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中小学校中等生心理疏导策略
【作者】 罗玉超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沙梨乡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中小学校里,中等生占大多数。要使中等生跃至优等生,主要是心理辅导,进行中等生心理辅导的主要策略除了信任、鼓励、赏识、关注他们之外,教师还应不断自我提升。
【关键词】 中等生;心理辅导;方法
所谓中等生,是指在一个班级中学习处于中等水平,而品行等方面又表现平平的学生。他们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其一,智力因素较好,非智力因素较差的学生。其二,智力因素一般,非智力因素较好的学生。其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较差的学生。
我们往往发现每新接触一个班级能在脑海中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优等生和差等生。这主要是由他们的学习成绩决定的,但是通过细心观察,我们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也是优等生和差等生,中等生很少。
一次政治课上叫了一位中等生背诵政治的一些概念。可是他站起来支吾着就是没背出来,于是我顺口问了句是不是晚自修没有背过,她说背过的。我很奇怪,就问那怎么不会背,她说紧张。
到了第二晚自修空闲的时候我去教室把这个中等生叫了出来坐在办公室谈了许多。第二天他说自己从小到大第一次被老师叫去说这么久的话。他的话使我恍然发现教育第一线的老师长期以来抓“两头”导致许多“中等生”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帮助、教育和培养,在班级中也缺乏当“主角”的机会,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不够,形成了精神领域欲求不足的心理。这也使得这些“中等生”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这种心理状况与我们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是相背离的。不少班主任认为,中等生人数多,面广量大,难以启动。他们不愿在这部分学生身上多花时间,多费精力,而热衷于搞“抓两头带中间”,先进生基础好,容易出成效;对后进生的教育,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取得一点微小的进步,就能够显露出来;而中等生,只能在那里被动地等“带”,得不到积极的诱导和教诲。
如何做好“中等生”的心理辅导呢?本人认为:
首先,信任他们。信任,是相信并敢于托付的意思。信任的意义就是在一起能快乐,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心理学表明,人总是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尤其对正在成长当中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更是希望得到家长、老师的信任,以此来获得自信以及对自我的认可。教师的信任,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份特殊的尊重,是一股能够浸润学生心灵的暖流。
可是,在平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能够建立起信任,却在面对学生的时候经常忽略它。因为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监督者、检查者的角色,所以总是不自觉地带着质疑、挑剔、不信任的眼光看学生。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测验:他对一所中学的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结束后他当场公布了一些他随意抽取的学生名单,说名单上的学生的未来具有最佳的发展前途。一年以后,心理学家又来到这所学校调查。结果发现,凡是名单上的学生都有很大的进步,成绩平均都大大超过其他学生,而且个个开朗活泼,充满了自信。可见信任力量之巨大。
其次,鼓励他们。鼓励,指激发;勉励。也指振作精神。鼓励使人进步,打击使人落后。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都把由衷的夸奖和鼓励看作是人类心灵的甘泉。一句简单的表扬很可能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巨大上进心和自信,进而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把鼓励送给学生。每个人都有优点,哪怕是成绩最差、最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也都有可贵的长处。并非“是金子都能发光”的,因为“沉默的金子”很可能在沉默中灭亡,一直黯淡而无法绽放自己身上的光芒。因此教师应该用寻宝般的眼光去发现那些“金子”身上的可贵之处,甚至可以把眼睛想象成显微镜无限放大学生的优点、长处。学生取得的每一次进步,付出的每一次努力都要看在眼里,然后毫不吝啬地去表扬与鼓励他们。鼓励能让学生保持自信。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比自信更重要,更能让人保持快乐心境的。而要学生保持自信,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鼓励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
再次,赏识他们。“赏识”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一项技巧。学生微小的努力,点滴的进步,不太明显的优点,不大起眼的长处,都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注意和重视。捕捉赏识学生的每一个时机,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表现你对学生的赏识。我们都是普通人,得到赏识与肯定,总会让我们快乐、开心。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就反映了人在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得到满足后,会产生受人尊重的需要。也就是说,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尊重,是人的本能需要。学生也是如此,赏识能让一个人沉浸于快乐之中。所以教师要学会去赏识班级中那些“沉默的金子”。在赏识之前先停止抱怨。有个词叫暗示生短,就是说,如果你总是就某个缺点暗示一个人,时间久了,他就会认定自己真的就改不掉这个缺点。抓住学生的缺点不放,会让负面情绪滋生得更多。
