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认知语境下中职生对语义的正确解读
【作者】 谢宏东
【机构】 甘肃省舟曲县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基于认知语境对语义的制约和激活两个方面讨论了不同语境下中职生对语义解析的影响,认为中职生对句子语境分析理解不全面是导致错误解读的主要原因,并结合事例进行了具体分析说明。
【关键词】 认知语境;语义提取;激活;影响
引言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一语多义的现象,是因为语义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的新的内容。 而以中职生作为交际群体或授课主体,由于其文化背景(综合素质较低)、知识层次(基础知识薄弱)、生活认知(对语文不重视)等客观因素制约,导致其对语境理解(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口语中的前言后语)出现误差, 产生错误解读。本文将从语境的认知研究出发,探讨认知语境下中职生对话语理解的关系及对语义的正确解读。
一、认知语境
语境理论首先由波兰籍人类学家 Malinowski提出,他认为语言不仅传递信息,而且是一种行为方式,对活生生语言的处理,既要根据其使用的具体情景上下文,也要对这些话语行为方式进行具体的语境分析。美国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在 1986年又提出了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 他们在其着作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Cognition给 “认知环境”下了一个定义,即一个人总的认知环境是他所明白的一系列能感知并推断的事实构成的集合: 这所有的事实对于他来说是显明的。一个人的总认知环境是由他的认知能力和其所处的物理环境所决定的。 ”
认知语境还是一个心理建构体,它以双方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作为交际的基础,对语义解读起重要的制约作用。 在中职语文教学和言语交际中,认知语境是实现语义理解的重要前提。认知语境下的语义理解其实是认知语境假设不断推理的一个动态过程。交际主体(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为了实现交际意图,老师总是力图使自己的话语与中职学生的认知语境相关,而受话人为了了解发话人的意图,也总是从认知语境中选择最相关的语境假设, 以取得最大的交际效果。 其认知过程如图1所示:
图1:说话者与听话者交际流程模型图
根据上述学者对认知语境的概念阐述,笔者结合语境与语义的关系认为,语境就是语言的环境,在语义上表现为书面语的上下文和口语上的前言后语。
二、语境对语义的制约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叙述中看出,中职教学或中职生语言交际时,总会受到一定语境的限制。因此,语境对语言的语义解读会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在任何语言交际中,语境总是决定着彼此之间交流的内容。也就是说,中职生在交际时不同的语境会传达不同的信息。由于在中职教师与中职生在现实交际中经常有很多的语境假设,于是学生可对老师的话语产生很多差异性的解读,这时就需要中职生们激活已经存在的认知语境。但每位中职生的认知语境又各不相同。中职生们会根据自我认知并推断的话语意义或假设话语会随着学生的假设朝不同的解读方向扩展,从而作出判断。中职生在这个判断认知的过程次序一般是,学生的需要,自身的经验,学生有意识激活的和其他事物的联系。在交际中,有时中职教师又会存在不同原因提供在形式上并不完整的话语,这时,中职生们在解读语义时往往根据自己知识和阅历对认知语境中的知识进行意义的重新构建, 使之符合自己的认知图式。如:能穿多少是多少。如果单独的这句话,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理解。 一是能多穿就多穿;二是能少穿就少穿。 然而在现实生活我们绝不会突兀的说出这么一句话,它一定会有上下文。 而中职学生一旦有了上下文的语境,这句话就不会出现歧义了。比如:我们可以改为“冬天,能穿多少是多少;夏天,能穿多少是多少”。很显然,“冬天”这样的前置语境。会给中职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冬天很冷,能多穿就多穿”的认知。相反,“夏天”这样的前置语境,也会给中职生一种心理暗示,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夏天很热,能少穿就少穿”的认知,歧义因而消解了。
所以,中职生在交际过程处于特定语境,句子的错误解读就得到了消解;在正常的理解下,两种含义不可能发生在同一个语境中,即两种含义不能同时存在,因而语义得到解读。可见,选择正确的认知语境,能很好地消除语义的错误解读。 但同时也要指出,语境出现的位置,也对歧义句的认知起着影响作用。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陈永明、崔耀的实验就证明了前语境为被试提供了某种预期信息,它对句子歧义解析的效应要大于后语境。
三、语境对潜在语义提取、激活的影响
