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作者】 斯琴高丽
【机构】 新疆焉耆县四十里城子镇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概念是人们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就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小学数学里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基本元素,数学概念的教学与对学生概念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首要条件。
【关键词】 数学;概念教学;问题;教学策略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的教学实践与历次试卷分析中看出,概念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经笔者认真分析,目前数学概念教学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教学脱离现实。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
2.孤立地教学概念。很多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掌握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
3.新课标实验教材上对大部分概念没有明确的表述,需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理解发现并掌握,但大部分教师忽略了概念教学,从而使数学知识成了无本之木。
4.数学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似是而非。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对概念理解似是而非,不够全面。如学生经常将“除”和“除以”、“整除”和“除尽”等概念混淆。
二、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加强数学概念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概念规律上去探索,只有明确了概念思维的有关规律,才能提高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应经过引入、形成和巩固三个阶段。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通过具体事例或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自然而然地引入概念。
2.通过复习,激发联想,对比引入。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联想,形成对比,进而构成新概念。
3.联系实例,引入概念。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可这样导入:
师:大家看看自己脖子上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三角形),曰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
生:(各自说一些三角形的物体)
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并再举一些实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4.设疑导入,激发创造。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出概念。
以上引入概念的方法彼此不是孤立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
(二)概念的形成
在引入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就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完整地、本质地、内在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1.引导学生归纳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概念。在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红领巾等实物和书上的插图,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后,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分析这些例子的共同点。提问:
a)这些图形有哪些共同点?各有几条线?是直线、射线还是线段?线与线之间有什么关系?(下转第87页)
(上接第82页)
b)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为什么?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发言,再引导学生归纳:“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边、角、顶点、高等知识
2.通过相似概念的比较明确概念。
如教学“整除”时,可与“除尽”相比较。教学“比”时可与“除法”和“分数”相比较,明确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掌握概念的内涵。
3.通过变式来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相互垂直”,除了让学生看水平和铅直位置的相互垂直外,还应看其他方向和位置的垂线。
4.从反面揭示概念,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例如,在讲“计数单位和数位”后教师可提问:个、十、万、十万位都是计数单位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争论,再次明确“十万位”不是计数单位,而是数位。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直观教学,处理好感性与抽象的矛盾。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小学生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或属性,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直观,以解决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二)把握概念教学的目标,处理好概念教学的发展性与阶段性之间的矛盾。
小学阶段的概念教学,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是分阶段进行的。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搞清概念之间的顺序,了解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概念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和研究的深入不断地发展演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也需要随着数学学习的程度的提高,由浅入深,逐步深化。教学时既要注意教学的阶段性,不能把后面的要求提到前面,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又要注意教学的连续性,教前面的概念要留有余地,为后继教学打下埋伏。注重概念之间的比较分类,深化概念。
(三)小学数学知识系统性强,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性。
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是分几节课或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难免在不同程度上削弱知识间的联系。对一些有联系的概念或法则,在一定阶段应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知识的网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尤其是中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将概念进行分类,明确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形成概念系统。
【关键词】 数学;概念教学;问题;教学策略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的教学实践与历次试卷分析中看出,概念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经笔者认真分析,目前数学概念教学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教学脱离现实。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
2.孤立地教学概念。很多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掌握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
3.新课标实验教材上对大部分概念没有明确的表述,需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理解发现并掌握,但大部分教师忽略了概念教学,从而使数学知识成了无本之木。
4.数学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似是而非。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对概念理解似是而非,不够全面。如学生经常将“除”和“除以”、“整除”和“除尽”等概念混淆。
二、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加强数学概念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概念规律上去探索,只有明确了概念思维的有关规律,才能提高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应经过引入、形成和巩固三个阶段。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通过具体事例或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自然而然地引入概念。
2.通过复习,激发联想,对比引入。教师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联想,形成对比,进而构成新概念。
3.联系实例,引入概念。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可这样导入:
师:大家看看自己脖子上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三角形),曰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
生:(各自说一些三角形的物体)
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并再举一些实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4.设疑导入,激发创造。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出概念。
以上引入概念的方法彼此不是孤立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
(二)概念的形成
在引入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就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完整地、本质地、内在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1.引导学生归纳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概念。在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红领巾等实物和书上的插图,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后,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分析这些例子的共同点。提问:
a)这些图形有哪些共同点?各有几条线?是直线、射线还是线段?线与线之间有什么关系?(下转第87页)
(上接第82页)
b)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为什么?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发言,再引导学生归纳:“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边、角、顶点、高等知识
2.通过相似概念的比较明确概念。
如教学“整除”时,可与“除尽”相比较。教学“比”时可与“除法”和“分数”相比较,明确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掌握概念的内涵。
3.通过变式来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相互垂直”,除了让学生看水平和铅直位置的相互垂直外,还应看其他方向和位置的垂线。
4.从反面揭示概念,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例如,在讲“计数单位和数位”后教师可提问:个、十、万、十万位都是计数单位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争论,再次明确“十万位”不是计数单位,而是数位。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直观教学,处理好感性与抽象的矛盾。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小学生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或属性,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直观,以解决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二)把握概念教学的目标,处理好概念教学的发展性与阶段性之间的矛盾。
小学阶段的概念教学,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是分阶段进行的。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搞清概念之间的顺序,了解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概念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和研究的深入不断地发展演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也需要随着数学学习的程度的提高,由浅入深,逐步深化。教学时既要注意教学的阶段性,不能把后面的要求提到前面,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又要注意教学的连续性,教前面的概念要留有余地,为后继教学打下埋伏。注重概念之间的比较分类,深化概念。
(三)小学数学知识系统性强,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性。
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是分几节课或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难免在不同程度上削弱知识间的联系。对一些有联系的概念或法则,在一定阶段应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知识的网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尤其是中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将概念进行分类,明确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形成概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