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壮区农村小学识字教学策略

【作者】 杨秀芝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一个人要学好语文,首先要有识字能力,因此识字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壮族聚集的农村地区,由于小孩与外界的交流少,又受方言土话发音的影响,当地农村小学识字教学显得比别处困难。同时,现在智能技术广泛进入生活,特别是手机的流行,这给识字教学带来机遇,也是挑战。它可以提高普通话听力,促进普通话使用广度和深度,但是智能音影形式让人忘却实物本身,智能输入又影响小孩读字和写字的自然思维。可见现实生活条件下,壮族农村地区,传统识字教学力不从心,必须在原来基础上,寻找新的教学策略。近几年,我在壮族地区教学,对现代生活条件下的识字教学进行探讨,得到一定的效果,现在就此浅谈壮族农村地区小学识字教学策略。
  【关键词】 壮区农村;识字教学;现代生活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本身是有自己的语法,可以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等;它又是学习其他学科时使用的语言和思维载体。正是如此,我们必须学好语文,而学好语文最初、最关键的就是识字。但是,在壮族聚集的农村地区小学,壮话的读音方式和汉语不一样,大大影响普通话的正音,单是读音方面就给识字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进而影响整个语文的识字教学。虽然电子智能通信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给普通话进入壮区提供帮助,不过语音通讯工具发达,好多人干脆用壮话或不标准的普通话交流;写字方面,在手写板上乱写,也可以应付,这又给识字教学带来压力。在这样现实面前,壮族地区农村小学的识字教学必须顺应社会生活来创新。下面就浅谈现代壮区语文识字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适当双语教学,更正字音显魅力
  现代社会生活,壮族地区的小孩,普通话的听、说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作为学校的识字教学,就不能基本得到交流就满足了,而是每个字的读音、写法、意义,都做到准确。壮族地区“夹壮普通话”严重,纠正字的读音任务繁重,壮话和汉语转换的双语教学,可以快速纠正字音,因而它在壮区的识字教学中还有用武之地。在壮区,如果上课全程普通话,那么 “夹壮普通话”因没有对比而难得彻底纠正。我们懂得壮话发音特点,壮话很少有送气音,而汉语就好多送气音,所以“b”与“p”,“d”与“t”,“g”与“k”,“j”、“q”和“x”,这几个音很难分开。再加没有翘舌音,所以“z”、“c”、“s”、“zh”、“ch”、“sh”都读作“s”。把这些特点说给学生之后,我们就要练,比如“葱花,cong hua”,“夹壮普通话”常读成“松哇”,原因是长期没有念送气音造成的。如果用普通话单向解释,因没有对比很难纠正成功,要先说一句壮话,讲解壮话发音特点,再翻译成汉话,又讲解汉语发音特点,最后两厢对比,才定改翘舌音、送气音不全的缺陷。
  当然,壮语和汉语的双语讲学,要选壮话影响最大的字音,比如“鸡ji”、“七qi”、“西xi”;“之zhi”、“吃chi”、“失shi”等。选好字后,最主要时间和精力要放在练习上,一面练习,一面纠正。理论指导也适当讲,但要少,不要把“双语教学课” 上成“双语理论课”这就达不到纠正“夹壮普通话”的目的了。
  二、借助电子智能,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掌握汉语拼音
  语文识字教学,仰赖于汉语拼音,拼音可以让我们读准字音,想到字形,联想字义。但汉语拼音教学并不容易,我们发现学生背熟汉语拼音的声母表和韵母表,然后给她拼写“yáng羊”,她并不能马上拼出,而是按表中的顺序背,直到遇上“y和ang”;声调也是慢慢数手指,才能标上,这是儿童的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的结果。壮族聚集的地区的小学生,壮话发音的干扰,他们想给一个汉字正确标上拼音,比汉族地区更困难。怎么做才能降低这个困难,让拼音教学更有效率呢?