赏识学生也需要我们教师懂得分享学生的进步。一个人最大的快乐,不是在遇到让他开心的事情的时候,而是在他开心的时候,有人回应自己,那么他的开心就有了更强烈的延续。当学生因为自己的进步开心的时候,教师若表现出和他一起分享这种快乐,那么学生会因为感受到教师的这种快乐,而受到更大的激励,激发他更大的前进动力。
最后,关注他们。给予学生同等的关注。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经常在背后议论教师对某些学生的偏心。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这样的不公平待遇。而中等生,在班里成绩、表现都属于一般的类型,所以经常被遗忘在一边,造成他们有被忽视的心理包袱。所以,对班级当中那些“沉默的金子”,我们教师更应该注意到对他们的关注,唤起学生自信。
除了以上几点,教师还要不断进行自我提升。要更好地对中等生进行心理疏导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自身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不断进步,从而使学生能得到更大的进步。比如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加上学习压力过大和社会经验缺乏,他们容易在各种冲突和挫折面前出现心理的困扰和障碍。这时我们教师便成了不可或缺的心理咨询师,承担着心理疏导的重任。要有效地实施心理疏导,就必须悉心掌握和灵活运用有关应对策略,这也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一项挑战。需要教师本人具备相对的应变能力,能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有差异而有合理的教育。可见,教师也是需要有边教边学边提高。
中等生的心理疏导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方面的协作。一是要在学生心理障碍出现之前进行及时疏导;二是不仅要消除外部诱因,更重要的是控制内部的、促使潜在的心理障碍变为现实的因素;三是要经常不断地进行心理疏导,对那些无极端的表现形式,不易觉察的心理障碍要消除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 毕建英,王虎.“四一”模式助力学生幸福成长——班主任开展班级心理辅导的方法与途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0):65-67+71.
[2] 丁红燕,王佳权.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劣势及应对策略[J].校园心理,2014,12(01):47-48.?
[3] 罗徽.少数民族学生心理辅导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1):278-279.
[4] 明月.学生心理辅导类型及其选择依据和正确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7(30):61-63.
[5] 雷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03):31-42.
[6] 吴俊琳.学生学习焦虑心理辅导[J].江苏教育,2018(48):29-31.
[7] 叶海英.“一生一档”模式下的心理健康辅导策略[J].甘肃教育,2018(19):41.
【关键词】 中等生;心理辅导;方法
所谓中等生,是指在一个班级中学习处于中等水平,而品行等方面又表现平平的学生。他们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其一,智力因素较好,非智力因素较差的学生。其二,智力因素一般,非智力因素较好的学生。其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较差的学生。
我们往往发现每新接触一个班级能在脑海中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优等生和差等生。这主要是由他们的学习成绩决定的,但是通过细心观察,我们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也是优等生和差等生,中等生很少。
一次政治课上叫了一位中等生背诵政治的一些概念。可是他站起来支吾着就是没背出来,于是我顺口问了句是不是晚自修没有背过,她说背过的。我很奇怪,就问那怎么不会背,她说紧张。
到了第二晚自修空闲的时候我去教室把这个中等生叫了出来坐在办公室谈了许多。第二天他说自己从小到大第一次被老师叫去说这么久的话。他的话使我恍然发现教育第一线的老师长期以来抓“两头”导致许多“中等生”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帮助、教育和培养,在班级中也缺乏当“主角”的机会,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不够,形成了精神领域欲求不足的心理。这也使得这些“中等生”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这种心理状况与我们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是相背离的。不少班主任认为,中等生人数多,面广量大,难以启动。他们不愿在这部分学生身上多花时间,多费精力,而热衷于搞“抓两头带中间”,先进生基础好,容易出成效;对后进生的教育,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取得一点微小的进步,就能够显露出来;而中等生,只能在那里被动地等“带”,得不到积极的诱导和教诲。
如何做好“中等生”的心理辅导呢?本人认为:
首先,信任他们。信任,是相信并敢于托付的意思。信任的意义就是在一起能快乐,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心理学表明,人总是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尤其对正在成长当中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更是希望得到家长、老师的信任,以此来获得自信以及对自我的认可。教师的信任,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份特殊的尊重,是一股能够浸润学生心灵的暖流。
