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设疑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王蒙远

【机构】 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南位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设疑教学”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利用“问题”形式进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学习、分析。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我们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如何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使他们乐于学习?如何传授给他们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善于学习?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我们都切身感受过好奇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设疑教学;物理情境;学生实验;构建问题;解决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设疑教学”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本中不止一次地运用了师生问答对话或者生生问答对话的方式引出新课。而且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疑问句比陈述句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那么,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运用我们的问题呢?经过多年实践在此和大分享一下。
  一、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要创设相关物理情境、以便学生能建立起物理概念,在学生产生的“情”和教师的创设“境”相通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首先,联系生活,创设物理情境是经常用到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时,就可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炒菜的情境,比较冷菜和热菜的味道,进而提出分子运动的影响因素。其次,利用实验创设物理情境也是个很好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运动的相对性》时,我利用背景的运动让学生产生小车在运动的错觉,从而提出运动的相对性。另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物理情境。有的实验情境,我们手边没有合适的生活情境或者实验器材,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例如,在教学《电能表》时,学生可能看到过红灯一闪一闪,但很少有人注意过电能表的闪烁快慢或者转动快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将其展示出来。
  在平时利用讲故事也是常用的手段,如,在教学《重力》时,会讲到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在教学《长度引入单位》时,也会讲到国王买裤子,郑人买履的故事;教学《分子》时,也会用到“日取一半、万世不竭”的故事。这些其实都是在创设物理情境,让陌生的问题转变成学生了解的现象,让陌生的物理概念转变成生活的常识,让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显得突兀。这样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去了解学生,举的例子要贴近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例子适合自己的学生,有的却不行。比如,在教学《比热容》时,有的教案上用的是海水和沙滩,虽然有的学生去过海边,但是还有很多人没去过,所以,我在讲述的时候用的是水泥马路和泥地。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改动,就能让学生的脑海里马上浮现出自己熟悉的场景。
  二、教师因材施教构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观察,体验和探究,在自己头脑中“生成”新的知识。教师应全程注重让学生自行获得知识的方法的培养,让学生亲自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不能把“问题解决”片面地理解为学生完全独立地去解决问题,而是一种师生共同探索,共同获得知识的教学过程。例如:在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电流、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和待测电阻各一只,自己设计测量电阻的电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①测量电路如何选择?②控制电路如何选项择?③电源如何选择?等等。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总结,自行推导出规律,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
  这样的知识点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如,分子的结构、能量守恒定律等,它们的共同点是比较抽象又不容易让学生联想到我们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无法从生活中体验这种情境,即使看到类似的情境也不会往这方面思考,有的甚至都没听说过。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提出一个鲜明的问题,点明研究方向和内容,避免学生乱想、乱猜。在物理课本上关于学生不熟悉的知识点特意添加了《生活物理与社会》,通过学生阅读、分析,找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的效果往往比读完再提问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事实上,在物理教学中,除了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外,还有很多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去学习,这样的教学效果有时候比教师提出问题要更好。例如,在研究浮力的产生原因的时候,经常会做一个对比实验。第一次,将乒乓球放入倒置的去底饮料瓶中,这时,瓶盖是盖上的,然后慢慢倒水发现乒乓球浮起来了。第二次,将乒乓球放入同样倒置的去底饮料瓶中,这时,瓶盖是没盖上的,然后慢慢倒水,发现乒乓球没有浮起来。这个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自己提出问题“乒乓球为什么不浮起来?”,他们就会去自己对比两次实验,并得出结论:可能第一次球的下表面有水,第二次球的下表面没水导致的,自然就讨论出浮力的产生条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能就只需问“你看到什么?你想到什么?”这样有分析、引导性的问题,便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思考。
  这类由学生自己观察并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情况,主要适用于对比实验。其实,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还是很高的,尤其是观察分析这些对比实验。如果题目问这个实验用到了什么研究方法,90%的学生脑袋里立马跳出个“控制变量法”,可见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印象很深刻。事实上他们真的很擅长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对实验从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这样自己研究出来的知识点学生印象更深、更容易掌握。
  总之,由于我们对周围事物、现象等的迷惑不解而产生好奇,由好奇产生疑问,由疑问产生学习动机,通过学习得到合理的解释答案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以及成就感等内心体验,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问题产生兴趣、问题产生动力、问题产生方法。可见,“设疑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