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高效数学课堂
【作者】 王雪梅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一小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当今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信息时代,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而多媒体信息技术无疑在课堂教学中取到重要的作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原来抽象、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更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和发展,这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一、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创高效课堂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条件。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一体,改变单一的枯燥的教学模式,可以将教材上枯燥而静止的数字转换成图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共同构成的多元化内容。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给学生带来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刺激,因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如见其物、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极大地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我巧妙地应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的倒影,引起了学生注意力,学生个个都倒着头好奇地去读课题《轴对称图形》,可怎么也读不通畅,包括我自己也不由自主地倒着头去读,我趁着学生好奇之时,我就追问,怎样才能把这个课题读得顺畅呢?学生立刻动手示范说:“把它翻转上去”。我就顺着学生的意愿,利用多媒体的信息技术,把《轴对称图形》这个课题随着学生的手势和媒体的声音,巧妙地把课题它翻转上去成了《轴对称图形》,这一瞬间的转换,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神奇的过程,学生看到这一情景,好奇又兴趣,就这样学生由热闹的课间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巧用信息技术展现思维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情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创高效课堂。
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先用多媒体呈现一个百宝箱,然后让学生猜一猜,百宝箱里到底有那些我们学过得图形呢?学生好奇,纷纷举手回答,学生有的说:“有三角形、有的说有长方形、正方形、还有的说有梯形、平行四边形。”学生每说一个图形我就利用多媒体的音效把一个个图形从百宝箱里飞出来,学生兴趣正浓时我就接着问?“谁能用这些图形来组合成一个美丽得图画?”有的学生说:“三角形加正方形组合成一个小房子,有的说:“我用梯形和长方形也能组合成一个小房子”,还有的说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三角形组合成一个美丽的信封”等等。学生边说我就边把这些图形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这些图形组合起来,接着追问:你能不能求出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呢?学生很快就说出:“房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房的面积是=梯形面积+长方形面积;封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长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我看到学生已经知道了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我就趁热出示例10:
题目:华丰小学校园里有一块草坪(如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在学生估一估之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我采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平且动手分割这个组合图形,再动笔算一算它的面积是多少。接着组织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再到全班交流汇报。学生汇报采用了四种不同的方法:
以上的四种汇报,我都会一一地问学生: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割?怎样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比如讨论第四种方法时:我问到“为什么要补上一块?补上的这块是什么图形?是怎么知道的?补上一块后又是什么图形?应该如何计算呢?”,从而让每个学生都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都是由学生发现并通过汇报交流获取的,紧接着我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么多的方法,你喜欢哪种?请说说你的理由。此时,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归纳:在分割图形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在交流中使学生感受到在运用分割法解决问题时,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单,而且还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参与热情较高。
可见,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的各种分割方法便于学生归类和总结,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最后我小结:其实不管是用分割法还是添补法,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把这个组合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从而得出分割求和,添补就差。
三、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动画,突破数学的抽象性困境
经验表明,学生感到数学题目难做的原因不是数学规律不熟,而是拿到题目后无法从何做起,从而无法准确地弄清解题过程。多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隐含丰富的兴趣因素,可以直观形象展现观察的事物或现象,能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氛围,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数学画面,降低了数学知识的认知难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小升初复习专题训练-求阴影部分面积例13时,巧妙应用多媒体可以到达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由“看得到”解决“想不到”,能使学生设身处地展开空间想象,避免教师枯燥的讲解。
题目:例13: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看到这样的题目,大部分的学生无从着手,即便是有少数学生会做,但列式也是很烦杂。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首先展题目和图形,然后用多媒体声光、图像的翻滚、闪烁、声响效果进行图形变换,连接对角线后将“叶形”剪开移到右上面的空白部分,凑成正方形的一半. 学生很快地发现阴影部分面积就是正方形的一半. 这样学生很快地算数了阴影部分的面积。 所以阴影部分面积为:8×8÷2=32(平方厘米)
这样,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灵动学生积极思维,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知识点,科学地突破数学的抽象性困境。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高效教学。
四、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增大课堂容量,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在练习巩固中,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还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劳,焕发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练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判断题:“瞧,我是轴对称图形吗?”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朵美丽的花朵 ,让学生判断这朵美丽得花朵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通过观察,一致回答“是”。接着我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音效和影像播放这道题的变化:“呼”刮来了一阵大风,把花瓣刮走了3瓣,我接着追问剩下的这