可是,在平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能够建立起信任,却在面对学生的时候经常忽略它。因为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监督者、检查者的角色,所以总是不自觉地带着质疑、挑剔、不信任的眼光看学生。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测验:他对一所中学的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结束后他当场公布了一些他随意抽取的学生名单,说名单上的学生的未来具有最佳的发展前途。一年以后,心理学家又来到这所学校调查。结果发现,凡是名单上的学生都有很大的进步,成绩平均都大大超过其他学生,而且个个开朗活泼,充满了自信。可见信任力量之巨大。
其次,鼓励他们。鼓励,指激发;勉励。也指振作精神。鼓励使人进步,打击使人落后。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都把由衷的夸奖和鼓励看作是人类心灵的甘泉。一句简单的表扬很可能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巨大上进心和自信,进而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把鼓励送给学生。每个人都有优点,哪怕是成绩最差、最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也都有可贵的长处。并非“是金子都能发光”的,因为“沉默的金子”很可能在沉默中灭亡,一直黯淡而无法绽放自己身上的光芒。因此教师应该用寻宝般的眼光去发现那些“金子”身上的可贵之处,甚至可以把眼睛想象成显微镜无限放大学生的优点、长处。学生取得的每一次进步,付出的每一次努力都要看在眼里,然后毫不吝啬地去表扬与鼓励他们。鼓励能让学生保持自信。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比自信更重要,更能让人保持快乐心境的。而要学生保持自信,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鼓励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
再次,赏识他们。“赏识”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一项技巧。学生微小的努力,点滴的进步,不太明显的优点,不大起眼的长处,都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注意和重视。捕捉赏识学生的每一个时机,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表现你对学生的赏识。我们都是普通人,得到赏识与肯定,总会让我们快乐、开心。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就反映了人在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得到满足后,会产生受人尊重的需要。也就是说,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尊重,是人的本能需要。学生也是如此,赏识能让一个人沉浸于快乐之中。所以教师要学会去赏识班级中那些“沉默的金子”。在赏识之前先停止抱怨。有个词叫暗示生短,就是说,如果你总是就某个缺点暗示一个人,时间久了,他就会认定自己真的就改不掉这个缺点。抓住学生的缺点不放,会让负面情绪滋生得更多。
赏识学生也需要我们教师懂得分享学生的进步。一个人最大的快乐,不是在遇到让他开心的事情的时候,而是在他开心的时候,有人回应自己,那么他的开心就有了更强烈的延续。当学生因为自己的进步开心的时候,教师若表现出和他一起分享这种快乐,那么学生会因为感受到教师的这种快乐,而受到更大的激励,激发他更大的前进动力。
最后,关注他们。给予学生同等的关注。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经常在背后议论教师对某些学生的偏心。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这样的不公平待遇。而中等生,在班里成绩、表现都属于一般的类型,所以经常被遗忘在一边,造成他们有被忽视的心理包袱。所以,对班级当中那些“沉默的金子”,我们教师更应该注意到对他们的关注,唤起学生自信。
除了以上几点,教师还要不断进行自我提升。要更好地对中等生进行心理疏导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自身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不断进步,从而使学生能得到更大的进步。比如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加上学习压力过大和社会经验缺乏,他们容易在各种冲突和挫折面前出现心理的困扰和障碍。这时我们教师便成了不可或缺的心理咨询师,承担着心理疏导的重任。要有效地实施心理疏导,就必须悉心掌握和灵活运用有关应对策略,这也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一项挑战。需要教师本人具备相对的应变能力,能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有差异而有合理的教育。可见,教师也是需要有边教边学边提高。
中等生的心理疏导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方面的协作。一是要在学生心理障碍出现之前进行及时疏导;二是不仅要消除外部诱因,更重要的是控制内部的、促使潜在的心理障碍变为现实的因素;三是要经常不断地进行心理疏导,对那些无极端的表现形式,不易觉察的心理障碍要消除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 毕建英,王虎.“四一”模式助力学生幸福成长——班主任开展班级心理辅导的方法与途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0):65-67+71.
[2] 丁红燕,王佳权.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劣势及应对策略[J].校园心理,2014,12(01):47-48.?
[3] 罗徽.少数民族学生心理辅导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1):278-279.
[4] 明月.学生心理辅导类型及其选择依据和正确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7(30):61-63.
[5] 雷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03):31-42.
[6] 吴俊琳.学生学习焦虑心理辅导[J].江苏教育,2018(48):29-31.
[7] 叶海英.“一生一档”模式下的心理健康辅导策略[J].甘肃教育,2018(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