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物理学科的创造教育
【作者】 龙昌山
【机构】 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教育局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诸如个性和独立性等等。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有独到见解,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同时还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判断力……本文就物理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实施创造教育目标,粗浅地毯几点看法。
【关键词】 初中物理;创造;教育
一、如何进行物理学科的创造教育
开展创造教育,开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创造教育是应用创造学原理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训练,培养独立创造的个性品质。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智力。所谓创造性智力是能够产生创造机智,发展创造效能的智力。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了解本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生活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2、培养创造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疑者,觉悟之机也”,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的能力,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增进巩固,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甚至做出新的发现。所以,物理实验的第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3、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思维的潜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现程度上有高低,对于一般人来讲,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自我实现”或称“自我开发”的能力。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本人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在所教学科中,根据所授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便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在物理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思维的扩散与集中训练,如组织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这些训练并不是一味追求“多”,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培养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方法确定实践的步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方法对路,学生的收益将和努力程度成正比。重视培养创造型学习方法和策略,训练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一位科学家从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思维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学法的探讨。叫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首先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在考虑教法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次教师上课时,教给学法,通过教师课堂上有目的示范引导,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有效地学习方法。教师要努力地创设一种良好的“研究”情境,让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猜想、去发现,并让其充分发表“高见”,已逐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快掌握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其三教师辅导时,指导学法,如指点学生怎样预习教材和阅读课外读物,教学生如何列内容提纲,做到看书与思考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做习题时,应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总之,我们要正确处理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努力培养学生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二、物理创造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物理创造教育目标:不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多悟少”和“学少悟多”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的教师宁可喜欢那些老实听话、循规蹈矩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也不喜欢那些淘气、顽皮的“低分高能”的学生。留美博士黄全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在国内学习感觉“学多悟少”,国内上课做笔记犹如听写,大写小写,大点小点,大A小a……可谓“学”得多矣!但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恐怕多是老师的“二手货”。在美国学习,感觉“学少悟多”,虽然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东西不多,但是内心却在不断地“悟”东西,而且这些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给我的,更不是老师“交”给我的。在美国的中小学老师都十分热衷于搞“project”(课题),所为“课题”实际上是指“研究课题”。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做课题基本上有三大阶段:一是收集资料,熟悉材料;二是写研究报告;三是课堂演讲或演示。事实上,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我们不可能期望他们真的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发现,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在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教育,激发学生自愿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成为有潜在发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个性、创造力的学生。
2、“智商”与“情商”
我国非常推崇智力开发。如一岁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以前我们认为给孩子加压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智力开发,并认为这种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成正比,实际那是错误的。一味地进行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带来的必然是“学多悟少”。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科学研究证明创造力与智力并不绝对相关。创造力高者智力一定高,而高智力者并不一定是高创造力者。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除其智商(IQ)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情商(EQ)。不注意培养学生兴趣,不培养“热爱”的观点,他们也就缺乏创造性。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还要重视非智力因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顽强的意志和积极性等,是他们在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上达到和谐统一。
3、“基础知识”和“创造力”
基础知识是进行科学创造的基础。因此,要想发展创造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熟”、运用“活”。物理是一门一唯物辩证法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物质运动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所以要学好物理,就学一点唯物辩证法,学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认识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归纳物理变化规律。这样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变得更深刻、更透彻,应用也更得手,当然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创造力,并不是知识越丰富,创造力越高。相反,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只要有创造力,一样能做出创造发明。
总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营造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观察和创造思维能力。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严格组织课堂课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创造型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可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性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关键词】 初中物理;创造;教育
一、如何进行物理学科的创造教育
开展创造教育,开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创造教育是应用创造学原理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训练,培养独立创造的个性品质。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智力。所谓创造性智力是能够产生创造机智,发展创造效能的智力。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了解本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生活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2、培养创造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疑者,觉悟之机也”,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的能力,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增进巩固,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甚至做出新的发现。所以,物理实验的第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3、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思维的潜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现程度上有高低,对于一般人来讲,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自我实现”或称“自我开发”的能力。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本人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在所教学科中,根据所授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便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在物理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思维的扩散与集中训练,如组织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这些训练并不是一味追求“多”,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培养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方法确定实践的步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方法对路,学生的收益将和努力程度成正比。重视培养创造型学习方法和策略,训练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一位科学家从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思维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学法的探讨。叫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首先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在考虑教法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次教师上课时,教给学法,通过教师课堂上有目的示范引导,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有效地学习方法。教师要努力地创设一种良好的“研究”情境,让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猜想、去发现,并让其充分发表“高见”,已逐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快掌握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其三教师辅导时,指导学法,如指点学生怎样预习教材和阅读课外读物,教学生如何列内容提纲,做到看书与思考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做习题时,应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总之,我们要正确处理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努力培养学生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二、物理创造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物理创造教育目标:不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多悟少”和“学少悟多”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的教师宁可喜欢那些老实听话、循规蹈矩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也不喜欢那些淘气、顽皮的“低分高能”的学生。留美博士黄全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在国内学习感觉“学多悟少”,国内上课做笔记犹如听写,大写小写,大点小点,大A小a……可谓“学”得多矣!但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恐怕多是老师的“二手货”。在美国学习,感觉“学少悟多”,虽然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东西不多,但是内心却在不断地“悟”东西,而且这些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给我的,更不是老师“交”给我的。在美国的中小学老师都十分热衷于搞“project”(课题),所为“课题”实际上是指“研究课题”。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做课题基本上有三大阶段:一是收集资料,熟悉材料;二是写研究报告;三是课堂演讲或演示。事实上,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我们不可能期望他们真的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发现,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在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教育,激发学生自愿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成为有潜在发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个性、创造力的学生。
2、“智商”与“情商”
我国非常推崇智力开发。如一岁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以前我们认为给孩子加压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智力开发,并认为这种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成正比,实际那是错误的。一味地进行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带来的必然是“学多悟少”。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科学研究证明创造力与智力并不绝对相关。创造力高者智力一定高,而高智力者并不一定是高创造力者。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除其智商(IQ)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情商(EQ)。不注意培养学生兴趣,不培养“热爱”的观点,他们也就缺乏创造性。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还要重视非智力因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顽强的意志和积极性等,是他们在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上达到和谐统一。
3、“基础知识”和“创造力”
基础知识是进行科学创造的基础。因此,要想发展创造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熟”、运用“活”。物理是一门一唯物辩证法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物质运动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所以要学好物理,就学一点唯物辩证法,学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认识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归纳物理变化规律。这样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变得更深刻、更透彻,应用也更得手,当然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创造力,并不是知识越丰富,创造力越高。相反,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只要有创造力,一样能做出创造发明。
总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营造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观察和创造思维能力。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严格组织课堂课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创造型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可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性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