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探析
【作者】 糜又生
【机构】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教育培训研究中心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研究是国内外教学研究领域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我们开展了省级课题《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行动研究》。经过课题研究和实践,总结出立足教材,了解学生,开发课程,讲求思维方法、及时反思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走向动态生成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策略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初中历史;预设与生成;策略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预设与生成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对立统一性导致教师对预设与生成的程度把握不准。余文森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精心的,全面的教学方案预设,并在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近年来,省级课题《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行动研究》的开展,探索了一些适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有效策略。
1、立足教材、融会贯通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形式,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教材只是一个“剧本”,同一个教材内容对不同的导演——教师来说,怎么去作好“导演”,关键是立足教材,钻研教材,挖掘知识的“内涵”和拓展知识的“外延”,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预设。
其一、挖掘知识的“内涵”
追本溯源,探求核心知识,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联系,思考学生可能生成的问题和教材知识的前后因果关系与左右联系区别,设想教学联结的方法与途径。教材中有不少隐性的“内涵”,应由浅入深、环环紧扣、逐步引导。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导入问题:鸦片战争中国挨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会有多种答案,如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要使鸦片贸易合法化;英国要占领中国的商品市场:“落后就要挨打”等等。经过学生讨论答案集中到“落后就要挨打”,这时提出第二个问题:“中国落后在何处?英国先进在何处?”然后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当时中国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闭关锁国,经济落后;英国技术先进、军事强大,经济发达。出示当时中英力量对比表,提出第三个问题:上述中英力量对比状况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经过学生小组讨论,逐渐得出一个课本上没有明确点明的“新”结论,即中国是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而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制度的落后和腐朽是中国“挨打”的根本原因。这样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师围绕核心,提出层次分明的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再经过老师的点拨、引导,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二,拓展知识的“外延”
教材提供的范例或情景可能很经典,但不能否认在生活中有着更丰富的学生所熟知的情景。同时,认识教材展示的方法仅是解决问题的其中一个策略,这个策略可能很简洁,但不能否认在学生思维深处有着更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预设“一国两制”作用和香港回归的意义时,教师创设和提供香港回归前各方面发展和现状变化的材料,也可以是学生熟知的影视材料,能激发学生的生成,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
2、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
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预测学生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都是教师进行科学的教学预设的前提。教师必须充分预设,做到心中有数。
一般来说,教师可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来指导学生,促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引发最大效应的教学生成。连接课堂中师生关系的纽带主要就是问与答的活动交流方式,根据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和回答的积极性,课堂中有这样四种学生:理解能力强、能积极回答;理解能力强、被动回答;理解能力弱、被动回答;理解能力弱、积极回答。对于这四类学生,教师可分别处理,以激发有效的教学生成,具体如下。
回答问题的学生类型与教师的处理办法
3、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
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教师在进行预设时,应该注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自己在开发和筛选的同时,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如网上搜索、图书阅览、调查采访等,从而优化预设,为生成做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正确或错误的答案,也可以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4、减法思维与多维导向
减法思维指在预设教案中,教学预设要留有余地,教师应“蹲下身来看学生”,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设身处地地想学生所想,疑学生所疑,变传统的加法思维为减法思维,突出重点,简化头绪,使之目标集中,成效凸现。
多维导向是指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真正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有方向、有目标,在开放的、弹性化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课堂上师生交互作用呈现出的多种状态与具体情境,通过不断重组、生成、推进课堂动态生成过程。
例如在《灿烂的宋元文化》一课中,课题组的李秀丽老师作了如下引导:
师:请把自己预习的结果在组内交流,时间5分钟。
师:灿烂的宋元文化是怎么形成的,请哪位同学来回答?
生:由于宋元社会相对比较安定,人民基本上生活相对比较稳定。
师:找个事例印证一下。
生:比如,我们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上面有买有卖,有唱有舞,有打把式卖艺的,可以说各种娱乐场所应有尽有,那简直就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跃然纸上……
师:请你用提纲的形式把它写到黑板上。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的吗?
生:比如唐朝的诗歌繁盛一时,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作支撑,他是怎么也写不出这么有气势的诗篇的……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老师,我不认为社会安定,文化才能繁荣。你比如说“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不是就写出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吗?
