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改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探

【作者】 李 婳

【机构】 湖北省房县一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新课改实施的核心环节,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深化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也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本文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准确理解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适当采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方面入手,以期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新课改;历史;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而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收获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注重学生正确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真正使学生学会会学习。本文就教学实践中的体验谈谈增强历史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以求教于同行。
  一、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实施教学目标
  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教学目标真正的含义。他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似乎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标要求,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于是便有了一些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辩论、浅薄乏味的表白,看似华丽多彩,实则障眼烟云,完全是低效或无效的作秀。“它不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它不利于历史教育培养新公民的课程宗旨。”事实上,新课程并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恰恰相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永远是第一位的。它既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二、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兴趣和历史思维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呢?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成就感与自信心。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在他的效果律中认为,人们对工作或学习如得到满意的结果,能增强自我效能感,树立自信心,从而会增强动机,激发兴趣。历史学习情境就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根据所学的内容,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2)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
  比如,在介绍北宋都城东京时,我就借助了先进的电化教学技术,经过精心裁剪、组合,将北宋时期东京的人和事,聚集在普普通通的一日之中,在音乐、画面的配合下,教师细细地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一日中可以看见的宫殿楼宇、帝王君臣、市井街巷、艺人客商等,教师带领着全班同学,“天一亮就到晓市吃早餐,上午一边参观市容,一边购物,下午到茶馆喝茶、品茶,夜晚到瓦子里面看杂技、武术表演,爱好体育的还可以踢球”,久远的东京好像历历在目,学生身临其境,由此感受到东京的繁荣,在教学的现场,轻柔的音乐,适时的画面与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浑然一体,尽管学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做什么,但是耳听眼观的信息,足以使学生心驰神往。学生思维活动中的感知、想像、联想,都被教师创设的历史意境激活了,师生在情感上处于共鸣状态。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已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知识应通过更多的参与和体验来获得,学生在参与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一种合作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主体发展与其学习环境关系密切。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乐于训导而不善鼓励,勤于指正却吝惜赞赏。学生只能“亲其师,信其道”,养成了一种唯书、唯师的心态,不敢怀疑传统,不敢质疑书本,不敢挑战权威。师生关系紧张,沉闷压抑。处于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没有个性可言,更谈不上主体作用的发挥。那么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聂幼犁教授认为:“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新知识,掌握规则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突破规则。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作教师的就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如在《“大危机”和“新政”》一课内容中,我就把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和评价”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自主去处理。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从不同的角度对罗斯福新政进行了评价,既有利于认识的升华,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在规范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统一中含个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也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已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知识应通过更多的参与和体验来获得,学生在参与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一种合作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新课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增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我能行”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并不断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宋代的社会生活》(川教版)一课时,把这节课的内容分成“衣、食、住、行”四个部分,让每个学习小组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研讨,然后请一位同学做代表面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讲解的学生讲得很认真,在讲到“住”这部份时,有的同学拿出了自己画的茅屋、瓦顶平房、富丽堂皇的官邸的画又如,有位教师在执教《红军长征》一课时,在讲长征经过时,就由一个学生充当导游员,带领全班同学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路途上的困难、险阻,感受长征精神,这种体验式教学激发的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并不是每一个同学都能详细地了解每一个所要学习的历史内容,但至少对自己所负责的那部分内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营造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正确看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只要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就很难有古希腊文化的灿烂辉煌,如果没有战国时期的思想自由,就很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学生哪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许对问题的回答都是战战兢兢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受到压抑;因此,实行教学民主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问,敢于质疑,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在这种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没有被老师斥责的忧虑,学习活动是充分自主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里,他们才会尽情地“参与”和“表达”。因此,正确看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也只有对老师的角色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新课改中结出累累硕果。
  四、适当采用多媒体网络资源
  历史教材跨越时空之宽,信息量之大是众所周知的,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中学生来说并没有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而且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原来面貌,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望。所以,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以其信息量大、传输快、音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网络走进课堂,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知识面得以拓宽,新信息及时获取。比如讲授“席卷全球的战火”内容时,我布置了“人类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怎样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网上寻找答案,结果获取的知识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无法比拟的。有些学生介绍的内容甚至连教师都前所未闻。通过网络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使历史课更富有吸引力,学生们也乐在其中。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也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从头到尾演绎网络资源的话,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媒体利用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会被多媒体的连续演示挤掉,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作出深入细致的思考,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这样一来,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法实现了。
  卢梭有句名言:“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历史教材内容丰富性,学生兴趣爱好能力的差异性,决定了我们历史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明确课标要求,大胆探索,灵活教学,摒弃陈规陋习,追求不断创新,你的课堂就会更加有效,甚至高效;你的学生才会放飞希望,得到快乐,收获成功!
  参考文献:
  [1]袁兆桐《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
  [2]陈旭远《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3]余文森《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
  作者简介:李婳,女,1976年生,大学本科学历,县级优秀教师,现任湖北省房县一中教师。有多篇论文分别在国家、省市级获奖或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