语义就是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词、短语和句子是中职生们进行相互交际、表达思想情感的最基本的要素。对语义的解读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方面是有比较稳定和固定意义的词语或句子。“语义学考察的是意义如何在语言中编码。它关心的不仅仅是字词作为词汇的意义,还有语言中词之上和词之下的其他成分的意义。”。另一方面却是词语或句子意义不太固定,存在附加意义。“它是在特定的场景中处理特定的话语,尤其注重于不同社会场景影响语言诠释的方法。 ”(胡壮麟,2002: 15)。中职生们不仅要通过语法结构和词句所呈现的表面意义去理解,还要通过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因此,中职生们要正确解读文本或老师话语的语义,仅靠抽取句子部分词组的组合意义是不够的。因为这样的方式只能解读句子或话语的表层意义;要想正确解读文本或句子的准确含义,还必须进一步解读句子本身外的潜在语义的激活,也就是句子或文本的深层意义。因为一个句子或文本所蕴含的完整的语义,往往是由句子或文本本身及其潜在信息共同提供的。而句子或文本的潜在信息的两个主要来源则是句子或文本的上下文和背景知识,不同的语言环境经常带给相同语言单位不用的语义解读。
例如:某一位中职生在公交车里听到一为女同学给男朋友打电话,“我已经到东街口了,你快往东街口走。 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从例子中分析,中职生也可以根据前面的语境,判断出:第一个你等着是说你在那里等待着我,而第二个就是威胁的意思了。
所以中职生在解析语句时,如果没有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往往就会根据词汇、句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和主、次要意思来判定,从而就丢失掉其潜在的信息。因为在句子语义的解析过程中, 主要意思往往要比次要意思容易提取。另外,在中职生的交际过程中,认知语境还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联想空间,话语中的某些关键词语作为输入信息的一部分,也对激活主体已有的相关的旧信息有一定的影响,中职生可以通过关键词语来实现认知语境的链接功能、回测功能和预推功能。
四、结语
认知语境对中职生的语义推理与理解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中职生对句子语义语境分析理解不到位是导致语义错误解读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说明。作为综合能力、文化素质较弱的中职生,为了在交际中有效解读话语含义,可以从语境对语义的制约和激活两个方面着手,并运用增加语境的确定性来正确解读句意和文本。
参考文献:
[1]刘志明,语境与语义理解[J],皖西学院学报,2005
[2]曹沸,认知语境与话语探微[J],社会科学家,2011
[3]SPERBER,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 Cognition[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陈永明、崔耀,汉语歧义句的加工[J],心理学报 1997
[5]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胡夏,从交际中的关键词语看认知语境的功能[J],毕节学院学报,2009
【关键词】 认知语境;语义提取;激活;影响
引言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一语多义的现象,是因为语义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的新的内容。 而以中职生作为交际群体或授课主体,由于其文化背景(综合素质较低)、知识层次(基础知识薄弱)、生活认知(对语文不重视)等客观因素制约,导致其对语境理解(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口语中的前言后语)出现误差, 产生错误解读。本文将从语境的认知研究出发,探讨认知语境下中职生对话语理解的关系及对语义的正确解读。
一、认知语境
语境理论首先由波兰籍人类学家 Malinowski提出,他认为语言不仅传递信息,而且是一种行为方式,对活生生语言的处理,既要根据其使用的具体情景上下文,也要对这些话语行为方式进行具体的语境分析。美国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在 1986年又提出了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 他们在其着作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Cognition给 “认知环境”下了一个定义,即一个人总的认知环境是他所明白的一系列能感知并推断的事实构成的集合: 这所有的事实对于他来说是显明的。一个人的总认知环境是由他的认知能力和其所处的物理环境所决定的。 ”
认知语境还是一个心理建构体,它以双方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作为交际的基础,对语义解读起重要的制约作用。 在中职语文教学和言语交际中,认知语境是实现语义理解的重要前提。认知语境下的语义理解其实是认知语境假设不断推理的一个动态过程。交际主体(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为了实现交际意图,老师总是力图使自己的话语与中职学生的认知语境相关,而受话人为了了解发话人的意图,也总是从认知语境中选择最相关的语境假设, 以取得最大的交际效果。 其认知过程如图1所示:
图1:说话者与听话者交际流程模型图
根据上述学者对认知语境的概念阐述,笔者结合语境与语义的关系认为,语境就是语言的环境,在语义上表现为书面语的上下文和口语上的前言后语。