师: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生: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在被流放时,最困难时写下的。
师:以上几位同学回答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下去好好总结归纳一下。
师:虽然环境非常恶劣,但是个别人仍然凭借超人的毅力、气魄和胆识,写出了独具一格的好诗,好词。以上同学提到的诗人都是在逆境中留下了千古绝唱,这正好说明了他们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们是真正的强者。但是,只有少数几个人的文化繁荣,不代表整个社会的文化繁荣。只有社会相对稳定了,人民生活宽余了,整个社会文化生活才会繁盛,管子说:仓凛实,而知礼节。
由于种种原因,师生之间的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再周密详尽的教学预设也不可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思维过程,因为它只是一种预测,只能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
5、课堂是一个动态交互发展的过程,“预设”往往会出现多种结果,如果教师能及时进行反思,可以为以后的“再预设”提供帮助
(1)反思成功之举——预设是怎样生成的
教师要及时把与学生联系最密切、学生最投入或最能体现自己教学意图的“成功点”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思:预设的目标是怎样得到有效落实的?如何恰当处理预设内容?哪个教学环节生成效率最高?在灵活调控课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2)反思失败之笔——预设为什么未生成
当教学出现失误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反思:预设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基础?预设内容安排是否妥当?预设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对这些问题要从多方面找原因,及时找出问题症结,采取相应对策。
(3)反思教育机智——怎样促使非预设的生成
对预设之外的内容,教师若能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整合到教学中,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课后要对非预设的生成进行反思,寻找隐含在背后的原因,探寻规律性认识,使今后面临“意外”时,能够从容应对。
(4)反思教学预设——如何促成有效生成
实践证明,及时反思得失,找到教学实际与“预设”之间的差距,并进行必要的归纳与取舍,考虑如果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更有效,从而对原先的教学预设进行修改和完善。教学预设与生成,归结起来注意三方面。一是认真钻研教学教法,分析学情,讲究方法,及时总结;二是教学目的明确,预设有的放矢,面向全体,正视差异;三是营造氛围,把握时机,促进生成。
教学生成具有开放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开放教学过程是教学生成的前提,在一个教师完全主宰的封闭的课堂教学结构里是无法产生有效教学生成的。当然课堂上的教学开放,并非意味着杂乱无序、随心所欲,教师要建立反馈评价的课堂教学机制。课堂上学生思维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无处不在,教师应该独具一双慧眼,及时捕捉即时产生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投入到知识的建构和创造的愉悦中去;教师同时也应该独具一颗慧心,随机地调节预设教案,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案,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相互相成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和总结,努力追求预设与生成的最佳契合。
【关键词】 初中历史;预设与生成;策略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预设与生成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对立统一性导致教师对预设与生成的程度把握不准。余文森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精心的,全面的教学方案预设,并在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近年来,省级课题《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行动研究》的开展,探索了一些适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有效策略。
1、立足教材、融会贯通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形式,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教材只是一个“剧本”,同一个教材内容对不同的导演——教师来说,怎么去作好“导演”,关键是立足教材,钻研教材,挖掘知识的“内涵”和拓展知识的“外延”,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预设。
其一、挖掘知识的“内涵”
追本溯源,探求核心知识,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联系,思考学生可能生成的问题和教材知识的前后因果关系与左右联系区别,设想教学联结的方法与途径。教材中有不少隐性的“内涵”,应由浅入深、环环紧扣、逐步引导。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导入问题:鸦片战争中国挨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会有多种答案,如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要使鸦片贸易合法化;英国要占领中国的商品市场:“落后就要挨打”等等。经过学生讨论答案集中到“落后就要挨打”,这时提出第二个问题:“中国落后在何处?英国先进在何处?”然后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当时中国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闭关锁国,经济落后;英国技术先进、军事强大,经济发达。出示当时中英力量对比表,提出第三个问题:上述中英力量对比状况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经过学生小组讨论,逐渐得出一个课本上没有明确点明的“新”结论,即中国是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而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制度的落后和腐朽是中国“挨打”的根本原因。这样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师围绕核心,提出层次分明的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再经过老师的点拨、引导,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二,拓展知识的“外延”
教材提供的范例或情景可能很经典,但不能否认在生活中有着更丰富的学生所熟知的情景。同时,认识教材展示的方法仅是解决问题的其中一个策略,这个策略可能很简洁,但不能否认在学生思维深处有着更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预设“一国两制”作用和香港回归的意义时,教师创设和提供香港回归前各方面发展和现状变化的材料,也可以是学生熟知的影视材料,能激发学生的生成,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
2、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
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预测学生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都是教师进行科学的教学预设的前提。教师必须充分预设,做到心中有数。
一般来说,教师可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来指导学生,促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引发最大效应的教学生成。连接课堂中师生关系的纽带主要就是问与答的活动交流方式,根据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和回答的积极性,课堂中有这样四种学生:理解能力强、能积极回答;理解能力强、被动回答;理解能力弱、被动回答;理解能力弱、积极回答。对于这四类学生,教师可分别处理,以激发有效的教学生成,具体如下。
回答问题的学生类型与教师的处理办法
3、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
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教师在进行预设时,应该注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自己在开发和筛选的同时,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如网上搜索、图书阅览、调查采访等,从而优化预设,为生成做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正确或错误的答案,也可以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4、减法思维与多维导向
减法思维指在预设教案中,教学预设要留有余地,教师应“蹲下身来看学生”,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设身处地地想学生所想,疑学生所疑,变传统的加法思维为减法思维,突出重点,简化头绪,使之目标集中,成效凸现。
多维导向是指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真正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有方向、有目标,在开放的、弹性化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课堂上师生交互作用呈现出的多种状态与具体情境,通过不断重组、生成、推进课堂动态生成过程。
例如在《灿烂的宋元文化》一课中,课题组的李秀丽老师作了如下引导:
师:请把自己预习的结果在组内交流,时间5分钟。
师:灿烂的宋元文化是怎么形成的,请哪位同学来回答?