朵残花还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经过观察图形,很快就能判断“是”,接着我又让学生一起来说:“呼”来了一阵风,把花瓣又刮掉了一半,这时我幽默地对学生说,你们这阵风吹得太小了,才吹落了一瓣,剩下的这两瓣花 还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同时也能很快地回答:“是”,接下来,学生没等我在提问,自然地说到“呼”又来了一阵风,这朵花只剩一瓣了 ,这样得花朵还是 “轴对称图形”。就这样,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学会判断了同一朵花,但不同形状的,还是“轴对称图形”,这样实现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增大课堂容量,增强训练密度。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恰当地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便于引导学生去认识、观察、理解、思考数学知识的结构,明白意义及算理,又能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机和活力,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创高效课堂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条件。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一体,改变单一的枯燥的教学模式,可以将教材上枯燥而静止的数字转换成图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共同构成的多元化内容。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给学生带来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刺激,因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如见其物、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极大地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我巧妙地应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的倒影,引起了学生注意力,学生个个都倒着头好奇地去读课题《轴对称图形》,可怎么也读不通畅,包括我自己也不由自主地倒着头去读,我趁着学生好奇之时,我就追问,怎样才能把这个课题读得顺畅呢?学生立刻动手示范说:“把它翻转上去”。我就顺着学生的意愿,利用多媒体的信息技术,把《轴对称图形》这个课题随着学生的手势和媒体的声音,巧妙地把课题它翻转上去成了《轴对称图形》,这一瞬间的转换,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神奇的过程,学生看到这一情景,好奇又兴趣,就这样学生由热闹的课间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巧用信息技术展现思维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情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创高效课堂。
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先用多媒体呈现一个百宝箱,然后让学生猜一猜,百宝箱里到底有那些我们学过得图形呢?学生好奇,纷纷举手回答,学生有的说:“有三角形、有的说有长方形、正方形、还有的说有梯形、平行四边形。”学生每说一个图形我就利用多媒体的音效把一个个图形从百宝箱里飞出来,学生兴趣正浓时我就接着问?“谁能用这些图形来组合成一个美丽得图画?”有的学生说:“三角形加正方形组合成一个小房子,有的说:“我用梯形和长方形也能组合成一个小房子”,还有的说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三角形组合成一个美丽的信封”等等。学生边说我就边把这些图形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这些图形组合起来,接着追问:你能不能求出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呢?学生很快就说出:“房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房的面积是=梯形面积+长方形面积;封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长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我看到学生已经知道了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我就趁热出示例10:
题目:华丰小学校园里有一块草坪(如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在学生估一估之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我采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平且动手分割这个组合图形,再动笔算一算它的面积是多少。接着组织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再到全班交流汇报。学生汇报采用了四种不同的方法:
以上的四种汇报,我都会一一地问学生: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割?怎样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比如讨论第四种方法时:我问到“为什么要补上一块?补上的这块是什么图形?是怎么知道的?补上一块后又是什么图形?应该如何计算呢?”,从而让每个学生都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都是由学生发现并通过汇报交流获取的,紧接着我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么多的方法,你喜欢哪种?请说说你的理由。此时,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归纳:在分割图形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在交流中使学生感受到在运用分割法解决问题时,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单,而且还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参与热情较高。
可见,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的各种分割方法便于学生归类和总结,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最后我小结:其实不管是用分割法还是添补法,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把这个组合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从而得出分割求和,添补就差。
三、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动画,突破数学的抽象性困境
经验表明,学生感到数学题目难做的原因不是数学规律不熟,而是拿到题目后无法从何做起,从而无法准确地弄清解题过程。多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隐含丰富的兴趣因素,可以直观形象展现观察的事物或现象,能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氛围,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数学画面,降低了数学知识的认知难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小升初复习专题训练-求阴影部分面积例13时,巧妙应用多媒体可以到达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由“看得到”解决“想不到”,能使学生设身处地展开空间想象,避免教师枯燥的讲解。
题目:例13: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看到这样的题目,大部分的学生无从着手,即便是有少数学生会做,但列式也是很烦杂。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首先展题目和图形,然后用多媒体声光、图像的翻滚、闪烁、声响效果进行图形变换,连接对角线后将“叶形”剪开移到右上面的空白部分,凑成正方形的一半. 学生很快地发现阴影部分面积就是正方形的一半. 这样学生很快地算数了阴影部分的面积。 所以阴影部分面积为:8×8÷2=32(平方厘米)
这样,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灵动学生积极思维,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知识点,科学地突破数学的抽象性困境。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高效教学。
四、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增大课堂容量,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在练习巩固中,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还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劳,焕发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练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判断题:“瞧,我是轴对称图形吗?”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朵美丽的花朵 ,让学生判断这朵美丽得花朵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通过观察,一致回答“是”。接着我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音效和影像播放这道题的变化:“呼”刮来了一阵大风,把花瓣刮走了3瓣,我接着追问剩下的这
朵残花还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经过观察图形,很快就能判断“是”,接着我又让学生一起来说:“呼”来了一阵风,把花瓣又刮掉了一半,这时我幽默地对学生说,你们这阵风吹得太小了,才吹落了一瓣,剩下的这两瓣花 还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同时也能很快地回答:“是”,接下来,学生没等我在提问,自然地说到“呼”又来了一阵风,这朵花只剩一瓣了 ,这样得花朵还是 “轴对称图形”。就这样,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学会判断了同一朵花,但不同形状的,还是“轴对称图形”,这样实现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增大课堂容量,增强训练密度。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恰当地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便于引导学生去认识、观察、理解、思考数学知识的结构,明白意义及算理,又能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机和活力,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