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研究与实践
【作者】 张春华
【机构】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科学课不但是传播科学知识,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因为,德育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也是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理想追求,学生在亲身参与各种活动的同时,逐步实现学生自我教育,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真正成为健全人格的人。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都重视从有利于揭示科学概念的角度出发,构建实验组织教学,但往往忽视科学教育教学的思想教育内涵,把德育与科学素养教育割裂开来,使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有德的高素质学生,是每一位科学教师努力奋斗的目标。
一、提前准备实验材料,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科学探究活动是在操作有结构的实验材料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因此,课前老师布置学生提前准备实验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如,笔者在执教《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到树下捡落叶带到课堂上来观察,其用意是进行珍爱生命教育,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带来的都是从枝条上采来的新鲜的树叶。我当时看到这种现象非常伤心,深深自责课前的布置“捡落叶”强调的力度不够。针对采树叶现象我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假如你是一棵大树,你身上的树叶被别人狠心摘下时,你会有什么感觉?大树有没有生命?我们既要进行科学观察又不损害大树,我们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做法?具体应该怎样做?学生们听了我提出的问题后窃窃私语,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看法。经过全班讨论后,大家积极地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他们深刻地明白了植物是有生命的,应该保护它们,不能打着学习的旗号去无故伤害它们,捡地上的落叶照样能够观察研究学习。
二、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时机进行德育渗透
1.节约资源、避免浪费的德育渗透。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无处不在:有时上节课的资源也可以作为下节课的实验材料,再次使用,如溶解单元中《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结束后,每个组一杯的盐水不应倒掉,在下一课《分离盐与水的方法》一课中再用。在研究水的性质时,观察完的水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利时机:“我们是把水倒掉还是用水来浇灌花草?”学生讨论后一致同意把水倒入花坛中,这样既节约了水资源还浇灌了植物,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在检验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时,选择的食物(如米饭、馒头、肥肉、花生、各种蔬菜等)可以量小一点,尽可能减少浪费。长此以往,学生的节约习惯可以从点滴中培养起来。
2.感悟“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小学生对珍惜时间的概念非常模糊。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德育教育是具体化、形象化,这样他们才更容易理解,更好地接受。在制作日晷的活动中,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日晷去观察物体的影子的变化规律,他们细心地发现物体的影子慢慢地随太阳的移动而变化了,相应地时间也悄悄地流失了。在这个有趣的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到时间的宝贵,真正领悟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深刻意义,从而明白了要珍惜时间。
3.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贡献自己的一切。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抓住与我国的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发明史有关的点滴,以情导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起心灵共鸣。如在教学《磁铁》、《纸》等课时,我声情并茂地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活字印刷的发明以及蔡伦发明纸的事迹,同学们受到巨大的鼓舞,深深地为自己生长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文明古国感到骄傲。在教学《蚕的生命周期》一课时,我及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利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为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开创了先例。公元前2世纪,我国的丝和丝织品就开始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我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做到晓之有物,情有所动,具体、形象、生动。
三、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德育渗透。
现在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受到了万般的宠爱,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分辨能力弱,做事情缺乏耐心,没有毅力是件很正常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所以他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积,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时,在本册教材中有《月相变化》这一课,开学初期我就布置学生在早晨上学前和下午放学后两个时间段观察月球的样子,并引导学生及时以画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一起交流,比一比谁观察记录的最详细。我每星期一上课时就提醒学生别忘了观察,刚开始时,有的学生确实忘了,经过我的提醒后,学生才开始观察。由于我留给学生的观察时间比较长,开始忘记的同学经过我的督促他们也留心对月球的观察记录。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让有观察记录的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向全班同学展示以下他们的成果,在这些学生的带动和我的引导下,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的汇报真是丰富多彩。经过这样的观察活动,学生逐渐养成了能够长期观察的习惯,既培养了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齐先成.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12:52-53.
[2]武玲.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3]刘丽.小学科学课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课程教育研究,2015,03:127-128.