二、语境对语义的制约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叙述中看出,中职教学或中职生语言交际时,总会受到一定语境的限制。因此,语境对语言的语义解读会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在任何语言交际中,语境总是决定着彼此之间交流的内容。也就是说,中职生在交际时不同的语境会传达不同的信息。由于在中职教师与中职生在现实交际中经常有很多的语境假设,于是学生可对老师的话语产生很多差异性的解读,这时就需要中职生们激活已经存在的认知语境。但每位中职生的认知语境又各不相同。中职生们会根据自我认知并推断的话语意义或假设话语会随着学生的假设朝不同的解读方向扩展,从而作出判断。中职生在这个判断认知的过程次序一般是,学生的需要,自身的经验,学生有意识激活的和其他事物的联系。在交际中,有时中职教师又会存在不同原因提供在形式上并不完整的话语,这时,中职生们在解读语义时往往根据自己知识和阅历对认知语境中的知识进行意义的重新构建, 使之符合自己的认知图式。如:能穿多少是多少。如果单独的这句话,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理解。 一是能多穿就多穿;二是能少穿就少穿。 然而在现实生活我们绝不会突兀的说出这么一句话,它一定会有上下文。 而中职学生一旦有了上下文的语境,这句话就不会出现歧义了。比如:我们可以改为“冬天,能穿多少是多少;夏天,能穿多少是多少”。很显然,“冬天”这样的前置语境。会给中职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冬天很冷,能多穿就多穿”的认知。相反,“夏天”这样的前置语境,也会给中职生一种心理暗示,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夏天很热,能少穿就少穿”的认知,歧义因而消解了。
所以,中职生在交际过程处于特定语境,句子的错误解读就得到了消解;在正常的理解下,两种含义不可能发生在同一个语境中,即两种含义不能同时存在,因而语义得到解读。可见,选择正确的认知语境,能很好地消除语义的错误解读。 但同时也要指出,语境出现的位置,也对歧义句的认知起着影响作用。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陈永明、崔耀的实验就证明了前语境为被试提供了某种预期信息,它对句子歧义解析的效应要大于后语境。
三、语境对潜在语义提取、激活的影响
语义就是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词、短语和句子是中职生们进行相互交际、表达思想情感的最基本的要素。对语义的解读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方面是有比较稳定和固定意义的词语或句子。“语义学考察的是意义如何在语言中编码。它关心的不仅仅是字词作为词汇的意义,还有语言中词之上和词之下的其他成分的意义。”。另一方面却是词语或句子意义不太固定,存在附加意义。“它是在特定的场景中处理特定的话语,尤其注重于不同社会场景影响语言诠释的方法。 ”(胡壮麟,2002: 15)。中职生们不仅要通过语法结构和词句所呈现的表面意义去理解,还要通过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因此,中职生们要正确解读文本或老师话语的语义,仅靠抽取句子部分词组的组合意义是不够的。因为这样的方式只能解读句子或话语的表层意义;要想正确解读文本或句子的准确含义,还必须进一步解读句子本身外的潜在语义的激活,也就是句子或文本的深层意义。因为一个句子或文本所蕴含的完整的语义,往往是由句子或文本本身及其潜在信息共同提供的。而句子或文本的潜在信息的两个主要来源则是句子或文本的上下文和背景知识,不同的语言环境经常带给相同语言单位不用的语义解读。
例如:某一位中职生在公交车里听到一为女同学给男朋友打电话,“我已经到东街口了,你快往东街口走。 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从例子中分析,中职生也可以根据前面的语境,判断出:第一个你等着是说你在那里等待着我,而第二个就是威胁的意思了。
所以中职生在解析语句时,如果没有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往往就会根据词汇、句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和主、次要意思来判定,从而就丢失掉其潜在的信息。因为在句子语义的解析过程中, 主要意思往往要比次要意思容易提取。另外,在中职生的交际过程中,认知语境还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联想空间,话语中的某些关键词语作为输入信息的一部分,也对激活主体已有的相关的旧信息有一定的影响,中职生可以通过关键词语来实现认知语境的链接功能、回测功能和预推功能。
四、结语
认知语境对中职生的语义推理与理解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中职生对句子语义语境分析理解不到位是导致语义错误解读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说明。作为综合能力、文化素质较弱的中职生,为了在交际中有效解读话语含义,可以从语境对语义的制约和激活两个方面着手,并运用增加语境的确定性来正确解读句意和文本。
参考文献:
[1]刘志明,语境与语义理解[J],皖西学院学报,2005
[2]曹沸,认知语境与话语探微[J],社会科学家,2011
[3]SPERBER,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 Cognition[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陈永明、崔耀,汉语歧义句的加工[J],心理学报 1997
[5]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胡夏,从交际中的关键词语看认知语境的功能[J],毕节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