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加强课外阅读 提高“核心素养”

【作者】 莫小鸽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黄田镇安山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素质教育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课外阅读训练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但由于部分教师更注重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识字、书写等基础性的工具方面,而忽视了全面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根据自身经验,结合课外阅读训练,分析并阐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训练;语文素养;能力

  小学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工具性,只有认识汉字才能有机会学习其他学科以及更多的知识。正是这一原因,部分小学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求小学生多背诵,勤练习。事实上,这不仅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不能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严重影响着小学生语文素养以及语文能力的提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课外阅读训练,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在提醒教师要注重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学习基础素养的重点指向学生的发展。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内容进行文化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外阅读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如何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加强阅读训练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例如,在讲授《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你们知道听诊器吗?你们在哪里见过?那你们知道第一个听诊器是怎么来的吗?”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学习本课后,学生在课文中找到了答案。为了引导学生能够自主阅读并加强训练,教师进行了进一步的发问“第一个听诊器我们已经知道了,但是,这个大千世界,还有很多很多更有趣的事情,你们知道的世界第一还有哪些呢?”在教师的提问下,有一个小女孩说:“世界第一高的山峰是我国的,在喜马拉雅山上,珠穆朗玛峰,海拔有8000多米呢!”,教师追问:“你怎么知道呢?”小女孩骄傲地告诉大家,自己是在哥哥的《地理》课本中读到了这个知识。此时,教师对小女孩的主动获取知识进行表扬,鼓励其他学生能够主动向她学习,有部分学生称自己家中有更多的书籍,也要找一找还有哪些世界第一。这个话题一打开,学生们的兴趣来了,学习氛围也更浓了。教师则要求学生回家准备,进行相关的阅读训练,在班会课上,每人都要进行讲解和分享,学生们都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
  二、利用信息化教学,鼓励学生阅读训练
  互联网的推动把有限的课堂变成了无边界。把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无边界教学方式,这是一个打破边界的竞争,这就是创新思维模式。基础认知重在学习品质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小学阶段是塑造孩子最重要的阶段,此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点并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保障学生能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希望学生能够有更宽广的知识面,而知识面的拓展正是通过课外阅读训练而实现。例如,在进行《再见了,北京!》这一课的课前准备时,为了能够让学生主动阅读更多知识,教师采用了科学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视频操作。教师将自己在北京旅游期间的照片制作成简易的视频;同时,从网络上下载一部分视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小学生被精彩的视频以及图片所吸引,纷纷指着照片问教师“老师,这是哪里?”“这是天安门城楼的必经之路,要从这里上去”教师耐心地回答的同时,还特意留下悬疑。对于其中几个比较典型的图片“圆明园遗址”、“八达岭长城”、“天坛”等几张图片没有进行解答,而是说道:“同学们,是不是对北京很感兴趣啊?”学生们纷纷点头,教师则要求大家对于课外阅读的几篇关于北京的介绍的文字进行自主阅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片段中详细的描写,来判断教师照片里所在的位置,小学生把这一学习任务当做是游戏参与,不仅学到了知识,也自主完成了阅读训练。
  三、组织多样教学活动,加大阅读训练频次
  有效的学习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也是叶圣陶老先生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不自觉地加大阅读训练的频次,以此保障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性去认识新的知识,获取新的信息,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识字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为了达到保障阅读训练频次加大这一目的,教师可以组织多样性的教学活动,保障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训练。例如,在讲授《揠苗助长》这一课后,教师组织了一次大型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自己找一些寓言故事,可以组成小组,也可以自己一个人表演,在表演过后,教师以及现场的其他同学都可以依据表演的情况进行提问。其中有一个学生表演了“掩耳盗铃”,教师为了加强训练,提问:“你能跟我们说一下,这个词一般都怎么用吗?”该学生回答后,还特别强调了这一成语的具体用法,甚至还温馨提示大家使用的注意事项,其他小组的表演也都十分精彩而生动,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结合精彩的活动,促使阅读训练换了一种形式出现了,让学生得到新鲜的学习体验。此外,教师还可以举办“朗读者”活动、阅读沙龙活动、故事分享活动等,以此刺激学生不断参与课外阅读,整合提升自我的语文能力。
  总之,在小学阶段,课外阅读训练是小学生知识的补充剂,不仅能让小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起到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学清,“大语文”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李瑞雪,开展经典美文阅读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考试周刊,2014(29)
  [3]张雪平。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考试周刊。2017(65).