作者简介:张春华,1968年1月,汉族,小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获得市级教学能手,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都重视从有利于揭示科学概念的角度出发,构建实验组织教学,但往往忽视科学教育教学的思想教育内涵,把德育与科学素养教育割裂开来,使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有德的高素质学生,是每一位科学教师努力奋斗的目标。
一、提前准备实验材料,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科学探究活动是在操作有结构的实验材料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因此,课前老师布置学生提前准备实验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如,笔者在执教《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到树下捡落叶带到课堂上来观察,其用意是进行珍爱生命教育,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带来的都是从枝条上采来的新鲜的树叶。我当时看到这种现象非常伤心,深深自责课前的布置“捡落叶”强调的力度不够。针对采树叶现象我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假如你是一棵大树,你身上的树叶被别人狠心摘下时,你会有什么感觉?大树有没有生命?我们既要进行科学观察又不损害大树,我们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做法?具体应该怎样做?学生们听了我提出的问题后窃窃私语,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看法。经过全班讨论后,大家积极地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他们深刻地明白了植物是有生命的,应该保护它们,不能打着学习的旗号去无故伤害它们,捡地上的落叶照样能够观察研究学习。
二、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时机进行德育渗透
1.节约资源、避免浪费的德育渗透。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无处不在:有时上节课的资源也可以作为下节课的实验材料,再次使用,如溶解单元中《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结束后,每个组一杯的盐水不应倒掉,在下一课《分离盐与水的方法》一课中再用。在研究水的性质时,观察完的水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利时机:“我们是把水倒掉还是用水来浇灌花草?”学生讨论后一致同意把水倒入花坛中,这样既节约了水资源还浇灌了植物,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在检验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时,选择的食物(如米饭、馒头、肥肉、花生、各种蔬菜等)可以量小一点,尽可能减少浪费。长此以往,学生的节约习惯可以从点滴中培养起来。
2.感悟“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小学生对珍惜时间的概念非常模糊。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德育教育是具体化、形象化,这样他们才更容易理解,更好地接受。在制作日晷的活动中,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日晷去观察物体的影子的变化规律,他们细心地发现物体的影子慢慢地随太阳的移动而变化了,相应地时间也悄悄地流失了。在这个有趣的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到时间的宝贵,真正领悟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深刻意义,从而明白了要珍惜时间。
3.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贡献自己的一切。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抓住与我国的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发明史有关的点滴,以情导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起心灵共鸣。如在教学《磁铁》、《纸》等课时,我声情并茂地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活字印刷的发明以及蔡伦发明纸的事迹,同学们受到巨大的鼓舞,深深地为自己生长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文明古国感到骄傲。在教学《蚕的生命周期》一课时,我及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利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为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开创了先例。公元前2世纪,我国的丝和丝织品就开始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我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做到晓之有物,情有所动,具体、形象、生动。
三、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德育渗透。
现在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受到了万般的宠爱,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分辨能力弱,做事情缺乏耐心,没有毅力是件很正常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所以他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积,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时,在本册教材中有《月相变化》这一课,开学初期我就布置学生在早晨上学前和下午放学后两个时间段观察月球的样子,并引导学生及时以画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一起交流,比一比谁观察记录的最详细。我每星期一上课时就提醒学生别忘了观察,刚开始时,有的学生确实忘了,经过我的提醒后,学生才开始观察。由于我留给学生的观察时间比较长,开始忘记的同学经过我的督促他们也留心对月球的观察记录。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让有观察记录的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向全班同学展示以下他们的成果,在这些学生的带动和我的引导下,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的汇报真是丰富多彩。经过这样的观察活动,学生逐渐养成了能够长期观察的习惯,既培养了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齐先成.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12:52-53.
[2]武玲.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3]刘丽.小学科学课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课程教育研究,2015,03:127-128.
作者简介:张春华,1968年1月,汉族,小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获得市级教学能手,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