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独生子女课堂管理与心理疏导

【作者】 康佳明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承德附属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伴随着新课标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确立了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以及身心健康是综合能力强的重要体现。在当今教育工作中,教师应重视独生子女的心理疏导,加强教学课堂管理力度,真正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信任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本文主要对独生子女课堂管理与心理疏导现状与措施进行详细分析与阐述,希望对相关教育人员提供些许建议与帮助。
  【关键词】 独生子女;课堂管理;心理疏导;对策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独生政策,导致我国独生子女数量骤增,独生子女的社会问题与教学问题尤为严重。家长与教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等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目前,班级中大部分学生都为独生子女,这给班级管理工作与教师疏导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加强班级管理,解决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一位教师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独生子女课堂管理问题与心理问题
  (一)课堂管理问题
  独生子女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个性独特,追求自我,我行我素的性格特征,这也使得在教学课堂的管理过程当中给教师的教学与课堂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方面我行我素的性格特征使得在教师课程讲解的过程中容易于教师产生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形成了例如不服从管教、对于受到批评教育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一方面,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网络信息技术的传播,使得学生溺爱电子产品沉迷于网络游戏,对于课堂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降低,导致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学生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扭曲。
  (二)心理健康问题
  独生子女都在家长的呵护与关爱下长大,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认为为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应该的,孩子想要什么都会满足他们,导致独生子女爱慕虚荣,喜欢攀比。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不会关心别人,不会换位思考,特别是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后,所形成的一胎与二胎较大的年龄差距,导致了家长在关爱方式和程度上造成了偏差,近年来因二胎关爱程度不均衡形成的学生自杀现象已经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教育研究结构的调查表明,二胎学生自杀率已经逐步呈现出上升趋势,形成了极端的处理问题现象。另外,独生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性太强。独生子女从小衣食无忧,生活环境健康优异,这导致独生子女遇到事情容易退缩,生活与学习中经不起挫折与困难,遇到事情不冷静[2]。大部分独生家庭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导致学生性格不合群,不会有人交流与沟通。
  二、解决独生子女课堂管理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一)更新教学观念,坚持学生为主体
  无论是小学阶段、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学生都应是教学主体。学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受教育者,也是教育的接受者与实践者,学生是教学进步与发展的推动力与强化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更新教学观念,认清自己的教学地位,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纠正者与监督者,教学的一切出发点都是学生。要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管理效果,教师应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个性发挥到最大化,摆正自己的教学地位,对学生放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与机会,让学生畅游在学习的兴趣海洋中,只有做到这样,才会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而然的实现高效课堂管理。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
  教师应随时观察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与管理方法。例如,当学生走神、开小差的时候,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停止教学活动,灵活转换教学思路与方法,这里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机智、教学智慧与教学艺术等[3]。例如特别是在解决学生沉迷电子产品的问题上,我国教育部门今年印发《关于做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进一步提示了问题的紧迫性,由于学生对网络信息内容所产生的浓郁兴趣,教师应当在以对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应用上,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兴趣通过课堂实践队网络技术的不断运用,正确合理的引导学生对电子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正确认识,从而降低独生子女沉迷于电子游戏的现象,
  (三)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指出,教师应与学生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课堂理应是民主的、自由的、和谐的、灵活的、互动的,不应该由教师一个人主宰,也不应该完全由学生自行主宰,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师应为学生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和谐、融洽的交际关系。教师应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之中,与学生自由交流、平等沟通,了解学生的所想、所需、所求等,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过激行为与错误的思想,以宽容、包容的心去理解学生,谅解学生,在一些小事上帮助学生改掉不好的习惯[4]。只有学生在课堂中充当主体角色,学生才会自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会把教师的话听进去,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
  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与前提,在师生交往中信任尤为重要,教师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航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完全信任自己,教师也应信任学生,形成双方互相信任的交往模式。对于性格腼腆的学生,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教师应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看到学生的优点与闪光点,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增强独生子女在学生和人际交往中的自信心。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指导。
  (五)实施家校结合教育模式
  父母文化程度更高的家庭,其子女的学习热情更高,可以在学校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针对文化水平程度较低的家庭,应当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树立基本的学习意识,并且为其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特别是包括对手机等电子类产品的合理使用,避免“低头族”的现象对学生造成较深的影响,以图书替代手机来实现信息的获取途径;家庭关系和谐的孩子在家庭中会感受到更多温暖,这些孩子大多具有良好的抗压性,面对自身成绩的波动更加理智,当遇到瓶颈时能够从家庭中得到较多支持,因此学习效果通常比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好;教育观点的一致性有利于孩子在学习时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孩子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对自身进行约束,有利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升;另外,宽松的教育方式、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以及父母对孩子的课外辅导对孩子的成绩提高也有明显的作用。因此,应重视家庭的教育作用,实施教师与家长联合教育的教育管理模式,两方面加强教学管理与学生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与学习。
  结语: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和谐良好的教学课堂,就应加强课堂教学活动管理力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施心理疏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努力,致力于教育事业中,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获取高效的课堂管理方法与心理疏导方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锋辉,符茂胜,刘仁金.高校课堂差异化管理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文教资料,2018(23):153-155.
  [2]李文婷,王英,梁本亮,查陇陇.课堂教学与管理工作措施和经验[J].科技视界,2016(08):133+282.
  [3]孟芳宇.提高高校独生子女抗压心理素质路径探微[J].大众文艺,2018(12):188-189.
  [4]李菲,付存欣.对德育实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探究[J].学周刊,2018(32):42-43.
  作者简介:康佳明(1996-),女,河北秦皇岛人,毕业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现于北京师范大学承德附属学校顶岗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