  现代社会生活,电脑、手机广泛流行,农村小学生也经常能接触,就是利用电脑 键盘或手机拼音键来教汉语拼音。可以把汉语拼音字母表化整为零,化整体的繁杂为个体简单形象来记,小学生易掌握。我的做法是:
  第一步,让学生背汉语拼音表,学生很乐意背,因为小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感兴趣。一个星期学生就把“汉语拼音字母表”背得烂熟了。
  第二步,把单个拼音从表中抽出,对表单个记忆。比如把“ao”“an”、“eng”、“z”、“ch”等抽出来,然后不给学生看拼音表。结果发现,他们只能把拼音表慢慢背,慢慢数手指,慢慢回忆,才读得出来,但这样做了两三次,学生记得特别牢。因为儿童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很弱,拼音间的关系他们无法联系起来,当把拼音表的“块状”打破,多次捡起“碎片”,他们重复记单个后,他们就分辨得很快。但农村小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看管他们多是讲壮话的老人,让老人帮拆分拼音表成为作业,这不现实,光靠老师工作量又太繁重。
  第三步、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电脑键盘或手机拼音键的打字功能来教学,这样让学生在使用中给自己布置“作业”自己完成,教学效率就可以提高了。刚开始拿来汉语拼音表和一台电脑,教学生声母表中的“b“对应键盘中的”B”键,依次类推,对照着声母表点完。当教到韵母表时有好多都是几个字母组合,也同样可以在键盘上找到它们的组合。比如“ang”就教学生点了“A“N“”G”键,就可以组合成“ang”,同样的方法教下去,所有的声母、韵母均可以在键盘中找到。学生练了一个星期左右,就会熟悉拼音表和键盘字母的对应键。接着教学生用拼音键盘打字了,先从简单的字开始,如“一,yi”、“马,ma”、“人,ren”等开始,键盘中的组合“一”是“Y“、”I”键;“马”是“M”“A”键;“人”是“R”“E”“N”键,这样目的是给学生找到拼音表和键盘键的对应。经过两个周的训练,学生不用从头到尾的背诵拼音表,对着单个的声母韵母就可以认得读准。这一步成功的原因,就是让学生自己从拼音表中抽出自己所需的字母,他们能自己亲手做,练的字都是自己所需要的,杜威说过“儿童的需要是学习训练的基础”。同时,由整体记忆就变成“重点的记忆”,学生可以直接使用,直接有用的东西,自然会激起他们的兴趣。所以这步在认读汉语拼音中,是很有效的。
  (二)用键盘和纸质抄写相结合,教学生写拼音、标声调和写字。
  刚才我们借助键盘化整为零记住了拼音字母,但电脑是智能的,拼读、标调和写字,学生得不到训练,那么我们就要把键盘使用和纸抄结合,可以训练学生的拼读能力和写字能力。比如教学生“一”字,就先叫学生在电脑上打出“一,yi”,马上又叫学生抄到字本上,并教学生标音标调“yī”,顺便教写法。刚开始老师精选简单读音,和写法的字。练得两个星期之后,学生有点熟练了,就开始给他们练自己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字。比如“妈妈,你好!”“我想买糖”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给自己布置作业,完成并上交。这样做能把现代与传统、电脑与人脑、智能与手工、教学和生活巧妙的结合起来,提高了效率,长盛不衰,影响深远。
  三、营造环境,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识字
  壮族地区的农村小学,在家很难有目的有计划去读书认字了,通讯工具和传媒影视可以提高听、说能力,但壮区环境下,也只能是“壮式普通话”了。真正的识字训练就只能在学校完成,所以学校必须营造读书认字写字的浓厚环境氛围,让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识字。
  (一)老师必须苦练普通话。刚才说过,传媒工具深入农村,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普通话听力和说力,但说的不准,还是学校的老师影响,来得直接,来得干脆,因为老师是实景,又可以有目的教学生知识、训练学生的技能,所以老师要苦练普通话,对识字教学有很大的好处。老师苦练普通话,就直接在教学中练,和学生一起练,这样做有很大的好处,一是节省时间,二是师生一起练,引起心理共鸣,更能折服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适当进行一些简单的比赛。
  比赛可以让学生有目的的训练,可以激活学生的荣耀感,进而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常进行如下的比赛:
  (1)进行电脑语音录入比赛。做法是下载“讯飞语音系统”,进行语音录入,读得越准,录入得越快,这样可以纠正字音。
  (2)进行简单字拼音键盘录入比赛,先规定字,看谁录入快,就可以训练学生快速调出脑中的拼音字母内存。接着给学生录入生活中要说的话,看谁在规定时间内想得多,就可以训练学生打字和语言组织能力。
  (3)进行写字标拼音比赛。就是给学生一首诗,给他们抄,同时让他们在字的上头注上拼音,可以训练学生写字和标音能力。
  (4)说心理话比赛,刚开课的前五分钟,选两三个学生到讲台来,让学生在一分钟内说出当天最想说的几句心理话,这样可以训练学生读音和语言组织能力。
  以上小比赛可以经常进行,短小简练,学生乐于接受,坚持下来,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量。
  以上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方法,在壮区识字教学中效果明显,但是科技发展,信息瞬息万变,识字教学的方法也会随之变化。我认为,识字教学不能用灌输式,而是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应儿童的生活需要,顺应社会潮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科学训练,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研究探索,最终形成学生个人的识字能力,这才是一条不变的道理。                                  
  参考文献:
  [1]《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美国,杜威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参考《爱弥儿》瑞士,裴斯泰洛齐著,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