的生物世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乐趣。所以, 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固步自封, 没有较大的改进, 这是学生对生物学习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生活实际没有密切联系。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科学规律的科学, 其认知是通过自身的体验逐步认识并积累起来的, 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可是, 目前我们的老师对于高中生物的教学还是处于高考的应试教育当中, 针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是局限于书本, 围绕着课堂教学展开, 而对于联系生活实际这一块却应用得较少。因此, “学以致用”在我们高中生物学习生涯中却难以体现
二、生物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生物实验促进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一些学习兴趣度不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多与他们谈心,向他们介绍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性,以及生物实验内涵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生物趣味实验呈现给学生,通过视听观摩激发学生的生物实验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教材的特点是涉及很多实验, 而且很多知识点都是初中生物没有涉猎过的, 要是能把实验融入到具体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效能, 让实验成为知识呈现的载体, 通过直观体验, 更有利于我们对知识难点的学习。如果能把实验真正地融入到教学中, 可以有效激发我们的生物学习兴趣, 对改善课堂学习帮助很大。
教师对于生物实验教学, 还应从增强实验可视性、强化实验探究过程、扩大实验自主性等方面加以改进, 更好地激发我们通过实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培养积极探索精神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促进创新意识的深化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实验是生物学最显著的特点, 改进实验教学, 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实验对学习兴趣的提升作用, 进一步提升我们学好生物课的内在动力。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就更加信服, 并且从中也会发现生物界存在的奥秘, 对生物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逐渐就会身边的事物多留一份心, 对生物学科的学习会更着迷。另外,开展一系列实验活动, 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更多的同学由此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重视实验教学
对于实验教学,不仅包含生物考试大纲中涉及的19个必修部分的实验,还包含课本中生物学发展史中所涉及的实验。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实验过程是怎样的,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该实验要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明白实验的选材目的、选材标准、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搜集材料、设计实验流程、动手实践,观察实验结果是否与自己的实验假设相符,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反思自己实验的得失。如,要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酶和底物谁先加谁后加无所谓,关键是两者相遇时一定得达到实验预定的pH值,所以可以选择先加底物再加缓冲液最后加酶,也可以选择先加酶再加缓冲液最后加底物,甚至可以选择先加缓冲液再加底物(或酶)最后加酶(或底物),如果很清楚这个实验,那么2016年全国课标卷一中的第4题就迎刃而解了。
教师要通过这些实验的讲解、设计、训练、实践让学生明白实验的一般流程、注意事项、方法等,使学生能独立地针对要研究的某一个问题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或者能根据给出的实验过程,明确该实验能证明的结论以及实验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做好实验指导
生物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帮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生物实验教学同样也是如此。我在工作过程中发现,有些高中生物老师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总是习惯性去进行干预,一旦发现学生的实验操作出现一点错误的苗头就急忙进行纠正。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生物老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研究和探索,哪怕学生的操作步骤错了,只要不会出现危险的事故生物老师都不应当强制性进行干预。学生会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或许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灵感。以错督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如果生物老师不断进行干预,学生的思维也就没有锻炼的机会,这与研究性学习的初衷也就相违背。因此,生物老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对于实验教学,除了“动口”讲解,更要重视“动手”操作以及对经典实验的分析、总结得出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路。鼓励学生去实际操作,获取最直接的经验,提高学习效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