生:由于宋元社会相对比较安定,人民基本上生活相对比较稳定。
师:找个事例印证一下。
生:比如,我们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上面有买有卖,有唱有舞,有打把式卖艺的,可以说各种娱乐场所应有尽有,那简直就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跃然纸上……
师:请你用提纲的形式把它写到黑板上。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的吗?
生:比如唐朝的诗歌繁盛一时,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作支撑,他是怎么也写不出这么有气势的诗篇的……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老师,我不认为社会安定,文化才能繁荣。你比如说“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不是就写出了《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吗?
师: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生: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在被流放时,最困难时写下的。
师:以上几位同学回答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下去好好总结归纳一下。
师:虽然环境非常恶劣,但是个别人仍然凭借超人的毅力、气魄和胆识,写出了独具一格的好诗,好词。以上同学提到的诗人都是在逆境中留下了千古绝唱,这正好说明了他们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们是真正的强者。但是,只有少数几个人的文化繁荣,不代表整个社会的文化繁荣。只有社会相对稳定了,人民生活宽余了,整个社会文化生活才会繁盛,管子说:仓凛实,而知礼节。
由于种种原因,师生之间的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再周密详尽的教学预设也不可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思维过程,因为它只是一种预测,只能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
5、课堂是一个动态交互发展的过程,“预设”往往会出现多种结果,如果教师能及时进行反思,可以为以后的“再预设”提供帮助
(1)反思成功之举——预设是怎样生成的
教师要及时把与学生联系最密切、学生最投入或最能体现自己教学意图的“成功点”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思:预设的目标是怎样得到有效落实的?如何恰当处理预设内容?哪个教学环节生成效率最高?在灵活调控课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2)反思失败之笔——预设为什么未生成
当教学出现失误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反思:预设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基础?预设内容安排是否妥当?预设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对这些问题要从多方面找原因,及时找出问题症结,采取相应对策。
(3)反思教育机智——怎样促使非预设的生成
对预设之外的内容,教师若能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整合到教学中,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课后要对非预设的生成进行反思,寻找隐含在背后的原因,探寻规律性认识,使今后面临“意外”时,能够从容应对。
(4)反思教学预设——如何促成有效生成
实践证明,及时反思得失,找到教学实际与“预设”之间的差距,并进行必要的归纳与取舍,考虑如果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更有效,从而对原先的教学预设进行修改和完善。教学预设与生成,归结起来注意三方面。一是认真钻研教学教法,分析学情,讲究方法,及时总结;二是教学目的明确,预设有的放矢,面向全体,正视差异;三是营造氛围,把握时机,促进生成。
教学生成具有开放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开放教学过程是教学生成的前提,在一个教师完全主宰的封闭的课堂教学结构里是无法产生有效教学生成的。当然课堂上的教学开放,并非意味着杂乱无序、随心所欲,教师要建立反馈评价的课堂教学机制。课堂上学生思维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无处不在,教师应该独具一双慧眼,及时捕捉即时产生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投入到知识的建构和创造的愉悦中去;教师同时也应该独具一颗慧心,随机地调节预设教案,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案,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相互相成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和总结,努力追求预设与生成的最佳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